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6-28 17:48:16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瘦彤 陈从周 梁思成教授逝世那年,我还在安徽歙县“五七干校”。我在报上见到了噩耗,想打个唁电去,工宣队不同意。我说梁教授是我老师,老师死了,不表示哀思,那么父母死了也可不管了。饶舌了许久,他们终于同意了。我那时正患胃出血症,抱病翻过了崎岖的山道,到了城内,终于发出了人何以堪的唁电。①冬季的山区,凄厉得使人难受,偶然有几只昏鸦,在我头顶上掠过,发出数声哀鸣,让人心碎。这夜没有好睡,时时梦见他的瘦影,仿佛又听到他那谈笑风生的遗音,一切都是寂寞空虚。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那几天的处境,我便是在这般光景中过去。我回思得很多,最使人难忘的是1963年夏与梁先生一起上扬州。当时要筹建鉴真纪念堂,中国佛教协会请梁先生去主持这项工作,同时亦邀我参加。 我们在扬州同住在西园宾馆,第二天同游瘦西湖,蜿蜒的瘦影,妩媚的垂杨,轻舟荡漾于柔波中,梁先生风趣地说:“②我爱瘦西湖,不爱胖西湖。”似乎对那开始着西装的西湖有所微词了。 梁先生开始畅谈了他对中小名城的保护的重要性的看法,不料船到湖心,忽然“嘣”的一声,船舱中跳进了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鱼,大家高兴极了,舟子马上捉住,获得了意外的丰收。这天我们吃到了瘦西湖的鲜鱼,梁先生说:“宜乎乾隆皇帝要下江南来了。” 我们上平山堂勘查了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馆的基地,那时整个平山堂的测绘我已搞好,梁先生一一校对了。对鉴真纪念堂及碑的方案,他非常谦虚,时时垂询于我,有所讨论,我是借讨论的机会,向他讨教学习到很多东西。他开朗、真诚,我们亦兼师友,一点也没有隔阂之处。鉴真纪念碑的方案是在扬州拟就的,他画好草图,由我去看及量了石料,作了最后决定,交扬州城建局何时建同志画正图,接着很快便施工了。 扬州市政治协商委员会邀梁先生作报告,内容是古建筑的维修问题,演讲一开始,他说“我是无耻(齿)之徒”,满堂为之愕然,然后他慢慢地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在美国装上了这副义齿,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略带点黄色,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就是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他循循善诱,成为建筑家、教育家,能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有才华。1958年批判“中国营造学社”,梁先生在自我检讨中说:“③我流毒是深的,在座的陈从周他便能背我的文章。我反对拆北京城墙,他反对拆苏州城墙,应该同受到批判。”我回忆在大学时代读过大学丛书——梁先生翻译的《世界史纲》,我自学古建筑是从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启蒙的。我用梁先生古建筑调查报告,慢慢地对《营造法式》加深理解,我的那本石印本《营造法式》上面的眉批都是写着“梁先生日……”我是从粱先生著作中开始钦佩这位前辈学者的。后来认识了,交谈得很融洽,他知道我了解他,知道他的身世为学等……我至今常常在恨悔、气愤,他给我的一些信,“文革”被抄家时散失了,如今仅存下他亲笔签上名送给我的那本《中国佛教建筑》论文了。我很感激罗哲文兄于1961年冬在梁先生门前为他与我合摄一影,如今放在我的书桌上,朝夕相对,我还依依在他身旁。当然流年逝水,梁先生已做了天上神仙,而我垂垂老矣,追忆前游顿同隔世。 我与梁先生从这次扬州相聚后,自此永别了。我们同车到镇江候车,他欣然登上北上的火车,挥手送别。他在窗口的那个瘦影渐渐模糊不见了,谁也不能料到,这是生离,也是死别。我每过镇江车站,便浮起莫名的暗淡情绪,今日大家颂粱先生的德,钦佩他的学术,我呢?仅仅描绘他的侧面,抒写我今日尚未消失的哀思。(摘自《园林清议》,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惊闻梁思成逝世的消息后,作者抱病前去吊唁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梁思成的思念之情。 B.作者与梁思成在瘦西湖的一面之交成了本文回忆的核心材料,通过这次交往,作者从中看到了梁思成的人品才学。 C.文中写游西湖时有鱼跳到船上的细节,与所要写的对象梁先生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删除此细节并不影响文章的主旨。 D.在讨论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馆的建筑方案时,梁先生“非常谦虚,时时垂询于我”,使作者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E.作者对与梁思成先生相处的细节写得十分详细,可见印象之深;对与梁先生的合影如此珍视,可见思念之切。 (2)作者笔下的梁思成教授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呢?仅仅描绘他的侧面,抒写我今日尚未消失的哀思。”请简要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风趣幽默,开朗真诚,有才华且循循善诱,谦虚且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 (3)①衬托。以冬季山区的单调凄厉景象,衬托了“我”听到噩耗后的哀痛心情。 ②对比。突出表现梁先生的建筑主张;有中国特色,不能照搬西方。 ③反语。强调粱先生的学术影响深远,也表明作者和梁先生关系融洽,相知深远。 (4)作者这样说一是为了点题和照应开头——“时时梦见他的瘦影”,点明文章重在叙写回忆内容,表明自己对梁先生的?“瘦影”记忆深刻;二是为了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不是单纯为了表现梁先生的德或才,而是借此表达对梁先生的怀念和哀思。(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liàn)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这篇散文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如珍珠般的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如皋古城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的水乡特点,具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C.东门的集贤桥、西门的雁桥的名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记载了一段家族的历史,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D.在第六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 E.