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8:47:11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年逾八旬、手执拐杖、满头白发的欧阳中石每天准时参加小组讨论。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他坦言,关注的始终是文化与教育问题,特别是对汉字的认知与表现。
谈到汉字的繁简之争时,他指出,不能把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立起来看,繁体字是传统汉字,发展下来了,简体字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
“实际上,有些繁体字还需要简化,有些简体字更需要改进,简化得没道理不行”,欧阳中石举例,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新闻标题为“淫雨霏霏”,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形容连绵不停的雨的“淫”字本为“霪”,把雨字头去掉,意思就变了,应该考虑改回繁体字。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应该有很多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要求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繁简之美
世间万物对立统一,在对立中相互发展,在对立中得到统一。?
繁与简是永恒的话题,二者看似矛盾重重水火不融,但繁与简的统一,有时却可形成惊人的美感。?
颜真卿的书法名帖《祭侄文稿》中忽而侧锋用笔,反复偃仰,浓墨写来酣畅淋漓,这可谓是“繁”,是“复杂”的表现。而有时在这些“复杂”的墨迹中却穿插着中锋的寥寥几笔,有若“凌空出世”,如破空而来,极为简约。?
就在这简约与繁复的鲜明对比中体现了《祭侄文稿》的宏伟魅力,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部局谋篇繁简得体的典范。?
白石先生的不倒翁画作,可谓中国画界不可多得的佳构。那三尺长卷,仅在下部用大写意笔法勾勒出一个颇具神采的不倒翁,而用画作的三分之二的空间来题诗作赋,尽显白石先生飘逸的书法。那力能扛鼎的字迹,更加之白石老人的古诗才情,使得画作亘古不朽。?
画作的成功源于画家对“繁简”的领悟。画家避实就虚,将题款复杂化,洋洋洒洒数百字,而将画作的主体简约化。这种“本末倒置”的繁简安排构成了图画惊人的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呀,正是这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所形成的特有的关于“繁与简”的审美,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情调。?
中国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的高明所在,也源于合理地处理了繁与简的关系。?
《琵琶行》,千古名篇。白氏不惜笔墨,刷刷点点近百字,极力描摹琵琶琴声之优美,使人如临其境,谁不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所陶醉?而末尾作者却极其简练地写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戛然收束。给人以无尽遐想,似有无尽弦外之音,使得琵琶之声,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
诗书画印,实为一体,它们相互融合,铸成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之华章。而诗书画印诸华章的无尽韵味,首推神奇的繁简之美。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事实材料的材料作文,注意压缩材料的内容为“简化汉字要有理”,不要为了简化而简化,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千篇一律,由此可以立意为:事物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刀切;文化应该是多元的。行文时可以结合教育和文化当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材料关注的就是教育和文化。本人这道作文向来不主张多角度立意,最好的立意一个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花开了,那是一种美;果实成熟了,也是一种美;同样,出发是一种美,结束也是一种美;樱花的精致迷幻是美,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是美;长江的奔腾呼啸是美,洞庭湖的一碧万顷也是美;豁达乐观是美,委婉忧伤也是美。美有深刻的内涵,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尽相同的。有人觉得它美得妙不可言,有人则认为它不值一提。在美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对美有一种独特的理解。
要求:请以“美”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如果具体展开,想来定是宏篇巨著,非专业人员恐怕没有这种造诣。如果你对美学有一定了解,不如就其中某一环节与个人生活情感结合深入地谈一谈自己的某种感受。如自然美、艺术美、优美与崇高等美学范畴都大有文章可做。如果你对美学知之甚少,却也不妨碍你有种种美的感受。自然界中五彩缤纷的香花野草,生活中种种催人泪下的感动。情感上的种种细雨微澜,其背后未必就没有美的因素存在,你说是不是?多愁善感型的不妨细腻一点,理智型的不妨条理一点,扬长避短,只要有思想,有新意,抓住触发你情思的一点,做足功夫,总会是一篇好文章。
题目是一扇“门”,而不是一个“框”,走进“门”,自由地做你喜欢做的事,切不可缩手缩脚,仿如身陷牢笼。何况“美”仅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扇“多向”的门。或记叙美人美事,或描摹山川美景,或抒发内心美感,或评价美的珍品,或说明某一美的现象,或设想美的创造、憧憬美的未来……关键的一点:不落窠臼。写出美文!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作文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京大学2009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他特别指出,明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将对往届生和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说“不”。作为一名高中生,你是怎样看待北大拒收“不孝子”的?
