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6-28 18:34:50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者以治生为本论
陈确
学问之道,无他奇异,有国者守其国,有家者守其家,士守其身,如是而已。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事,仰事俯育,决不可责之他人,则勤俭治生洵是学人本事。而或者疑其言之有弊,不知学者治生绝非世俗营营苟苟之谓,即萃野一介不取予学术,无非道义也。
今士鲜不谓明道义,而学未切实,则所为非道之道,非义之义,亦往往由之而不自知。要之,辨此亦自不难。《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自天子至庶人,孰能违之!《中庸》又拈“行素”二字,即同《周官》之指,而语尤近道。能之即居易之君子,不能即行险之小人。《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并极详至。有国者违之,必失其国;有家者违之,必失其家;有身者违之,必失其身。虽所失大小不同,其为得罪于祖宗,得罪于圣贤,则一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斯之谓矣。而岂真一手一足云尔哉!
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而治生尤切于读书。然第如世俗之读书治生而已,则读书非读书也,务博而已矣,口耳而已矣,苟求荣利而已矣;治生非治生也,知有己,不知有人而已矣,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而已矣:而又何学之云乎?故不能读书、不能治生者,必不可谓之学;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亦必不可谓之学。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鲁斋此言,专为学者而发,故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耳。
然则当何以救之曰治生以学为本嗟乎士苟志学则岂唯能读书治生而已哉修齐治平悉于斯焉取之。而有未能者,亦必不可谓之学。故曰:士为志学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又拈“行素”二字拈:取
B.天下岂有白丁圣贤    白丁:不学无术
C.悉于斯焉取之悉:全
D.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但:但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论证“学者以治生为本”观点的一组材料是(?)
①《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②《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
③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④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
⑤士为志学而已矣?⑥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确认为王侯治国责在足国,大夫治家责在足家,对于学人来说,要能勤俭治生,但治生不是忙忙碌碌为维持生计而奔波。
B.陈确认为,道义应建立在治生的基础上,有许多儒生自认为明道义而不治生,这种明道义,并不切实,不是真明道义。
C.陈确赞同鲁斋的观点,认为读书治生是学人的本事,读书与治生相比较,读书比治生更重要,治生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
D.陈确批判了世俗和理学家的读书和治生观,世俗治生观的治生是知有己,不知有他人,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 (仅仅、只是)
小题2:C(③⑤⑥是观点或结论性句子,不是证明观点的材料)
小题3:C(治生比读书更迫切)
参考译文:
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其他特殊的不同的地方,(君王)拥有国就守住自己的国,(大夫)拥有家就守住自己的家,读书人就守住自身,也就是这些罢了。这里所说的自身,并不是仅仅自己一个人。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的事,都是自己份内的事,对长辈和年长的人要侍奉,对小辈和年幼的人要哺育,决不可推托给别人,那么,勤劳俭朴地管理好一家人的生活,实在是治学的人自身的事。或许有人怀疑这句话有不当之处,(他)不懂读书人说的管理好一家人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说的忙忙碌碌地为维持生计而奔波,也就如一介农夫不懂学术那样,不是不合乎道德礼义。
现在的读书人很少有人不说(他们)不明道德礼义,可是他们治学未落到实处,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道德的“道”,不是礼义的“义”,也往往实行的时候,不知自己(实行的不是真正的道义)。抓住了关键,辨清这个道理也就自然不难了。《周官》已经制定了定量出入的方法,极其明白,容易遵守,上自天子下至平民,谁能违背它!《中庸》又选取“行素”二字,也是与《周官》同样的主旨,并且话说得更接近道义。能做到的就是安居的君子,不能做到的就是行险的小人。《大学》中说的人多食物少,生产地速度快消费的慢;《孟子》里讲的治好田地,减轻赋税,按时食用,讲究礼义消费,也一样极其详明。治国的人违背了它,一定会丧失他的国,治家的人违背了它,一定会损害他的家,安生立命的人违背它,一定会丢失自己。虽然他们丢失的东西大小不同,他们的行为得罪了祖宗,得罪了圣贤却是一样的。《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里是说一出手一伸腿之类(的小事)呢!
我曾经把读书和治生当作同等重要的事,认为这两件事是读书人的真本事,而且治生比读书更急切。可是只如世俗的读书治生那样,那么读书就不是真正的读书,而仅仅只是追求广博罢了,只是满足口说耳听罢了,只为谋求荣耀利益罢了;(他们的)治生不是真正的治生,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罢了,只知道有妻儿,不知道有父母兄弟罢了:又谈什么治学呢?所以不善读书、不会治生的人,一定不能说他们会治学;那些只会读书,或者只会管治生的人,也不能说他们会治学。真正立志治学的人,一定是又能读书又能治生的人。天下难道有不识字的圣贤、败家圣贤吗?难道有做了圣贤而不能养活父母妻儿,而让他人(替自己抚养)的人吗?鲁斋的这些话,是专门为求学而发的,所以懂得他的话没错,可是实行他的话或许不能说没错罢。
既然这样,那么应当如何纠正这些情况呢?回答是:治生应该以读书为本,哎!读书人立志求学,那么仅仅就是读书和治生罢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全都是从这里得到的。还有没学会的,也一定不能说他是善于治学。所以说:读书人要立志治学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的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明代传奇的代表作,而非清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城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枝,作鱼龙曼延、角角氏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净,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大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含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固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烽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悉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大征四方奇枝——讽:劝告。
B.咸私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遇:忧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天下笑
B.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犹且从师而问
D.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锹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枝、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塔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赂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C
5.B
6.(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雰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雰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言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雰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参考答案:7.A?
8.D?
9.C
10.D
11.(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本题解析:
7.A?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A项“次”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有:①次序,等次;②依次;③次一等;④止、停留。从句子结构来看,“次”后面是一个地名,那么“次”在这里是动词,结合句意,“次”有“驻扎”的意思。
8.D项.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两个“旦”都是副词,当“将要”讲。B项的“所”用在动词前面,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指代人或事物。C项两句中的“乃”都用作副词,当“竟然”讲。D项上句“李密之降”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下句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组第一句表明他“体恤麾下”,第二句“因解节毛怀之”是写他不忘王命,不是表明他“不污贼官”。B组第一句写他们路上艰辛,C组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表明夏候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特点。D项两句都不能表明题干所说的特点,第一句表明夏侯端怕拖累部下,第二句表明他的品格,不计功劳得失。
10.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禀告皇帝“与原文“出为梓州制史…不为子孙计”不符,原文没有表明夏侯端“散禄禀周孤穷”的举动禀告了皇帝。
11.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句“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句是被动句,(3)句“比”“堪”两词分别为“等到”“和”“禁得住”。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时运不济,命途多?/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终军之弱冠/等到
C.阮籍猖,岂效穷?途之哭?/狂放、不拘礼法
D.云销雨霁,彩彻区/日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