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三)
2019-06-28 17:29:5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 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绝:隔绝 C、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姑且,暂且 D、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模仿,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子瞻于是最乐 B、①好客而喜游 ②而以适意为悦 C、①不知其久也 ②子瞻每至其下 D、①拔去其一,斥其所据 ②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竖线(/)给下面文中加粗的文言文断句。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
|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②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4分)
③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3分)
4、单选题 为下列例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处断句。(3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