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7:39:5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23分)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②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样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④,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⑤,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 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是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 “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应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了真实的描写和刻画,从中展现了小说的重要意象。
| 小题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暗示?请找出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纳法奈尔这个形象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①“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与瘦子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对比,暗示胖子经济情况远好于瘦子。 ②通过瘦子之口描述胖子的形貌穿戴:“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样喜欢打扮!”暗示了胖子的地位和身份不简单。 ③胖子——在那个时代,高官和财主的体形多肥胖。(6分) 小题3:主要是通过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反映他的心理。“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过分的崇敬也不是正常心理。这种夸张的动作反映了他见到大人物后,过分崇敬的心理,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面烘托了他父亲的形象;说明权力崇拜意识已经深入到下一代的内心。(6分) 小题4: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主要是对人格进行刻画。人格的高下贵贱,与官阶的大小本无必然联系,但是两人从见面的三次拥抱接吻到告别时握三个指头的变化,正是由于官阶大小引起的。这种前后变化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得更充分,更有戏剧性。因此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了小人物瘦子。(8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理解小说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来判断取舍。D项作者只是截取了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并不离奇;意象常用于分析诗歌和散文。所以选D。 小题2: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小说大意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着前文中对胖子的外貌描写与瘦子的外貌描写相对比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如 文章第一段中,“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与“瘦子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对比,暗示胖子经济情况远好于瘦子。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等。如这篇小说中“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扣……”“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了地上,”这些动作描写把人物心理表现出来。由这个人物形象的行为从侧面衬托了他父亲的形象,所以答题时,要把这个人物的侧面衬托作用及对主题的揭示作用答出来即可。 小题4:此题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结合着小说中小人物瘦子的形象来分析作答。在分析写作意图时,可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揭示小说主题的角度来分析;“小人物瘦子”的言行举止更难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的身份高低贵贱之分,更具有讽刺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蚕 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衲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馏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的遨游了。(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1.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谈谈石蚕的生存方式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用水甲虫的凶猛进攻,突出小鞘对石蚕的保护作用(防御功能)。 ②用水甲虫的被骗,衬托石蚕的聪明、自信。(意对即可) 2.①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小鞘比喻成百纳衣、象牙塔,使小鞘形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②使用拟人的手法写石蚕“不慌不忙地溜出来” 写水甲虫“懊恼沮丧的神情”,富有趣味性。(意对即可) 3.(示例) ①石蚕巧妙地编织小鞘,躲避敌人的攻击,启示;要善于保护自己。 ②石蚕虽弱小,但自有其生存的方式,启示:我们任何生命都有自然存在的理由,不必自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概述《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的前因后果。(4分)
参考答案:原因:南蛮王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为收服人心决定对孟获恩威并施。结果:孟获归顺蜀汉,为蜀汉出兵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4分,原因2分,结果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1: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被剃刀侠所杀,请分条概括说明。(4分) 小题3:小说中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一一举例并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场景特点:繁华、热闹。(1分)作用: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前后照应,与后文人群“寂静”“围观”形成对比。(3分,1点1分) 小题2:(1)瘦老头儿荡刀。(2)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呼噜呼噜”睡。(3)剃头后老师傅又找几刀。(4)上马后,小卒子问蓝翎爷,蓝翎爷不出声。(每点1分。只抄原句得一半分) 小题3:(1)形体上:蓝翎爷体肥身重,剃刀侠却是年老体瘦;(2)身份地位上:蓝翎爷前呼后拥,剃刀侠势单力薄。(3)处世态度上:蓝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剃刀侠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4)场景对比:之前“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之后“人群”的“寂静”,“窃窃私语”“围观”,凸显看热闹的乏理性的“看客”形象;(任选三点,各2分,如有其它合理概括酌情给分。) 小题4:深刻意蕴: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歌颂了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2分) 情感取向(4分): (1)瘦老头子:对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这一人物形象的欣赏; (2) 蓝翎爷:对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这一人物形象的厌恶; (3)小卒子的仗势:对奴性的讽刺。 (4) 老北京场景描写:,对老北京浓郁的文化情结。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摘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不仅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得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做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