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8:25:4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08年第3期) 小题1:分别指出“猎物”“宠物”在文中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庄子的翅膀”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一段表现出一种绝望而消极的情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猎物”是指在君王的统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杀,毫无生命尊严的百姓。(1分) “宠物”是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王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的臣子。(1分) 小题2:“庄子的翅膀”指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2分) 评价:(1)它是在君王的诱惑和暗藏杀机的逼迫之下产生的,(2)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3)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4)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2分)(共4点,每答出1点给1分,只要能答出2点即得满分) 小题3: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1分)与“我”为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1分) 小题4:最后一段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绝望消极的情绪,但是综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1分)表现了作者因陷人生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深切无奈,(1分)更深刻的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猎物”一词在文中多处出现,其意义在文章的第一段说得比较清晰,“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可知“猎物”是比喻的说法,指老百姓。一是地位卑微,二是想杀就杀,任人宰杀,没有尊严。“宠物”出现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与“猎物”相对,“宠物”则是那些臣子,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王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 小题2:文章的标题就是“庄子的翅膀”,文章中也多次出现,这是比喻的说法。可抓住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可见,翅膀就是指思想。“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思想,就是自由思想。作者的评价,可从文中作者的议论找出。 小题3:文章的结尾部分提到庄子的散文。在这一段中,作者指出庄子的散文有思想,所以庄子成为伟大的散文家,其散文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文章提到庄子的散文,就是来说明庄子的思想的伟大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小题4:“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文章结尾部分的这一番话,表面上看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反讽。因此可看出作者对庄子思想的敬佩。 点评:本大题共四个小题,除了第三小题要求分析结构外,其他几个题目都涉及对文章中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紧扣段落大意,上下联系。理解含义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答题时,并且注意修辞等技巧。如本题中的“猎物”“宠物”和“翅膀”等词语的理解就是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酿惯,纵容。〕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选自必修4《宝玉挨打》) 小题1:节选的这段文字仅300多字,描绘了宝玉挨打的过程,而必修四《宝玉挨打》全文有5000多字。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作者写宝玉挨打的过程很有层次感,随着层次的递进,气氛越来越紧张。请分点概括宝玉挨打的过程。(3分) 小题3:结合这段文字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联系全文,谈谈宝玉挨打的深层原因。(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情节详略取舍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小说主题表达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2)宝玉挨打的过程,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3)详写宝玉挨打的原因和反响,有利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主题1分、人物1分,有分析2分) 小题2:(1)小厮打,(2)亲手“盖”,(3)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 小题3:流荡优伶,表赠私物,没有主仆贵贱之分;在家荒疏学业,厌恶读书;淫辱母婢。(3分)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他违背了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走仕途经济之路,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中“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反映贾府与忠顺王府的政治斗争以及贾政与宝玉思想上的矛盾。所以重点写宝玉挨的原因,而略写挨打的过程。 小题2:第一过程:“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第二过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第三过程:“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小题3:“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这是表层原因。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 点评:本题的中和第三小题值得称道。本题不仅是对选段的理解,更是对《红楼梦》整部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是对《红楼梦》这部巨著所表达的思想的分析。这对考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每题3分,共9分) 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强烈的反应。一类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他们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第二类人更容易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满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按照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然,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 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适宜,这是个难题。