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君生长于纷华而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骞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千钱买一石——或:有人
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超过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妄:随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而不欲以告人欤
B.则人益贵之——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
C.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甥其为我记之
D.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国都的人于是把我们的木柴当做宝贝一般
B.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我料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同
C.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令人敬畏有高傲(而)不同一般的气节
D.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竹子本可以不离开江南就获得人们的尊重啊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受任君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文章起笔写国都的人和江南的人对竹子的喜好和厌恶,一好一恶,对照鲜明。
C.任君自称“竹溪主人”,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D.任君不与江南侯家富豪攀比池亭花石,是因为他喜爱竹子正直孤高的品质。
5.文中说“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说“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请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菩,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崇王羲之的目的是________;[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组加粗的词。
(1)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_____________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_____________
(2)或问“三余”之意 意:_____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粗词必须准确译出)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读过[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都属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 .厚遗秦王宠臣?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卒起不意?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距关,毋内诸侯?进兵北略地
D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
|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yín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又不如人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 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 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 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登泰山记
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敻,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围棋上的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道泰安,观形势?形势:地势
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逮:达到
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状:景色
D.而物之殊形诡趣?诡:奇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⑤有形之高,不能
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 8.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4.把l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5分)
译文:
(2)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5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