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5—8题。
雨中的荷?(聂春友)
①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该是何等的风姿呢?
②几天后,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击着风雨。
③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水不歇的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动越小……而那些姿态各异的荷花,在风雨中颤抖着,尽管有的被雨扫去了美丽的花瓣,有的被风扯乱了金黄的花蕊,那一株株纤细的荷茎,依然挺立着;那一朵朵残留的花儿,依然笑对苍天,用自己的身躯,遮挡着风雨,守护着下面幼小的花蕾……
④我们乘船下到湖中观赏,尽量让船贴近花丛。在映荷桥下,一株盛开不久的荷花,在风雨的摇曳中,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仍直直地伸向桥顶,直到顶上了桥底,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尽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稚嫩的身躯,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还有一株荷,她的茎干受到过伤害,曾险些被折断,然而,在伤口处,那细瘦的茎干只是稍稍向下弯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举起一个饱满的花蕾。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不同,目光顺着水面望过去,风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花叶相依,亲密无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出铮铮傲骨。有的花形虽被风雨吹散,花瓣随波飘零,却神采依旧,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泰然。还有几朵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任头上百花争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
⑤雨越下越大,我们弃舟登岸,走进荷园北侧的二仙居。这里供奉着和、合两位仙人的汉白玉雕像。这两尊雕像不像其他神仙那样正襟危坐,双眼俯视着人世间,而是像两个天真无邪的稚子,喜笑颜开地奔跑过来。多少年来,人们把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睦与社会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满幸福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人们让和仙背负着荷花儿,一方面是“和合”与“荷”谐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荷的情操的敬重。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两位仙人的故事时,我忽然忆起刚走进荷园时,那一个个荷的团队,协力同心、抗击风雨的情景……我们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正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具有荷的这种精神境界吗!
⑥窗外雨声连绵,脑中忽然掠过古代文人雅士关于荷的种种咏叹。有诗曰“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虽说出了荷的灵动、大气,但缺少荷的沉练、豁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绘就了荷的高雅,却又过于华丽,反而冲淡了荷的神韵、荷的情怀;而“留得残荷听雨声”,荷的韵致倒也勾勒出来了,但一个“残”字,总觉得内中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惆怅。面对这满湖涌动的翠绿,一池抗争的嫣红,好像任何诗句都难以准确传情达意。
⑦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规律。
⑧其实荷的一生,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从破土、发芽、开花到残落,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
⑨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风、大风、暴风,对荷仅仅是一个考验,是一种锻炼。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小题1:文章第4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荷?表现了荷的什么精神?(4分)
小题2:文章第6段引用了一些古人咏荷的诗句,写了荷的哪些特点?(6分)
小题3: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②简要分析第2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分)
小题4:文中第5段写到二仙居里供奉着的和、合二仙,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引用古人的诗句,不仅写出了荷的灵动、大气、高雅、韵致,(3分)而且突出了荷的沉练、豁达与情怀。(3分)
小题:本段采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荷。(2分)表现了荷的坚强不屈的品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2分)?
小题:①风雨洗刷掉的是荷的外在的东西,而荷向上的精神、不屈的品格和永不低头的信念是永存的。(2分)?
②点题(照应题目),
领起下文。(1分)引出下文对雨中的荷的具体描写,对荷的精神的尽情展现。(1分)?
小题:突出了荷同心协力、抗击风雨的团队精神,(1分)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深化了主旨。(2分)和合二仙的精神既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人应该敬重和弘扬的优良传统。(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2分)
请对树充满敬意
周涛
(1)秋天,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悲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2)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汗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3)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4)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了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5)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资,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颓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愣的荒野乞者。
(6)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7)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
(8)对森林的奢望,恰恰反映了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9)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遂路是那么漫长;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10)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11)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12)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3)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小题1:(8分)①在作者看来,对树这种生命本身来说,秋天里树叶缤纷飘落的时刻意味着什么?(4分)
答:?
?
②在作者眼中,“树”的形象是怎样的?(4分)
答:?
?
小题2:在第(9)段末,作者说:“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
小题3:在第(11)、(12)段中,作者猜想说,人类砍伐掉最后一棵树后,可能会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但那很滑稽。请问:①人类复制树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说那样做很滑稽?(6分)
①答:?
②答:?
小题4:在文章结尾,作者呼吁人们“对树充满敬意”,请问,这种“敬意”的实质是什么?(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秋天里树叶缤纷飘落,是树这种生命的一个辉煌的告别仪式,意味着树处在生命辉煌的时刻,达到了丰满成熟的极限和自我完美的巅峰。
②a树是大自然对人类豪华慷慨的馈赠;b树站姿高雅而高贵;c树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躲避或迁徙;d树的命运悲惨,遭人类凶残屠杀
小题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类肆意破坏森林的过程,突出以往人类对树毫无敬意,极其凶残,说明人类就是使得树这种高贵生命消失殆尽的罪魁祸首,为后文发出“请对树充满敬意”的呼吁张本。
小题3:①因为每个人都有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都有对森林的奢望,一旦没有了树,这种感情一定会突显甚至爆发。
②滑稽体现为:a人类既然有对森林的奢望、对树的依恋,为何等到将树杀光才想到复制树?b人类既然能力那么强大,为何不致力于保护、恢复森林,而是等到树木灭绝后才动用这种能力去复制树?(两个说法有一即可)
小题4:这种“敬意”的实质是:对其它生命的真正尊重,对整个大自然的由衷敬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涠,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非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最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是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刷。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加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合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2.根据原文,全球气个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参考答案:1.A
2.C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共18分)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谎称自己是富裕的“一口之家”,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表示赞同。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