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8:25:42 【

1、阅读题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
“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
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乎,有经典说法:从“四书”“五经”开始。
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
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比如“出世”还是“入世”。
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
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
“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其道理之浅显,可谓妇孺皆知,但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因此,就做人道理而言,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人生大师。
所谓的国学,未必就是儒学,就中国成语的博大精深而言,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也并不能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倒是当孔孟之道的祖师爷还是绰绰有余的。
简而言之,国学典籍浩繁、博大精深,让孩子们记住“成语”两个字就可以了。
小题1:下列不属于“‘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的一项论据是(?)
A.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而“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B.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C.“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D.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成语”富含哲理,但却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它应该属于成人读物。
B.“井底之蛙”和“五十步笑百步”这两个成语道理浅显,可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常常使用错误。
C.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文学大师。
D.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可以作为“国学”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说明日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方面远远胜过中国。
B.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与平民百姓和孩子学法是不一样的。
C.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预见了现在的很多事情,比如四川地震,三峡改造等。
D.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这反映出国民学习成语知识态度极不认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答非所问,属于“国学”教育兴起的必要性。
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对题干要求一略而过,不去认真分析,本题如果学生忽略了这一点,可能选不出答案,因为如果只看选项,四个选项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错误,如果不和题干要求挂钩,就选不出答案。
小题2:A项:成语可以作为成人和儿童共同的读物。B项:不是使用错误,而是行为上“井底之蛙”和“五十步笑百步”所讽刺的错误。C项:不是“文学大师”而是“人生大师”。
点评: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高度注意命题人设置的虚假信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夸大缩小、肯定否定、答非所问等。本题难度不大,它只是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只要稍加留意,就可看出与原文的区别。
小题3:A项:以偏概全。 C项:预见的是“处世哲学”, 四川地震,三峡改造不属于处世哲学。? D项:不是学习知识方面的问题,而是处世态度的问题。
点评:根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因此前提必须是从已有信息出发,不能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1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期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 、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六项。无代程端面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繁体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小题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点评:对筛选并整合信息,除了对文本理解和把握外,还要对选项进行逻辑判断:对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对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上思考判断。
小题2:试题分析: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点评: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要点有二:一是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综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二是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项羽应该是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
点评:具体说来,“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本文的主题就是探求项羽死于何地,因此,作者的观点态度很简单,就是明确项羽的死亡之地。因而,把握这点就可以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两个好朋友
【俄】叶赛宁
(1)住在村边的波贝尔老头,拥有一件自己的小屋和一条狗。他到处行乞,以残羹冷炙聊以糊口。波贝尔与他的狗简直形影不离,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德鲁若克。波贝尔串村走巷,叩窗哀求,德鲁若克便站在一旁,摇晃着尾巴,好像期待着也给它一点儿施舍。人家常常对波贝尔说:“波贝尔,你干嘛不把狗扔掉?要知道,你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波贝多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的狗——一声不吭。他招呼德鲁若克,从窗子旁走了:一小块面包也没讨着。波贝尔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很少跟人交谈。
(2)冬天来了,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吹集了一个个巨大的雪堆。
(3)波贝尔带着狗蹒跚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小屋破旧不堪,四壁透风,他望了望炉子,望了望,在屋子四角寻找了一阵,可木柴也没有。波贝尔给德鲁若克套上小雪撬,运回柴火,烧着火炕,抱着德鲁若克,心疼地抚摸着它。波贝尔坐在火炕旁,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重演。老头子对德鲁若克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述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讲完之后,又痛心地说:“没关系,德鲁若克,你虽然不能回答,沉默不语,但是,你那灰色的、聪明的眼睛告诉我……你全都明白……”?