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种实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这可以衡量人们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即他“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成功率,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过程。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能力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能力。也许对科学的热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现时是高兴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 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擅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里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 我注意到,在英国许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年轻人爱好博物学的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可贵的迹象,说明他有研究的才能。这表明他从研究自然现象中得到兴趣,并很想亲自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 目前,挑选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也就是劳斯所说的“发现发现者”的唯一方法是:给候选人以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来作科学研究的尝试。除非年轻科学家确实表现了研究方面的能力,否则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这种谨慎的态度不仅关系到科学家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幸福,而且对研究机构也有好处。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应有机会涉足研究,因为这有助于初步证明某人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如果采取措施谋求一个研究工作的职位,那就表明他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换言之,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往往自己挑选自己。 不管科学研究究竟需要何种智力条件,总之大家公认: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而有所成就,正如并非人人都有作曲的才能一样。然而,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等于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小题1: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性格”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能成为研究工作者。 B.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这种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 C.每一个人并不绝对隶属于“反应型“”被动型”中的一种,所以难以判断是否适宜研究工作。 D.人的性格对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对科学的热爱永远是最基本的品格之一。
|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根据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准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宜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B.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的研究能力,出色的考生只擅长考试,不擅长于研究工作。 C.年轻科学家研究方面的能力不强,可变因素较大,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 D.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从事研究工作是有条件的,但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
|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于研究工作的人,也许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比别人高,这表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
B.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更容易受老师的欢迎;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往往处在不利的地位。
C.挑选适合研究的人的好方法之一是给候选人有足够的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来做科学研究的尝试,这有助于初步证明其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
D.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他一定是最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 项错误。相关原文说“反应型的人可能容易成为研究工作者”,但不等于肯定能成为研究工作者。这里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C 项在第一段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句子;D 项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也能概括出来。
小题2:A项,相关原文中有“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A 项显然是错误的;B 项中“出色的考生只擅长考试,不擅长于研究工作”错,相关原文说“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只是说“不一定”,并非说肯定。C项以偏概全,相关原文说“除非年轻科学家确实表现了研究方面的能力,否则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说明并非所有年轻科学家都不适合于做永久性的研究工作。
小题3:A 项“这表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错,相关原文是从别人的角度说“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等于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反之亦然;B 项无中生有,相关原文只是说“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D 项“他一定是最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的说法过于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 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 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小题1: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小题3: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统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4分)