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绚?丽飘逸的风格特点。 小题2:文章第三段语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从实用、历史、人文、道德教化角度中的任意一角度,对家乡的某座桥进行评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要点:①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流水的轻盈、妩媚;②衬托,用银杏、刺槐、楝树、柳树来衬托桥的风姿,突出家乡的每一座桥都是出色的风景。③句式整散结合。 小题3: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 (答对1点给1分,5点给满分) 小题4:示例: ①历史: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②人文:西门的雁桥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③实用: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④道德教化:迎春桥上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理解、赏析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文本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B项错在第一段没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C项错在原文中并没集贤桥表现兄弟情的文字;E项错在对文本风格的概括,本文并不绚丽飘逸。 小题2:解答此题,一要注意按题干所说的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赏析,而要根据画线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画线句子写的是桥洞里的水,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银杏、刺槐等的衬托,写出了流水的轻盈和妩媚。在句式上,用的是整齐和谐的整散结合形式。 小题3:回答此题,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统观全文”,然后再分点陈述。题目问“为什么”,就得找作者深爱家乡的桥的原因。统观全文,第2段就写“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点除了“桥就是家乡的路”这个特点:桥提供了交通方便。第2段又写“(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这实际是在写家乡的桥景色优美。第4段开头就说“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这是在说桥记载了家乡的历史。第5段说“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暗喻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第5段还写了母爱,从亲情的角度来写的。第6段写作者每次见到桥上的文字,就“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这又是从受到教益方面来写的。 小题4:这是一道很开放的试题。解答时一要注意题干中“从实用、历史、人文、道德教化角度中的任意一角度”这一要求,二要注意题干中“家乡的某座桥”这个要求。就是说,角度只需选一个,桥也只需选一座,但必须是文中所说的“家乡的桥”。实际上,这些桥的名字在文章开头就已经举出了一些,在第4和第6两段也写了一些。答题时只要根据这些文字,再加上适当的想象,就可得出答案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 陈一鸣 ①好莱坞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离开人世一个星期后,在那个阴郁的午后,当我漫步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时,仍然看到在台历的“星星”旁布满众多影迷献上的花环、花束和蜡烛。在这个小小的悼念台前,不时有过往的行人驻足,或拍照,或沉思,或祈祷…… ②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 ③3月23日清晨,饱受多种病痛折磨的泰勒安详地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程,在“天使之城”洛杉矶永归天国。年轻时被称为“玉女”,41岁后荣升“玉婆”,泰勒的一生以参演55部影片、两次奥斯卡封后,留下了一个个影坛经典,更以8场婚姻、4度死里逃生,书写了一部令人惊叹不已的人生传奇。 ④泰勒的离去,标志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总结。媒体铺天盖地地追忆这位10岁便登上银幕的女星的生平。望着报纸上从童星到老妇的一幅幅照片,似乎在看一部电影,那璀璨星光照耀下的情节,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一位女性的青春、爱恨、奋斗,直至走向生命静湖时的脚步。 ⑤1932年泰勒生于伦敦,父母是移居英国的美国人。二战爆发后,7岁的泰勒随父母回到美国。 ⑥泰勒并非电影表演科班出身,她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功依赖于天生丽质与对事业的满腔热忱。为了在银幕上塑造一个个完美形象,她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健康,以至年老时百病缠身,因“活够了”而拒绝就医。当时她还是一名童星时,就曾因拍戏从马背摔下来,留下创伤。27岁接拍《青楼艳妓》,她又险些因肺炎而断送性命,而正是这种对电影事业的奉献精神,打动了学院气息浓厚的奥斯卡奖评委,泰勒凭借这部影片在1961年首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如愿捧得了小金人。6年后,她又以一部《灵欲春宵》,再次摘得影后桂冠。 ⑦清秀的眉宇,婀娜的身材,泰勒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是迷人的。然而在“世界头号美人”的名号下,健康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她。1953年,泰勒赴丹麦旅行时突发心脏病,转年又摔断了腿,还曾因眼睛里戳进小钢片和患阑尾炎而动手术。 ⑧很难想象,几十年来,泰勒这棵“好莱坞常青树”,竟然是在多次与死神檫肩而过,并经历了上百次手术后打造出来的。泰勒有一句自嘲语“我进医院的次数,就像平常人搭出租车那样频繁”。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 ⑨或许,事业上不服输的泰勒在感情的道路也一直在寻找,尽管伤痕累累,但始终跌倒再起,至死方休。在谈到自己的“婚姻传奇”时,泰勒用及调侃又认真的语气说:“我只和我的丈夫睡过。” ⑩从20世纪80年代起,泰勒逐渐淡出影坛,专注于慈善事业。