(4)暴风雪好像开始疲倦了,它的威力越来越小。水珠儿开始从屋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雪在消融、减少。波贝尔看到——冬天在消逝,看着——便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春天来啦,咱们能活下来的。”
(5)红彤彤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小河哗啦哗啦地奔流。透过小小的窗口,波贝尔看到,窗下的土地发黑了,树上冒出了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可是岁月不饶人,春天的泥泞使得老头子步履艰难。
(6)他的双脚发软,咳嗽使得他胸部抑闷,腰部疼痛,视力完全变得模糊起来。他躺在高板床上,爬都爬不下来了。波贝尔吃力地爬呀,爬呀,开始不住地咳嗽,而且满心忧伤。他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我早就预料到了。看来,我很快就会死的,只是,扔下你去死,我真舍不得啊!”波贝尔病倒了,一动不能动,更下不了床,德鲁若克则寸步不离床边。老头子感觉到——死亡临近了,他感觉到了——设搂着德鲁若克,搂着,搂着,难过地哭泣起来。波贝尔搂着德鲁若克的脖子,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前,突然哆嗦了一下——断气了。
(7)波贝尔的冰冷的身体躺在高板床上。德鲁若克知道,它的主人死了。它在屋里窜来窜去,神情凄切。它走近死者身旁,嗅呀,嗅呀,伤心地嚎叫着。
(8)认识他的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波贝尔不出屋来。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进去看看,一看就吓得直往后退。波贝尔的遗体躺在高板床上,小屋里充满一股难闻的尸臭,狗儿坐在床上,坐着——忧伤至极。
(9)人们抬出尸体清洗,收敛入棺,狗儿则寸步不离死者。遗体送到墓地,埋入土里。波贝尔——一个谁也不需要的人——死了,没有人为他哭泣。
(10)德鲁若克在坟堆上叫呀,号呀,用爪子刨着泥土。它企图把老朋友刨开,然后,它和他躺在一起。狗儿没有离开墓地,不吃不喝,悲痛欲绝。德鲁若克的力气衰竭下去了,它没有站起来,它再也站不起来了。它望着坟墓,忧伤地望着,呻吟着。德鲁若克想刨土但是它的爪子已经抬不起来了,它的心脏感到一阵紧缩……浑身颤栗,垂下了脑袋,垂下了,微微抖动一下……于是死在墓上……
(11)墓地上的小花儿仿佛在切切私语,它们在向鸟儿低声叙述着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一只杜鹃飞到墓前,停在枝叶低垂的白桦树上,它在坟墓上空忧戚、痛苦地咕咕啼鸣。?(有删节)
小题1: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波贝尔与德鲁克是“两个好朋友”?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2:第5节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波贝尔这一人物形象。(3分,不超过40个字)
小题4:请分析第11节的语言特点。(4分)
小题5:小说标题“两个好朋友”能否改为“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为什么?请你联系小说的主题,谈谈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①波贝尔与德鲁若克形影不离,相依为命;②德鲁若克能倾听波贝尔诉说不幸的身世;③德鲁若克为主人之死哀嚎,寸步不离;④德鲁若克在主人的墓地悲痛忧伤至死。(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2:(4分)交代时间,同时也说明春天来临,会给人带来希望(2分);推动情节发展,起反衬作用: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波贝尔带来希望,反而使波贝尔生活更加艰辛,生存状况更加不幸(2分)。
小题3:(3分)孤苦伶仃,以狗儿为伴(1分);生活艰难,以乞讨为生(1分),被遗忘被冷落,是一个不为人所需的“多余者”形象(1分)。
小题4:(4分)运用拟人手法,虚实结合,连花鸟都在为波贝尔与狗而哀恸,足见波贝尔的人生何其凄凉,何其悲苦,人与狗的感情又何其深厚(2分);用反衬手法,有情动物反衬无情人间(1分);渲染了悲剧气氛,揭示了悲剧的根源(1分)。
小题5:(6分)示例一:不能改,原题好,原题中的“两个”颇含深意,给人以悬念,启人思考,没有第三个或更多一些的人成为朋友,只是“人与狗”结成了一对好朋友,对比反讽世态的凉薄与社会的无情,周围人没有温情、没有同情、没有爱心,从而使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旨。示例二:可以改。显得具体、客观、明白,直接表明了本文的内容,题中“动人”一词表明了波贝尔与狗之间的挚情,狗对主人的亲情,以此凸显周围人的漠视态度,像陌生人一样,连一小块面包也不会施舍给波贝尔;寓意深远,可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观点明确1分,言之成理3分,表达流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基因决定你会胖?
