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7:54:3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三十回中的“痴及局外”作何理解?
参考答案: 椿龄,就是梨香园的演员龄官,她演小生,相貌有点像黛玉。她单恋着贾蔷,害了相思病,一人躲在蔷薇花下,用簮子在地上不断画贾蔷的名字,即“画蔷”是也。她的这一行为被宝玉窥见了。宝玉对此事本是局外人,于他何干?但他却非常关心。椿龄的痴情竟然感染到局外人宝玉了,故曰“痴及局外”。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可结合本小说的主题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马蒂斯有一句名言:“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精确描绘”指的是现实的真实,而马蒂斯所刻意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分道扬镳而被列入现代派绘画,正是因为这一点。 马奈、德加等在美术上崭露头角时,其画面上的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模糊的物体造型、粗犷的笔触也曾使公众为之震骇与激怒。公众把他们看成是一群不懂艺术的疯子。但时隔不久,人们就学会了用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去看那跳动的阳光和色彩灿烂的世界,并承认只有他们才是地道的写实主义者。 后期印象派的作品,看上去就不那么“写实”了。有些人常把塞尚、凡高说成是“印象派的反对者”,这多半是从画家自己发表的一些批评前期印象派的言论、从他们那不尽相同的画法得出的结论。其实,“反对者”一说未免失之片面。不管这些画家自己怎么说或怎么画,他们皆是由印象派这条胡同走进去,然后又从里面走出来的。印象派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局限,其功绩是巨大的。我们只能说塞尚等人发展并超越了印象派,不再受这一新传统的束缚了。但他们的色彩、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甚至其用笔的神韵,皆从印象派而来。塞尚说:“我也曾是印象派,毕沙罗对我有过极大的影响。” 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之不同在于:他们已从像莫奈那样热衷于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再现现实的角度,转向热衷于借用外在的形象,涂抹上他们内心的色彩。如果外在景象在什么地方不合乎其内心的要求,那就毫不犹豫地改变它!红的可以画成蓝的,短的可以画成长的——这是一种什么法则?不是摹仿的法则,而是表现的法则——表现画家面对对象时的主观感受,不是画所见的,而是画所想的!但这“所想”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并非完全没有外在凭据。这种内心感受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转瞬即逝、可以轻易抹去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如早期印象派所描绘的那样;它是外界对心灵的一种深刻刺激。画家在久经沧桑饱有阅历之后,突然在一件具体对象上,发现了他长久以来所深深感受、体察过的东西,现在它们又突然凭藉这具体对象给他以刺激,使他回忆、联想到许许多多,而他则将这许许多多予以综合,并通过眼前对象的集中具体的外在形态重现出来。因此,与其说他描绘的是这一外在对象,不如说他描绘的是他过去的体验、未来的幻想——对人生的全部理解的一种综合形象。因此,这形象被描绘出的状貌,既有其本来固有的形态,又适应了画家内在表现的需要。造型的高度精简洗炼是其最大特点,因为在记忆中细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此外,形体的扭曲变形、色彩的变幻夸张,都是为了表现的需要。马蒂斯在1908年发表的文章《画家笔记》中,曾明确提出“我的宗旨是表现”,“色彩的主要目的是可能服务于表现”等观点。他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平面而和谐的画面。他认为绘画就是应该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感情,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 在使艺术从“再现”向“表现”的转变方面,塞尚无疑是个始作俑者,他晚年曾说:“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使一切,即使是一件东西或一个景的每一面,都处在透视关系之中。”这句话被立体派视为箴言,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绘画性的最深刻、最本质的表述。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于整个世界过于绝对、过于抽象的认识,导致了现代派作品的渐趋抽象。 小题1:下列有关后期印象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两项是(?)(?) A.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B.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对外在对象的摹仿,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C.不是描绘所见,而是描绘所想,但并不是臆想,而是有外在依据的。 D.随心所欲地重组外界事物,随意改变其色彩、形体和比例。
| E.因为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所以作品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造型高度精简。 小题2:下列都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一项是(?) A.莫奈、德加、毕沙罗 B.塞尚、马奈、凡高 C.毕沙罗、莫奈、马蒂斯 D.马蒂斯、塞尚、凡高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E.(C“不是”错,注意原文中的“并非完全是”;E“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和“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不存在因果关系。)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2:试题分析:仔细看文章能帮助判断,从第二段可以判断出塞尚、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画家,在下文中能判断出马蒂斯也是。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然后一一对应着去分辨对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20分)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 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 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 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有删改) 小题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4分) 春天?怀着希望艰难开拓 夏天?? 秋天?? 冬天??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⑴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答:? ⑵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答:? 小题3: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5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夏日:历尽艰辛经受磨练;秋天:酸苦交加收获人生;冬日:冷静反思检点自我。 小题1: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有谁来帮你走完,不管这条路多么艰难,都要靠自己去开拓。⑵想通过脱离实际的幻想去谋求事业的成功是完全不可能的。 小题1:要点:充满艰辛,付出巨大,收获不多,充实无悔。 小题1:要求内容深刻、语言通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姜洁 宣宇才 徐元锋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 “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讥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大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 “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选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地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有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 ) A.“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个题目恰当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正是写了杨善洲是如何爱人和自己又是如何为人所爱的。 B.杨善洲“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从文中的叙述可知,杨家人一直都过着清贫的普通人生活。 C.