1991年,她创立了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帮助世人认识、战胜这一“世纪瘟疫”。1993年泰勒获得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这一奖项是授予那些为给电影事业带来信誉而做出人道主义努力的电影界人士的。 ?1989年,在美国十大艺术家大奖颁奖典礼上,泰勒在宣读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获奖理由时,将他称为“真正的流行乐和摇滚乐天王”,杰克逊由此获得了“流行天王”的称号,泰勒也与他成了忘年交。后来,在杰克逊陷入丑闻缠身的低谷时,泰勒仍然与他保持着不变的友情。 ? “她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并且极富同情心,包括对她的家庭、朋友,特别是抗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她是个真正的传奇。”获悉泰勒病逝的消息后,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里根语调中充满了怀念。 ?泰勒离世时,4个子女全部陪伴在身边。按照犹太教习俗,泰勒去世的次日便被安葬在洛杉矶“森林草坪”公墓,与自己的父母永远相依。包括子孙在内的50多名家庭成员参加了这个持续不到两小时的私人葬礼。 ?泰勒的家人号召影迷向泰勒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捐款,以此来表达对她的悼念。泰勒的儿子威尔丁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一个将人生活得淋漓尽致的非凡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幽默和爱。”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 小题1:请分别指出文中②⑧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2分) (2)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2分) 小题2:文章选取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抒写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人生的?(5分) 小题3:如何理解第14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闻到花香的嗅觉联想到看见泰勒时视觉,形象地表达了泰勒的一生给人带来的美好与愉悦的享受,抒发了作者对泰勒的怀念与崇敬。(2分)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事理作比。泰勒一生病痛缠身,但正是这样更凸显了她生命的非凡,让人感慨万分,好比风雨之中的花朵,让人倍生怜惜和敬佩之情。(2分) 小题2:文章选取了三个方面的材料来抒写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人生:①美貌、奋斗造就一代影坛巨星;②病魔、婚变压不弯好莱坞常青树;③爱心、友情画出非凡的人生句号。 小题3:划线部分高度赞扬了伊丽莎白·泰勒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乐观豁达,充满爱心的性格和人格魅力,表达了对伊丽莎白·泰勒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先准确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其运用,最后的效果要从两方面作答,一是艺术效果,二是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效果。 小题2:先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对所写内容进行概括归类,找出选材的角度,再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小题3:这一句是作为全文的结束的句子,要体会在全文结构及思想内容上的总结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另类研究:科学家从名画中研读大气变化 另类研究 由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带领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与温室效应相对的冷却效应。他们认为,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与此同时,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热量减少,从而产生冷却效应。 泽雷弗斯说:“科学家始终认为,世界上主要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暗化的自然原因。为证明这一观点,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 与其他科研项目不同,泽雷弗斯科研小组的灵感竟然来源于世界名画。他们已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季刊中。 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泽雷弗斯领导的研究小组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勃姆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他们最终选定了透纳等5位画家的作品做进一步研究,因为这5位画家多幅日落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好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年代相同,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 晚霞渐深 泽雷弗斯相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 他告诉记者,最初欣赏透纳画作时,研究人员只是感到作品中晚霞的颜色浅深不一。参考作品创作的时间,他们发现晚霞颜色的变化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的年代惊人相似。尤其是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后,相关画作中晚霞的颜色发生显著变化。 “之所以着重研究透纳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创作时代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火山爆发,”泽雷弗斯说,“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出的滚滚浓烟遮蔽了天空,此后大气冷却效应导致了农作物歉收,全球饥荒。