小题2: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统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分)
小题3: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6分)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传说,则赋予了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的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理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用意。从内容方面看,这个传说是在“杜鹃化花”的基础上再举的例子,它使有关杜鹃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使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得到强化;从形式上看,这个传说放在议论文段之前,是下文的事实依据。内容方面: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2分。形式方面: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2分。
小题2:“杜鹃啼”出现在题目中,所以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考虑到题目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思考时要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线索”,二是结合文章对线索的作用作简要分析。每个要点2分。一般来说,答出“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不是难事,难的是将它贯串的内容清晰地说清楚。它一方面联系了有关杜鹃鸟的内容,另一方面联系了关于杜鹃鸟的诗文和传说。
小题3: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回答本题要注意二点:一是选择一个合理的探究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结合文章展开具体恰当的分析,阐明理由。②本题共8分,正确表明观点2分,举例简析恰当6分。③第一点,选择文学的作用、人文精神或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得2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④第二点:如果脱离文章举例,没有分析,得0分。如果脱离文章举例,但有较为合理的分析,给1—2分;如果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举例分析,得3分;如果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举例具体分析,得4—5分;如果分析具体恰当,得6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阳光走着猫步来
林闻
小花猫什么时候溜出了房间,我一点不知道。
阳光什么时候从窗棂滑了进来,我也没发现。
早上起来,房间里十分安静,桌子椅子都没有呼吸声。为了等到生命里一缕阳光的照耀,桌子靠墙站好久了,椅子擦地坐好久了。花瓶里,一束白色狗尾巴草永远干枯在青春时期,一束盛开的马蹄莲则是绢的。
猫走了,阳光来了。
猫走了,就走了吧。阳光来,就来了吧。花和草都不发言。
窗帘尽管垂着,地毯的角随意翘着。书橱里摆放着太多的真理,沉默仿佛是它的美德。
闹钟停了,错在我,我没有给它上发条。
房间里的装饰品,牛头脸谱之类,好像是从上个世纪的墙壁里冒出来的。它们或挂着,或贴着,彼此没有寂寞可言。假若它们待也待腻了,便可顺着墙窝钻到另一半世界里去。对面是寂寞的隔壁。
当我打开电脑时,房间就亮堂多了,衣服上的灰尘都看得十分清楚。灰尘被窗外的阳光放大了。阳光占据了整个屋子,也占据了每一个细微的地方。
阳光给我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流动的柔和,无波的宁静。当阳光牵着宁静走进我的房间,房间里的我,骚乱的心,都被阳光流来的安静涤净了。
阳光穿透了我,心被阳光俘虏了。直到心脑合一,心神也变成阳光,体内外才亮堂起来。
安静占据了我,我的心却被安静点燃了。一个个念头,更加不安分起来。一切的心事,都开始显现在安静之下,并频频活动起来。
安静使心思变得活跃了。这些心思,有一屋子的阳光照着,越发任性,争着抢着在宁静的幕布上,演出自己的节目-有诗有歌有舞,有泪有喜有叹。
人到了寂寞深处,就不再寂寞了。寂寞已被更深的寂寞平息掉。
寂寞的人在寂寞深处,会生出许许多多的热闹来。比如,阳光来了,心事来了,它们都长着猫一样的脚,似小猫一样堪怜堪爱。这样,寂寞就不再卷土重来。
不管猫在不在家,风雨无阻,每天前来,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她来得高兴,来得勤快。
她,每天清早到,黄昏才走。早晨,她像一只捉迷藏的小花猫,从我的背后来。她先落到我的头发上,我一回头,她又跳进我的眼角。
当她快速跃过小屋的窗棂时,她太慌张了,一下子跌倒在屋地上。
我伸手去扶她,她却轻轻一闪,起身就走了。她还要忙着到下一间房屋里去。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许许多多的楼房陈列在经纬线上,都为等待她。
她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她的一面小镜子,从她上衣口袋里滑了下来。一半落在书桌上,一半落在地上。即便是这样,这面明亮的小镜子也没有摔成两半。
落在书桌上的半个镜子,很快就被落在地上的半个镜子给拽了下来,她们很自然就合成了一个。一切有形的障碍,都不能将她们分割--那是一块闪亮的金箔。
老朋友每天都来,给我送上这样一块金箔。
我和阳光是老朋友了--谁说不是呢?桌子椅子花瓶和墙,也和阳光是老朋友了。有了老朋友,瓶里的花草永远不死,桌子椅子和墙也活得很有光彩。
猫喜欢在阳光里睡觉,我喜欢在阳光里耕耘。那来自心灵里的歌与舞,情与爱,都献给窗外的老朋友。
老朋友总是不打招呼,就带着幸福一块来。要是有谁冷落了老朋友,幸福转身就会走掉。花怎能不开?人怎能没有爱?愿老朋友天天来,把幸福的一切都带来。
无论你是忙碌的,还是马虎的,无论你是年老的,还是尚幼的,都不必有所担忧。老朋友公平地关注着每个人。她来到这间屋子,来到那间屋子,每天给她喜欢的人送上由她亲手打造的金箔--生命之光,谁也不会被落下。
来吧,老朋友!你的光芒会穿透岁月时空,你的爱会逐一占据所有人的心灵。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阳光走着猫步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篇就罗列了一大串意象:桌子、椅子、枯草、绢花,停了的闹钟,房间的装饰品等,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意象来表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要是有谁冷落了老朋友,幸福转身就会走掉”。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境由心造,优美的意境往往需要善良细腻的心来领悟,平凡普通的东西也能挖掘出美好与美妙的东西。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阳光像猫一样安静地射进屋子;②阳光在“我”寂寞时陪着“我”,像小猫一样的堪怜堪爱;③阳光和猫一样都是“我”的老朋友。(意对即可)
2.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来说明环境的安静和心境的寂寞,说明“我”的寂寞无聊和烦闷。(意对即可)
3.阳光是人类的老朋友,是爱和希望的象征,心理充满阳光的人,就能获得幸福,否则幸福就会与你远离。(意对即可)
4.示例:文章描写的对象实在太普通太平凡了,可是在作者细腻的心思下领悟、升华,人生马上变得亮堂起来。我们习惯于被伟大感动,被崇高感动,却从不留意身边的平凡、普通、渺小、卑微,甚至漠视它们,又何来被它们感动呢?所以,从现在起,去关注一朵花,一片叶,一滴水,一团云,去领会它,读懂它,你一定会有收获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