1、语言运用题 在林之花中学高三·二班,同学们就喜欢中国节日(清明节、端午节)还是外国节日(父亲节、母亲节)发生了激烈争论。相信你对此也有过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言之成理,9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喜欢中国节日。过中国节日,就是重温历史。清明节,让我们想起春秋时代晋国不慕虚名的忠臣介之推;端午节,让我们想起战国时代楚国一颗丹心为祖国的屈原。想起他们的过程,便是陶冶情操的过程。
(2)我喜欢外国节日。过外国节日,就是重温亲情。父亲节,让我们想起为整个家庭遮挡风雨的伟岸父亲;母亲节,让我们想起从到早晚为子女操心受累的无私母亲。想起他们的过程,便是感恩思想产生的过程。(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 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1300多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为《资治通鉴》。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A项应正确理解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小说运用对照原则塑造人物,体现了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在对照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过程。请以克洛德·孚罗洛为例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早年的克洛德勤奋好学,潜心钻研科学,他怜爱弟弟,收养了弃儿伽西莫多。可以说早期的他博学而富有爱心。后来他当上副主教,恪守教规,可是却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在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压抑中,他的精神开始扭曲,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变成要么得到,要么毁灭的变态欲念。他成了精神上的畸形人。此时的他变成了一个阴沉、残暴的魔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香港导游涉嫌辱骂拒绝购物的内地游客致使发生殴斗的事件出现戏剧性发展,涉事游客昨日改称是一场误会,一切皆因没有与导游仔细沟通而起,双方现已冰释前嫌。
B.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7308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人园参观,单日最大客流达到103.28万人,世博园内游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C.在特价书市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伪劣图书。这些图书往往粗制滥造,胡拼乱凑,错误百出,使人不忍卒读。
D.据央视市场调研,81.92%的家庭给今年春晚打了高分;但据民间进行的在线调查,多达59%的人对今年春晚感到失望。央视民调与民间在线调查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
参考答案:C(不合语境。“不忍卒读”意为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应用“难以卒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B.觉宇宙之无穷
C.既窈窕以寻壑
D.响穷彭蠡之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