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赵青山
箫江
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现今存世已不足三百件。
元青花,古董收藏家心中的王者。
赵青山有一件元青花,小瓶,细口,圆肚。蓝宝石样的青花,有意趣天成之美。他只给几个挚友看过。
在墨城的古玩界,赵青山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自幼喜欢收集瓶瓶罐罐,长大后,更是痴迷。他每得一件古董,必反复把玩,久而久之,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鉴宝方法,不用眼看,用手摸就能断出是哪朝哪代的。
1937年炎夏,从天津来了一位古董商,戴一副金丝眼镜,很儒雅的样子。古董商说,听说赵先生鉴宝高明,特来讨教。赵青山也不客套,问,什么规矩?古董商说,断对了听你的,断错了听我的。赵青山用黑布蒙住眼睛。古董商从随身带的锦盒里拿出两只小瓶,外观一模一样,放在赵青山的手中。赵青山十指连动。突然嘿嘿一笑,小指在两只瓶底一拂,朗声说:左手康熙,右手光绪,是不是?古董商汗都下来了,说赵爷,我服输,听您的。
这事在墨城传为佳话。赵青山的名气大增。
赵青山原以为古董商不会再露面。可没过几日,古董商又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地讨教古董鉴定知识。赵青山欣赏他言而有信的不凡气度,一来二去,两人竟成了朋友。
后来,两人交情深了,赵青山就拿出收藏多年的古董,让他对比揣摩。但有一件珍品,赵青山没有拿出,甚至提都没提,就是元青花小瓶。赵青山认为,他们的交情还没到那份上。一个秋风料峭的晚上,古董商置备一些酒菜到赵府。与赵青山推杯换盏间,古董商看似不经意地问:听说先生有一件元青花,可否让在下见识一下?赵青山一惊:他怎么知道我有元青花?是谁泄露了秘密?
赵青山醉眼迷蒙地望着古董商,想从他脸上看出点什么。古董商不自然地笑了笑。
“啪”一声,酒杯掉地。赵青山醉卧桌上,打起呼噜。自此,赵青山再也没见过古董商。
兵荒马乱的年代,出名不见得是好事。距墨城不足百里,有一座马山,山上盘踞一伙响马,他们绑了赵青山的老婆,要赵青山拿五百两黄金去赎。赵青山没有犹豫,他变卖所有产业和收藏多年的古董,只留下元青花小瓶。老婆安然回家,赵青山甚是高兴,他说,我虽破了产,但换回一家人永久的安宁,值!
几年后,赵青山的住所来了一队日本鬼子。为首的军官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赵先生,别来无恙。赵青山看此人面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日本军官脱下军帽,戴上金丝眼镜,赵青山认出,此人正是那天津来的古董商。赵青山一笑说,原来你是日本人。
赵青山往太师椅上一坐,说,今天又想让我鉴定什么古董?
日本军官说,我是专程来拜访先生的,顺便与先生做一笔生意。我们知道,那件元青花,还在你手上。我们大佐愿出高价买你的元青花,还望先生成全。
赵青山说,如今我家居简陋,哪还有什么元青花。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我说没有就是没有。
日本军官说,既然先生一意孤行,在下也帮不了你。说完,走出房门。日本鬼子像饿狼一样扑进房里,见东西就砸。赵青山上前阻拦,被按在地上,打得爬不起来。日本鬼子搜了一阵,没搜到,又把赵青山拖到院子里,用枪托猛捣其身。
赵青山的妻子眼见丈夫快被打死,情急之下,忘了丈夫嘱咐她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拿出元青花,从院子里的槐树底下挖出一个包裹,大喊,别打了,东西在这儿。
赵青山见妻子拿出元青花,大叫一声:不!口吐鲜血,昏死过去。
没几日,赵青山郁郁而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小说开头对元青花进行了描写,这样描写的目的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B.“古董商”第一次见赵青山时“戴一副金丝眼镜,儒雅的样子”,这样的打扮,目的是让赵青山信服,他是一位真正的古董商。
C.小说第三段写到赵青山“嘿嘿一笑”,这“嘿嘿一笑”表现了赵青山不用眼看,只用手摸就能断出是哪朝哪代的古董后的喜悦之情。
D.正是由于赵青山在古玩界“响当当”的名声,才使他的老婆被绑架.他们绑架的真正目的是得到五百两黄金。
E.赵青山的妻子是为了救丈夫才将元青花挖出来的,也正是这一“挖”,要了赵青山的命。
(2)联系全文,分析“古董商”在没有亲见、甚至没听赵青山提到过元青花的情况下,他是凭什么断定赵青山有元青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你从中可以看出赵青山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青山死于元青花,你认为值不值?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赵青山给几个挚友看过元青花,“古董商”可能有所耳闻,但此时未能确定。②通过跟赵青山的交往,“古董商”领教了他高超的鉴宝水平,也了解了他对宝物的痴迷,又通过请求一看,观察赵青山的反应,基本断定元青花就在赵青山的手中。③跟赵青山交往是“古董商”蓄意而为,他时刻关注着元青花的下落。尽管赵家历经响马勒索,赵青山破产救妻,但卖出的东西中没有元青花,他肯定知道。(意对即可)
(3)①精通古董;②痴迷收藏;③爱宝如命;④重义轻利;⑤宁死不屈。(意对即可)
(4)示例一:不值。再贵重的东西都不如生命珍贵,当生命因外物受到威胁时,明智的选择当是弃物保命,否则,两者都可能失去。像赵青山,就是这样的结局。
示例二:值。生命固然珍贵,但世上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个人尊严和民族气节。赵青山虽然丢掉性命也没保住元青花,但他活出了价值,可谓死得重比泰山。(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
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只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欲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触摸。
一个好事人,若从二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都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的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
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的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的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碟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依本分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地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
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居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
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辛亥革命后,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皆驻节在此地。
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由于环境的不同,直到现在其地绿营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废,为中国绿营军制唯一残留之物。
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节选自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1.“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一句中“另外一个意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描写的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与安分,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的家乡?古怪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中,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作者分别从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物产、气候等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乡。
B.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并且热爱他的家乡——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民风淳朴的小山村。
C.“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过去一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作者消极保守的历史观。
D.“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暗示那里民风淳善,几乎没有土匪出没。
E.本文风格恬淡自然,语言清新舒缓,情调略带忧郁,具有典型的沈式散文特征。
参考答案:1.军事方面的意义。
2.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
3.①从表面看,即如作者所提,家乡的建立过程与众有别,不是由于交通、物产、经济等原因自然形成,而是出于军事需要。
②更深一层看,它的古怪在于其淳朴的民风、祥和的气氛同作者当时所处的战争大环境及其常年作为军事驻地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那是一个全无杀戮气息和战争味道的战争阵地。
4.D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山流水?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父,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的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错位了的友情。
小题1: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5分)
小题2:“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4分)
小题3:在作者的意图中,得遇知音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基础,说明了作者对友情的看法及对高山流水或友情的向往,笔触自然而动情,令读者为之动容。
B.据本文看,作者认为只有随着岁月的增加,年龄的增大,成人之后才有真正的友情。
C.作者认为对友情的感悟是可以突然发生的,但真正的知音却不可以突然出现。
D.作者认为众多老前辈只有在临死前,才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知音其实自己一个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