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当阳单骑救主的是赵云,《堂吉诃德》是反映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参考答案:C D
本题解析:(C项,瑞钰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分娩”;“态度坚决,主张反抗”的是觉慧,而不是觉民。D项,玛丝洛娃本想卧轨自杀,想到腹中的孩子才平静下来,不是“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小题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2分)
A.父亲是一位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小题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4分)
小题4: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
小题3:要点: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揭示心态,突出主题
小题4: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作者读者遗憾的是无人能理解无价的父爱;拍卖师的遗憾是竞拍者不能在传递父爱的同时获取无价的财富;竞拍者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买下那幅肖像画,从而失去了获得老人全部珍品的机会;父亲的遗憾是人们看重的是金钱财富,忽视的是一个父亲的爱子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这就要求考生了解后文的情节内容——父亲对儿子无价的爱,除去血缘关系外,还有老人对儿子的的欣赏,对儿子的才能感到欣慰和自豪。故选C。
小题2:解答本题,首先阅读有关的片断,了解对父亲的一系列细节描写,体味这些细节所表现的老人的心理,结合主题,结合文章结构,组织答案。
小题3: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用意比较明显。因为在我们平常鉴赏小说时,场景 描写无非是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主题。有这样的鉴赏基础,解答本题易如反掌。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下面的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的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而北方的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和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也就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第2段说:“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5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修辞:拟人。
意思:我们仍然能在南方宅院里找到汉文化的踪迹,只是它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或:汉文化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但我们仍然能在南方宅院里找到它的踪迹)。
2.(1)趋同化(2)①生活空间的一致。②生活方式的相似。③思想感情的相近。
3.不可以。原因: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4.作者态度:(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评价:要有辨证的态度、时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具体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