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2019-06-28 17:57: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急:危急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D.失其所与,不知?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即患秦兵之来
B.夜,缒而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D.子亦有不利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叙了郑国危在旦夕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军撤兵,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和杰出的外交才能。
B.烛之武在见到秦伯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却先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继而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体现了他高超的游说本领。
C.在秦郑结盟的情况下,晋文公拒绝了大臣子犯提出的攻打郑国的请求,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D.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是详叙,而其他方面如退师的前因后果等只作简略交代,为略写。从而做到了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伶传
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趾相也/错:交错 ?
B.遍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
C.华林部马伶曰/过:责备 ?
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聆其语言,久得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B.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上帝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
C.东肆不复能终曲/丁其身也,耻师焉 ?
D.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吾无意于人世矣?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陵梨园繁盛.主要是因为时处太平盛世,金陵当时又是京城,百官聚集,人们都要寻欢作乐。 ?
B.新安商人会合兴安部与华林部同台演出,目的就是要让梨园两部一比高下。结果双方的演唱前半场旗鼓相当,后半场就比出了高下。?
C.马伶曾向李伶学习演技,但李伶却不肯相授,于是马伶便到昆山去为当朝相国顾秉谦做门卒,借此揣摩严嵩的特点,从而演技大增。?
D.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惨败后夫胜,作者赞扬了马伶不甘人下,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求艺精神。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与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柴火
B.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 稿:枯槁
C.而能不溺乎其中溺:沉溺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随意地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光禄植竹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①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②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
④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⑤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
⑥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A.①⑤⑥? B.②③⑤?②③⑥?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人不但不认为竹可贵,还嘲笑京师人把他们当柴火用的竹子当成珍宝。
B.京师人与江南人都喜欢奇花异石,而产奇花异石地方的人看待这些奇花异石,跟江人看待竹子一样。
C.任光禄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去追风收集奇花异石,而是种植江南人都看不起的竹子。
D.全文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对比,作者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比,将任光禄的嗜好与其他富贵者相对比。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
(2)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觑,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嵛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入,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离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予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诋毁。
B.特其谴,徙之塞上/薄:减轻。
C.特悯其人,其志/矜:敬重。
D.予谨之/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累携妻子出家塞上②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情,止乎礼义②其能遗也之
C.①不及飞一镞相抗②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哭其弟者,往往而是②而海内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