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A.雨打芭蕉叶带愁 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 D.雪拥蓝关马不前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C
【小题6】①C ②A
【小题7】①C ②D ③B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应为“惩(chéng)罚”“意气用事”。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根据被贬谪的特定情境及联句的相关要求作判断。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3】热情:热烈的感情。激情:强烈激动的情感。更:更加。但:但是。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4】根据儒、道、佛不同的主张判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6】① C“认真”与“切切”的说法不妥② A注意时间、场合以及交流对象、交流目的等方面的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7】① C项是写柏树②A项“晴”谐“情”,B项“输”谐“书”,C项“旧”谐“舅”,D项包含哲理但不是谐音双关。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B.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划好了的。
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D.大堰河逢人便夸赞自己的儿子,就连做梦也情不自禁地盼望儿子得到幸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使用不合逻辑,应为“使自己陷入这个境地”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合语境;D不合语境,做梦时不能说情不自禁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两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再写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6分)
示例: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参考答案:数学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你尽可以化繁为简,感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历史是一所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你尽可以闲庭信步,放眼沧海桑田、风云雷电。
本题解析:根据例句来看语文是“图画”可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和语文的内容相符,句式是“语文是……你尽可以……”,所以考生在仿写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点评:仿写题相对较容易,考生要注意例句的隐性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的相似,做到相似而不相同。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与时具进 振聋发聩 夙兴夜寐 引疚自责
B.两全齐美 秣马利兵 良莠不齐 掉以轻心
C.骨鲠在喉 置若罔闻 欢心鼓舞 声名雀起
D.风声鹤唳 枉费心机 改弦更张 闲情逸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中的具应为俱,全、都的意思。含义是和时代一起前进。疚应为咎,过失,罪过的意思,含义是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而辞去职务。B中的利应为厉,厉同砺,磨的意思。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C中的心应为欣,喜悦的意思。欢欣鼓舞,形容高兴而振奋。雀应为鹊,鹊就是指喜鹊,鹊起,比喻名声兴起、传扬。褒义。另有雀跃一词,高兴得像雀儿一样地跳跃。这几个别字与本字都是同音字,可以先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看哪个字更合这里的语境,如具可以写出巨、俱等。疚可以写出究、咎等,再从中选择。还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如欢欣鼓舞是一个并列短语,再欢欣与鼓舞内部都是并列的,而欢心是动宾的,故结构不一样。注意,字形辨析重点是同音字。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横线句的句式相同。
一棵小草,以它卑微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万物都在尽它们的天命,使无穷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答案:示例:
一块岩石,以它孤独的肩膀,支撑着倾斜的山体;
一片落叶,以它憔悴的芳容,温暖着冰冷的泥土;
一眼清泉,以它小小的眼眸,折射着云天的绚丽。 (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