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2019-06-28 18:42:41 【

1、阅读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他们叫石蚕。确切的说,他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滩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飘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直到早已失去了想要得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的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道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网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说说石蚕的特点和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自热引出写作对象。
  (2)点明写作重点,即介绍石蚕的生存方式和所依赖的武器。(意对即可)
2、(1)用水甲虫的凶猛进攻,突出小鞘对石蚕的保护作用(防御功能)。
  (2)用水甲虫的被骗,衬托石蚕的聪明、自信。(意对即可)
3、(1)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小鞘比喻成百纳衣、象牙塔,使小鞘形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第⑤段划线句子使用拟人的手法写石蚕“不慌不忙地溜出来”写水甲虫“懊恼沮丧的神情”,将动物人格化,流露出作者对石蚕的喜爱和对水甲虫的厌恶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意对即可)
4、①石蚕虽弱小,但是能躲避凶猛的天敌。启示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待人生、对待社会要充满自信。
  ②石蚕虽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却能借助小鞘尽情遨游。启示我们要善假于物。
  ③石蚕虽不懂得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原理,但是能靠本能把小鞘造得完美、精巧。启示我们: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并与之友好相处。
(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西兰红鱼的故事
  2005年3月,澳大利亚联邦渔业部长表示:由于过去10年的过度捕捞,新西兰红鱼(也称橙连鳍鲑,或罗非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000吨降低到2680吨。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125年前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体长24~42厘米,呈明亮的砖红色,分布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500~1500米的广阔海域,虽头大貌丑,但即使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肉质细嫩,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
可惜新西兰红鱼也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33岁才达到性成熟,目前发现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同时,这种鱼虽然分布广,但繁殖率很低,又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寿命如此长的鱼类被过度捕捞,必然形成巨大的空当。
  全世界最多时有约30个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但此地自70年代末开始捕捞,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然后是澳大利亚圣海伦斯山附近,1989年5月当地报纸称“海底遍地是金”,仅仅30个月后新闻就变成“拯救罗非鱼已经太迟了”。20世纪80到90年代全球每年捕捞6万吨新西兰红鱼,以致处理和储存设施不足,造成巨大浪费。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现在全球30个此类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捞量已超过100万吨。
  实际上,与近海大陆架资源完全不同,对深海鱼类的研究手段至今仍非常有限,我们对深海食物链失去新西兰红鱼后会怎样还一无所知,深海捕捞还会破坏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海底沉积物。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很多生物将在我们还未见过之前就被破坏。海洋中70%的地方没有鲨鱼也并非好消息,科学家们现在相信鲨鱼无法在3000米以下生活。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蒙蒂·普利德教授说:“鲨鱼显然全部在人类能捕猎的范围内,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受过度捕猎的威胁。”
  如果合理利用,海底生物已经贡献出宝贵的商业价值。利用浅水生物已制造出能治疗滤过性毒菌感染的海绵核苷,绿水母蛋白质也颇受遗传工程学家青睐。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在数万种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中寻找有用成分,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已经进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还有人在研究用称为竹珊瑚的深海生物作为人工骨骼,法国Sederma公司用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制造能随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热液喷泉细菌的耐热DNA复制酶也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圣地亚哥的Diversa公司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另一种耐寒的脂肪分解酶可用于清洁剂。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夏威夷的Koya?USA公司甚至直接出售海底的水,它的网站宣传说这种水含有丰富的矿物和微量元素。现在,从915米深处抽取的水经淡化后,以5美元一瓶的价格在日本出售。?(节选自吴戈《深海的陌生空间》)
1.下列关于“新西兰红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在125年前,即1880年,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头大貌丑,体长24~42厘米,且呈明亮的砖红色。
B.新西兰红鱼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它33岁才达到性成熟,由于性成熟时间较长,故繁殖较慢。
C.它的肉质细嫩,即使是经过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如此,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这是其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的重要原因之一。
D.这种鱼分布海域广阔,繁殖率很低,且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2.下列对新西兰红鱼减产的表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
B.新西兰红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000吨降低到2?680吨。如今全球30个海岭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获量已超过100万吨。
C.罗非鱼由于肉质鲜嫩,迅速风靡了欧美国家的餐桌;它们的少迁徙、群居的生活习性,使其更易于被人类采用的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D.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
3.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能够用于制造随着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其还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其商业价值是巨大的。
B.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酶,其功能各异,其中Diversa公司找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这给乙醇的生产提供了新方向。
C.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并打算将其应用到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当中去。
D.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该项技术给骨架受伤的人带来了新希望。?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在小说《家》中,觉新在自己的婚姻一事上,对父亲的决定有何反应?请简述。
  (2)请简述“马斯洛娃案”的上诉在枢密院被驳回的原因。


参考答案:(1)觉新觉得是父亲的决定使他的升学和与梅结合的愿望成了泡影,断送了他的前程和美梦。他绝望地痛哭,在心里他为自己痛哭,为他所爱的梅痛哭。但是他毫无反抗,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
  (2)枢密官共四个。两位枢密官主张撤销原判;首席枢密官反对撤销原判;另一位枢密官因为涅赫柳多夫决定为了符合道德的要求同马斯洛娃结婚,在他看来是可恶之至的,所以也反对撤销原判:于是上诉就被驳回。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E.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小题2: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4分)
小题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4分)
小题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
①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
②老实忠厚,单纯幼稚,他想进入法律之门,却在守门人的恐吓下停下脚步,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小题3:
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
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
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4:
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中“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E项中的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小题2:针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挖掘人物神韵。这个乡下人用尽了自己毕生的时间等待在法律的门前,但是最终在只为他设置的门前失败了,结合文本很容易就能够明确得到,这是一位徘徊在法律门前但最终也未能走近法律之门的乡下人,他也不安于现状,多次想要尝试进入法律之门,只是在生命终结时才敢于质问。
小题3: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结尾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小说结尾的作用”,此类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小说结尾最终揭示了谜底,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呼应前文,深化主题的作用,同时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小题4:?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紧扣题目要求,回归文本,联系现实,多角度寻找依据。可以从两个角度分别作答,只要抓住中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可以进入和不可以进入,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体会来回答,这样更能深化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 )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 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对于这种对概念“变形”的理解,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变形”解释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的解释,对选项进行辨识,做出取舍。B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选B。
小题2: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C“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表述不正确,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及大意的基础上,把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内容的细微之处进行辨识,再做出判断取舍。A.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表述不正确,与原文内容不符。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