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2019-06-28 17:57:4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急:危急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D.失其所与,不知?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即患秦兵之来 B.夜,缒而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D.子亦有不利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叙了郑国危在旦夕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军撤兵,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和杰出的外交才能。 B.烛之武在见到秦伯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却先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继而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体现了他高超的游说本领。 C.在秦郑结盟的情况下,晋文公拒绝了大臣子犯提出的攻打郑国的请求,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D.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是详叙,而其他方面如退师的前因后果等只作简略交代,为略写。从而做到了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伶传 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趾相错也/错:交错 ? 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 C.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 ? 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聆其语言,久乃得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 C.则东肆不复能终曲/丁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陵梨园繁盛.主要是因为时处太平盛世,金陵当时又是京城,百官聚集,人们都要寻欢作乐。 ? B.新安商人会合兴安部与华林部同台演出,目的就是要让梨园两部一比高下。结果双方的演唱前半场旗鼓相当,后半场就比出了高下。? C.马伶曾向李伶学习演技,但李伶却不肯相授,于是马伶便到昆山去为当朝相国顾秉谦做门卒,借此揣摩严嵩的特点,从而演技大增。? D.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惨败后夫胜,作者赞扬了马伶不甘人下,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求艺精神。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与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柴火 B.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 稿:枯槁 C.而能不溺乎其中溺:沉溺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随意地
|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光禄植竹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①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②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 ④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⑤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 ⑥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A.①⑤⑥? B.②③⑤? ②③⑥?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人不但不认为竹 可贵,还嘲笑京师人把他们当柴火用的竹子当成珍宝。 B.京师人与江南人都喜欢奇花异石,而产奇花异石地方的人看待这些奇花异石,跟江人看待竹子一样。 C.任光禄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去追风收集奇花异石,而是种植江 南人都看不起的竹子。 D.全文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对比,作者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比,将任光禄的嗜好与其他富贵者相对比。
|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
(2)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觑,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嵛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入,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离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予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薄:减轻。
C.特悯其人,矜其志/矜:敬重。
D.予谨识之/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②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乎情,止乎礼义②其能遗也之乎
C.①不及飞一镞以相抗②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