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7:39:51 【

1、阅读题  21章觉新与为躲避战乱而来他家避难的梅在花园中再次相遇,作者是如何展示觉新的复杂性格的?


参考答案:
见到梅以后,觉新一方面为由于自己的懦弱与顺从而导致了他与梅的爱情悲剧而心怀内疚与自责,不断请求梅的宽恕与谅解,甚至忘情地用他的手帕为难过的梅拭泪;另一方面,拘于礼法的他又不可能因此而重新唤起他与梅的爱情,所以只能和梅一样借回忆往日的甜美时光来获得暂时的精神麻醉。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能力,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雪花秘史
(yáng)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列举了多位科学家对雪花奥秘的研究情况,请分点概括科学家们对雪花奥秘做了什么探索。(4分)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首先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出雪花是六角形的形态。②哲学家笛卡尔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并记录了两种及其罕见的雪花形态。③本特利拍摄“雪花微距照”,发现每一片雪花的形态都不尽相同。④物理学家利伯布雷赫特揭开了三角形雪花晶体的奥秘。?(每个要点1分)
小题2:划线句子的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它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喻作小精灵,并赋予雪花以人的动作、情感,“悠闲地降生”、“左顾右盼”、“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想象雪花形成六边形形态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雪花形态的无限奥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雪花的喜爱和赞美。(答到一种修辞并分析2分;两种修辞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一:①文本中说到本特利在研究雪花的过程中,不畏严寒,不顾生死,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动。②我认为,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本特利一样,能执着地去追求你所热爱的事物,并为此付出努力,我相信这个努力的过程会使我们终身受益。③如袁隆平,为了追求他的水稻梦,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不怕脏不怕累,甘当一名农夫,却解决了困扰全球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所以,无限的热爱,执着地追求,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示例二:①文本中讲到本特利为了研究雪花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科学研究需要付出不同寻常的艰辛努力。②我认为,我们要超越有限而平庸的生命,也必须付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③时下,娱乐圈的很多年轻人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总想着靠一些“作秀”的手段去获取名利,这样得来的名利怎么会长久呢?唯有付出努力,付出艰辛,修炼自身的基本功,涵养自己的身心,你的人生才会真正的发光发亮。(结合文本解说,2分。感悟,2分。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从文本中找到与这些科学家对雪花奥秘的研究的语段,根据提示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二段,“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可概括为开普勒首先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出雪花是六角形的形态。第三段“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可概括为哲学家笛卡尔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并记录了两种及其罕见的雪花形态。其它分别在第五段和第六段。
小题2:可结合着画线语句中的关键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语言运用的特色。如“小精灵”“悠闲地降生”等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展现雪花形态的无限奥秘时更生动活泼形象,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
小题3:此题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把本特利研究雪花的付出与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那种精神答出,然后再谈自己的感悟,谈“感悟”的观点最好在段首,必须有明确的表述。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举例须阐述,即所举事例需围绕自己的感悟、观点来展开,所举事例应扣住现实生活,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现象、真实事件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小题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A.“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D.“基本”和“都是”错
小题2:此项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
小题3:B.“简朴随意的表达”不属于“反祖”;C.强加因果;D.原文是“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非“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看,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底下老婆们说:“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上等酒来。李嬷嬷便出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妈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喝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喝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喝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妈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了。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个心甜意洽之时,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那里肯不吃?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今儿老爷在家,提防着问你的书!”
  宝玉听了些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这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妈也素知黛玉的为人,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要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也不是。”
  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有我呢!……”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1.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他们动机各是什么呢?
(1)薛姨妈的理由: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宝钗的理由: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嬷嬷的理由: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文来看,①“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等句中加点词实际指代意义是什么?
①句:“他”表面是指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我”表面是指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
②句:“你”表面是指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
4.“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一句中,“此”指代什么?林黛玉奚落他什么?
“此”指________________,林黛玉奚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后三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叙这一变化过程。
宝玉的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宝玉喝(冷)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打扰了宝玉和宝钗的相会,故意说“不巧”,语含讥讽。
2.(1)“写字手儿打颤儿”  为宝玉的前途
  (2)“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为宝玉的身体
  (3)“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为了自己,怕负责任
3.①紫鹃 宝钗 林黛玉 宝玉②雪雁 宝玉
4.雪雁送手炉 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时表现出的关切,而宝玉听从了她的话。
5.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悦——方又鼓起兴来”)
6.前者表现出林黛玉深感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所以不能像众人一样表现自己的心态。后者表现出林黛玉身上的反抗精神——对封建专制的反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雀之灵》《两棵树》《云南映象》《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间接说明了杨丽萍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E.杨丽萍在做《藏谜》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也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小题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小题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结合现实和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1:①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命。”②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③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④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小题1:照应了文章开头她对舞蹈的“冷静与痴迷”,进一步说明杨丽萍将舞蹈视为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的方式,除了舞蹈她不愿也不会有别的选择;(3分)从另一个方面更好地说明了杨丽萍生性淡泊,期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更好地表现出她追求本真的一面。(3分)
小题1:“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原生态”歌舞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2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民族文化艺术正在遭受破坏甚至濒临失传,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原生态”歌舞是从民族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抢救和保护。(3分)杨丽萍倾心打造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和《藏谜》,因为扎根于绚烂的民族文化,才征服了观众,而且杨丽萍制作《云南映象》和《藏谜》过程,也是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过程。(3分)因而,“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


本题解析:
小题1:A《雀之灵》《两棵树》不是原生态歌舞。E《藏谜》“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错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从对舞蹈的认识与追求、对艺术的认识与对名利的认识入手具体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认识。结尾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从结构上照应开头,从内容上反映了杨丽萍对生活的追求。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可从现实和文本两方面来谈,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