杨善洲与大亮山林场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帮助过一个个普通的干部职工。 D.文章安排的事例繁杂,但安排详略得当,杂而有序,没有给人记流水账的感觉。 E.由文章内容可知,杨善洲是一个在普通岗位上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好干部的典型,作为一篇报告文学,本文语言朴实感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2)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三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材料,突出“爱”的主题;三个小标题在材料安排上形成递进关系,从家庭、单位到社会,逐步拓展,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丰满。 (3)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新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②说明了杨善洲的为人有口皆碑,他以自己一颗广博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比正面描写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主题更加突出。 (4)①朴实的亲情才是真爱。杨善洲不以权谋私,其发自心底的朴实的母子之情、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情,令人感动。②无私的关爱才是真爱。杨善洲先人后己,对同事像亲人一样,处处关心,无微不至,是真正无私的关爱。③博大的爱心才是真爱。杨善洲胸怀百姓疾苦,时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中,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博大。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天鹅之死 汪曾祺 “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 “阿姨,天真蓝呀。” “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 “阿姨,树叶都落光了。树是紫色的。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 “阿姨,你也好看!” “我从前好看。” “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 “小朋友,我也爱你们!” “要上坡了,小朋友,小心!” “哦!看见玉渊潭了!” “玉渊潭的水真清呀!” “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 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 “冬泳的叔叔,那是天鹅吗?” “是的,小朋友。” “它们是怎么来的?” “它们是自己飞来的。” “它们从哪儿飞来?” “从很远很远的北方。” “是吗?——欢迎你,白天鹅!” “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作客!”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了大兴安岭, 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 白蕤去看乌兰诺娃①,去看天鹅。 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 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 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 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 天鹅死了。 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 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 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地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 她跳《天鹅之死》。 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太阳岛,飞过松花江。 飞过华北平原, 越冬的麦粒在松软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 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 有人命令她跳《天鹅之死》。 “你不是说《天鹅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 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 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 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 天鹅在天上飞翔, 在天上飞翔, 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 “这儿真好呀!这儿的水不冻,这儿暖和,咱们就在这儿过冬,好吗?” 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 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 自从玉渊潭来了天鹅,她隔两三天就带着孩子们去看一次。 孩子们对天鹅说: “天鹅天鹅你真美!” “天鹅天鹅我爱你!” 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枝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 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 天鹅还在吗? 在! 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 “天鹅天鹅你害怕吗?” “天鹅天鹅你别怕!” 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天鹅。 他们在议论。 “这个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想吃天鹅肉。” “现在的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 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 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 “天鹅天鹅你在哪儿?” “天鹅天鹅你快回来!”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 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 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写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有删改) 【注】①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曾两次到访中国。 小题1:小说叙述了两个故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个故事的内容。(4分)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文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小题3:小说以“天鹅之死”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故事一:年轻美丽的白蕤热爱芭蕾舞,文革时受到迫害,后在玉渊潭做了幼儿保育员。故事二:四只美丽的白天鹅从遥远的北方飞到玉渊潭越冬,其中一只被两个偷猎的青年猎杀。[4分。答对一个故事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以充满童真的对话展现了玉渊潭的美丽风光,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②通过新奇的想象,表现了孩子纯真美丽的心灵,与后文青年猎杀天鹅的冷酷丑恶行径形成鲜明对比。③衬托女主人公白蕤的美丽。④与结尾孩子对美的呼唤构成呼应,突出主题。[5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小说借美丽的天鹅飞来玉渊潭过冬,却死于捕猎青年枪口之下这件事,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摧残。②“天鹅之死”象征着芭蕾舞演员白蕤艺术生命的终结,小说通过叙述白蕤在“文革”中遭受厄运、不能再登台表演的故事,表现了对那个摧残艺术美的时代的批判。③作者借“天鹅之死”,呼唤人性的回归。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舞台上的天鹅,他们的死都是对人性冷酷的控诉。[6分。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故事内容,可以按照“主体+事件”的模式来概括。先找出主体,也就是故事的主要形象,也就是“谁”;然后找出事件,也就是“怎么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小题2:分析划线文字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方面考虑主旨、感情、人物形象等方面,结构方面则考虑前后文的呼应。 小题3:要发掘小说的意蕴,应该联系人物命运、文章主旨、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还要联系内容来谈,不能空对空。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