另外两次火山爆发分别为1831年菲律宾巴布延克拉罗火山爆发,以及1835年尼加拉瓜科斯圭纳火山爆发。按照常理,大气粉尘含量越高,晚霞红色越深。这三次火山爆发后,透纳作品中晚霞的颜色突然加深。” 扩大样本 泽雷弗斯说:“我们选择这些画家的作品,就是看中他们在创作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比如,透纳曾经说过‘我的作品是自然的真实再现’。每位画家风格不同,但他们作品中颜色的使用都代表了真实的自然景象。这些作品记录了气候变化的过程。” 事实上,科学界有利用艺术作品分析气候变化的先例。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介绍说,科学家曾经用莫奈对于伦敦大雾的描绘证明过工业革命对大气的污染,也使用过梵高名画《星夜》分析过夜空星相。 但是,托宁也表示:“有些画家刻画真实的自然景物,有些画家则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为确保科学研究的准确性,科学家应该参考同一时期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而不能以某一位画家为准。” 针对各方意见,泽雷弗斯研究小组正与伦敦一家博物馆交涉,希望对馆藏的40部20世纪日落画作进行研究,以扩大研究范围。(2007年11月30日新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另类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另类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冷却效应”; B.“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采取了非常规的研究手段; C.“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的研究手段没有在科学界达成共识; D.“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一些“另类画家”的“另类作品”。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泽雷弗斯等科学家始终认为,世界上主要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暗化的自然原因。
B.科学家们认为透纳等5位画家的多幅日落作品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
C.泽雷弗斯是世界上第一位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D.1815年、1831年、1835年的三次火山爆发,都曾导致全球暗化。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会导致全球暗化;植树造林,防止沙尘暴将会有效遏制全球暗化。
B.透纳等印象主义画家看重创作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
C.莫奈曾在工业革命时期创作过都市风景油画。
D.泽雷弗斯的研究将为火山喷发周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泽雷弗斯主持的这项研究之所以被称为“另类研究”是因为它采用了非常规的研究手段,并且没有在科学家达成共识;不论他所选定的画家及其作品能不能称为“另类”,都不能成为这项研究被称为“另类”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要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就必须认真阅读原文,认真比较各个选项,看在文中能不能找到该选项的依据。
小题:C项表述的内容只是泽雷弗斯的个人看法,下文中可以找到反证:科学家曾经用莫奈对于伦敦大雾的描绘证明过工业革命对大气的污染,也使用过梵高名画《星夜》分析过夜空星相。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题时,应先正确全面的理解选项所表述的信息,然后再回到原文,看能不能找到依据,是否有反面的证据。
小题:A项,沙尘暴不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不会造成全球性的“全球暗化”;因此植树造林,与遏制全球暗化物直接关联。B项,透纳是否属于印象主义画家,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著名的英国风景画家,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D项,火山喷发的资料是泽雷弗斯的研究的重要依据,他的研究不可能再反过来为火山喷发周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做好推断和想像题,首先要熟知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找到文中的已知信息;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区分“或然”和“必然”。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91考试网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题文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题文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外在原因,就是从社会原因着手分析。原文为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整合此信息即可。本题不难,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筛选样相关信息并融合信息。本题的相关信息在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中阐述的相当清晰。这一类题出题的几率比较大,难度不大,但稍一大意也不易得满分。
小题2:A项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错,而原文是对资源做必要的整合和转化。?B项原文为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D项原文为: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解这类题首先要清晰此类题的设误类型,如未然说成已然,不确定的说成是确定的,因果倒置等,然后再用复位法,与原文一一对应,检验是否答题正确。
小题3:B项原文为: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当代中国文学范围有误。解答此类题关键是与原文仔细对照,注意否字词,不确定的修饰语或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