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8 17:53:54 【

1、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相如召赵御史(?) ?
君臣相尽沾衣(?) ?
臣于草庐之中(?) ?
子布、元表诸人各妻子(?) ?
但欲求死,不复利害(?) ?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1.解释加粗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
②无赫赫之功(    )
两君者不容(    )
人君子,其一兮(    )(    )
⑤心如兮(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壁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壁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负其强负:凭借,依仗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严厉,严格
C.臣请就汤镬就:受,接受。
D.卒廷见相如卒:终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蔺相如善于斗争。他看到秦王没有偿城之意,便产生了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借“璧有瑕,请指示王”取回和氏璧。
B.蔺相如以“人璧倶碎”来威胁秦王,秦王很担心相如破璧,婉言劝说,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许诺把十五城划归赵国。
C.藺相如不畏强权。秦王在朝廷上以“九宾”的礼仪延请蔺相如,相如怒斥秦国不守诺言,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D.文章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蔺相如在秦廷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咄咄逼人,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迎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
?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释说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脸羞得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幸而是宝姑娘,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的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
? 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悄悄走来,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 A??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 B? ?者:他在人前,一处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 ?C? 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 ?D?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1.给文中A、B、C、D处填上恰当的字(只限填一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为什么不愿意去见贾雨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本是“混世魔王”,根本不想听从别人摆布,所以他不愿去。
B.贾雨村来的不是时候,宝玉正和袭人、史湘云等谈得投机,所以他不愿去。
C.贾雨村和宝玉年岁相差太大,在一起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不愿去。
D.贾雨村是仕途之人,只注重仕途经济,而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他们的志向不同,所以他不愿去。
3.作者写湘云劝宝玉学些经济学问之后,又顺手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还赞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对这一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既补叙前事,又为下文宝钗“规劝”一节内容作铺垫。
B.一笔道出了史湘云、薛宝钗、袭人三人在对待仕途经济上的一致观点。
C.暗示了袭人是坚决地站在“金玉良缘”一边,坚决反对“木石前盟”。
D.为了表示贾宝玉确实是一个不听别人规劝的“混世魔王”。
4.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后,为什么“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