尽管现在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可,肥胖基因是影响人体发胖的关键基因,但找到这个“凶手”作案的蛛丝马迹,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少吃多动”就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成年人体重指数(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等于或大于30为“肥胖”,而等于或大于25的为“超重”。
直到2007年,英国和科研人员才有了不同的发现。他们运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将多名肥胖人士和身材标准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带有某种基因变形的人们更容易发胖。在此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得到的统计数据也证实,对于不同种族、国家、年龄的人们,这种基因都与肥胖有着显著的联系。
这个被命名为“肥胖基因”的DNA片段,也成为“嫌疑犯”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甚至,在统计调查中科学们还发现,携带有肥胖基因的人们,胃口普遍比较好,也更不容易感到“饱”,这让科学家们忍不住猜测,这也许就是基因影响人们身材的原因。
不过,要给这个嫌疑犯定罪,还需要更多的证据。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转向小鼠。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对老鼠胚胎进行处理,将肥胖基因“敲”掉,结果没有这段基因的老鼠与它的同伴们相比,身材明显苗条了许多。同时科学家也发现,现有肥胖基因的老鼠所消耗的氧气和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大量增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于是他们推断,在老鼠体内,肥胖基因可能是通过调节能量消耗来影响老鼠的身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确信,这种基因的确是造成肥胖的凶手。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却更加棘手:对于那些已经携带有肥胖基因变形的人,怎样才能让他们免除发胖的困扰呢?
方法之一是像对待老鼠那样直接“敲”掉肥胖基因,但这种基因处理技术应用在人身上不太现实。因此,科学家们想到了另一个角度,如果能弄明白肥胖基因如何影响人的胖瘦,那也许就能找到一种办法,通过干预这种基因的作用机制来帮助那些天生的胖子。
基因要对复杂的人体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步骤。首先是通过“转录”,将自己所搭载的信息传递到核糖核酸(RNA)上,随后,这些RNA再通过“表达”的过程,合成蛋白质,实现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肥胖基因所表达出的“肥胖蛋白”在体外具有酶的特性。它可能作为一种催化剂实现其功能。科学家推测,这种酶的功能,也许就是肥胖基因“作案”的方式。
科学家开始将注意力投向肥胖基因,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它不仅在微观的层面上能够揭示肥胖基因的工作原理,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推动相关药物的研发,很有应用价值。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关于“肥胖基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肥胖基因使人普遍感到胃口比较好,也不容易感到“饱”,这也许就是肥胖基因容易致使携带者身材发胖的原因。
B.肥胖基因是人们发胖的关键基因这一说法得到普遍认可,而且经过实验研究,已经找到这个“凶手”的蛛丝马迹。
C.研究发现,肥胖基因影响老鼠对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没有肥胖基因的老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身体相对苗条。
D.肥胖基因通过“转录”,将本身所搭载的信息传递到核糖核酸上,随后再通过“表达”的过程,合成具有酶的特性的“肥胖蛋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英国科研人员运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将肥胖人士和身材标准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带有肥胖基因变形的人们更容易发胖。
B.科学家们弄明白了肥胖基因影响人胖瘦的机理,找到了一种干预肥胖基因作用的机制,就能让已经携带有肥胖基因变形的人免除发胖的困扰。
C.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进行了基因比对的研究,得到的统计数据证实:对于不同种族、国家、年龄的人们,某种基因变形都与肥胖有着显著的联系。
D.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对老鼠胚胎进行了处理,将肥胖基因“敲”掉,结果发现,与它的同伴相比,没有这段基因的老鼠身材明显苗条的许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掉肥胖基因的老鼠身体相对苗条,是因为术后老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这与肥胖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能量消耗来老鼠的身材有关。
B.世界卫生组织的办公室,25、30是衡量成年人体重是否超重、身材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数,体重指数等于或超过25的人,肥胖凶手很可能是肥胖基因。
C.肥胖者要想适当减少体重,一是改变“多吃少动”的生活习惯,二是通过手术“敲”掉肥胖基因,三是适量吃一些能够减肥的相关药物。
D.能在微观的层面上提示肥胖基因的工作原理,在现实生活中以对科研人员研发相关药物也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功劳在于肥胖基因的发现。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