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小题2:概括荆轲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事,叙述者“我”(徐夫人)是一把匕首,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作用。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5分) 参考答案:(1)、荷叶相连的样子?荷花柔美的样子 本题解析:(1)、解释词语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家庭出身。纳兰性德家世显赫,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②外表。人长得帅,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③文才。诗才俊逸,是世人皆知的大词人。④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是康熙的御前侍卫。⑤性格。性情率真,多愁善感。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⑥影响。传世的纳兰词享有盛誉,曹雪芹的《红楼梦》深受其影响。
小题1:①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康熙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②纳兰性德也有一段伤心的爱情经历,和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③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关系密切,曹雪芹熟知纳兰性德的遭际,对他深感同情。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许多纳兰性的词的影子。(答出四点中的任三点即可)
小题1:写作手法:①对比手法。纳兰传奇的一生充满纠结:他出身名门,却厌恶功名富贵;少年得志,前途无量,却并不快乐;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为人率真,然而现实浑浊,只能徒增胸中块垒。对比手法是纳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②衬托手法。文章多处提及康熙,借富有雄韬伟略的康熙大帝对纳兰的极其赏识宠信,侧面烘托纳兰非凡的才华。(也可答正侧结合或侧面烘托)
③评传结合。文章有很多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如开头和结尾。他不但突出了纳兰的形象特征,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出其中一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就行,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C纳兰性德“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是性情所致;E主要是为了表现纳兰性德的无奈。)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祝?福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
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阀门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放假,她就摆摊炸果子。一张桌,几把椅子,一张案板,十斤面。她和面很有规律,一天十斤面。用刀把面划开,用啤酒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条一拉一捏,放进油锅里用
大筷子翻动几下,眼见着果子就黄黄地酥酥地膨起来。
“浆子、果子、豆腐脑儿哎——”
她喊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
她知道,她喊过一声之后,她的第一个顾客就该到了。
果然,朦胧中那个终年一身蓝衣裤的哑男人拖着扫帚走过来了。
哑男人是市保洁大队红卫中队的工人,负责扫这条街。他四十几岁的年纪,没家没业,白天扫街,晚上回中队打更,无烟酒嗜好,爱吹口琴,却不识谱,死记硬背了两支歌,一支《洪湖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琴和他形影不离。
他到女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腐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女人说:“你很会生活。”
他抬头笑笑,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他是一个干净人,一条毛巾截成两半,两半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他自己洗衣服,那套不下身的衣服已经由蓝变白,领口袖头都起了毛边。
同事都逗他:“搞套西服穿上,攒那些钱干啥?”
他把六个衣袋都从里往外翻出来,意思是说他没有钱。
同事就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
他竖竖眼睛,有力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四大碰不得,东北有四大碰不得,其中之一就有光棍儿汉的行李。
见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散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一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
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他的嘴上并不亏。
大家说:“给哑巴介绍个对象。”
他听了,就嘿嘿地笑。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金铃是他的知音。
周日的早上,金铃不去上学,就也扎了个小围裙来帮妈妈经营。她人小脑子却快,一般的账难不倒她。她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红衣红裤梳短头,精神着呢。她早早地起来,还有点儿犯困,到底是孩子。可一见了哑巴她的神儿就提起来。哑巴一吃完早点,她就缠过去,一定要听个曲儿。听个什么曲呢?当然是《洪湖赤卫队》。
这一早,都市小街的口琴和着远处广场上扭秧歌的锣鼓唢呐成了一种特殊的奏鸣。
金铃说:“咱要住一块儿就好了,天天晚上能听你吹口琴。”
孩子一句无遮挡的话,惊了两个大人。哑巴执了口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女人也是,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那里。
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
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
有的时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之家的日子不错嘛。”
这句话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在等待。?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能坦然面对生活。
B.哑男人在“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出于一种忌讳。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D.“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题2: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A? D
小题1:(4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6分)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可以期待的。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
本题解析:(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D.“死记硬背了两支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