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8 18:11:4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父忧服阕,居无儋石③,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⑤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 ,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儋石(容器名。儋容一石;一说二石为儋。也作担石,檐石)④二千石:指太守。⑤啬夫:农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服阕忧:父母的丧事
B.功曹以佑倨,请之黜:罢免
C.佑亦去 径:小路
D.与冀争之,不听:采纳,听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恢欲杀青简写经书属予作文记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勿言若属皆为所虏。
C.居无儋石,不受赡遗顺风
D.冀遂出佑河间相茅屋秋风所破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C.吴佑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5分)
(2)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 黑泥)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xiǔ,臭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之苇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百仞之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之滫,君子不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庶人不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加粗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 渐之滫,君子不近
B. 质非不美也
C. 车柔以为轮,曲中规
D. 今智乃反不能及
3. 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 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 而临百仞之渊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竞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竟欲运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紬(chóu,丝织品)为信。聿修退细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其本乡也,时人之——荣:认为……荣耀
B.府省为奏,敕许之——报: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其风鉴——许:称赞
D.敬承来旨,吾无然——间:嫌隙,不满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在官廉谨”的一组是(? )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竞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州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经兖州,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紬。
4.翻译句子。
(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竟欲远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敢,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所追捕。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大喜,知其意——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宾客及子弟——勒:统率。
C.须臾,梁籍日——瞬:眨眼。
D.以所为起大事——谕:告诉。
2.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 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庶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集而响应  云:云彩
B、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C、度长大  絜:约束,拴套
D、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高,强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瓮牖绳枢子 ②苏秦、杜赫属为之谋
B、①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②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C、①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斩木兵,揭竿为旗 ②因长句,歌以赠之
3、下列句子与“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甚矣,汝之不慧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涉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如战斗力低,人员少,武器差等。但也有有利因素,因为都是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所以陈涉深得民心。
B、作者用秦不施仁义而亡、陈涉施仁义而胜的事实,来劝诫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实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C、文段将陈胜与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而秦却亡于陈涉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在于秦朝不施行仁政。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句,暗含了对陈涉“氓隶之人”组织起义又使百姓再次受苦的责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