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8:35:1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小题1: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试问谪仙何处?”这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②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了词人内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远山的秀美。(修辞结论1分,分析1分,答对两处即可评4分)
小题2:“谪仙”李白一生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却壮志未酬。词人借用典故和设问,抒发了自己虽心系边关,渴望收复失地,却在当时投降派掌权得势的情况下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愁恨苦闷以及想要摆脱愁恨苦闷而又不得的无可奈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并有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可评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的上片,采用于动写静手法。作者随步换形,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之上。
小题2:“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李白曾为采石矶写下过著名诗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骑鲸等: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计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诗经 桃夭》,回答问题 (6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乌,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3分)
答:?
(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5分)
答:?


参考答案:(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又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形成对比)。(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明]边贡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1.两首诗写嫦娥的孤清凄凉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诗中的三、四句是对嫦娥的“讥诮”还是“同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李诗借烛光投影、晓星沉落的冷清之景渲染了嫦娥的孤寂凄冷;②边诗以树的饱满和花开之景隐示团员的美好难得,又与后面的“只自攀”形成鲜明对比,以此说明嫦娥的孤清凄凉。
2.应是同情。李诗中的“应悔”是揣度之词,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借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寄寓了自己孤寂凄苦的心灵。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