要求:
(1)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
(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北大新增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刘明利称一开始北大提的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第二句话——孝敬父母,出发点是源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之后,专家组否定了这句话,认为孝敬父母本来就不应该特别强调,因为人人都应该做到,于是改成了“心系天下”。虽然做了修改,但是刘明利强调,北大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行为的学生,“一经查实,北大自主招生是不会录取的”。另外在考试中也可能会有相关的考察方式。可选取其中之一立意即可。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难辨
?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4材料丰富
8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1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5论据充实
9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2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3观点具有启发性
6形象丰满
10文句有表现力
13有个性色彩
?
?
7意境深远
?
?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4年春节,各大城市再现裸辞潮。裸辞是指员工在没找到下家时不计后果、不想退路的一种辞职方式。的确,一部分人通过裸辞、再入职的选择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更多人却因缺少长远的职业规划,生活较以前没有明显改观;部分辞职者事后坦言:裸辞的选择不够理智,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只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加之对将来的期望值过高,反倒让自己更加窘迫。
材料带给你哪些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
2014年春节,各大城市再现裸辞潮。有的人裸辞后发展更好,更多人没有改观,甚至让自己变得更加窘迫。可见,生活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生活需要清醒,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用清醒的头脑去拨开迷雾,感悟真谛。
鲍叔牙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及管仲,所以他放着宰相的宝座不坐,去推荐自己的朋友管仲做宰相,使得齐国“鱼盐便利,兵强国盛”,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鲍叔牙虽然不做宰相,但也没有选择裸辞,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才能的职位,为齐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开创出了一番值得称道的事业。
原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在青年时期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歌唱团,并被录取。可是,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最终裸辞,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他拿起了战斗的笔,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文学大厦……如果高尔基他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为自己的文学梦去奋斗,那么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多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了一位文学巨匠。
裸辞还是不裸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是否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溪而赋诗”,陶渊明逍遥而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自在而清闲。面对现实,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选择裸辞,放弃官场名利。息隐蒿莱,这是伟人们在血雨腥风里清醒后的选择,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让他的生命变得如夏花般绚美。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是甘露也是剪刀,它能够让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生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伤痛,清醒的人需要忍辱负重的气概,需要毁誉不悲的胸怀,需要直面鲜血的豪迈,所以,敢于清醒认识自己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才会知道应不应该裸辞。工作不适合自己,就要像陶渊明、高尔基一样,坚决裸辞,去开创适合自己的事业;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像鲍叔牙一样,不必裸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同样能做出自己独特的业绩。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你的未来方向,是你行动的指南针!
点评:文章超越裸辞还是不裸辞的表象,提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个本质观点,通过鲍叔牙、高尔基、陶渊明等中外事例,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本题解析:角度有三:1.一部分人裸辞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实现了自身的发展;2.更多人因缺少职业规划,没有明显改观;3.部分辞职者事后坦言:裸辞的选择不够理智,反倒让自己更加窘迫。选择哪个都可以。立意参考:1、自身的发展需要勇敢选择,要有魄力。2、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规划、需要提前准备。3、目标明确才能避免冲动或盲从。4、对自己、对现实要有清醒认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来国王御览一番。
国王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国最漂亮的庭园。”
国王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建筑师听后,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
国王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
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
读了这则材料你的感想是什么,请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融入集体才和谐完美
一块显眼的石头、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只有移走它,庭园才完美。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以自我我为中心,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那么他就是一个奇葩,早晚会被“移走”,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一种和谐之美,享受到和谐的力量,才更能成就一番事业。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干不了。就像是种树,单单种下一棵树不仅成不了风景,而且还会被大风摧毁,但如果把这棵树种入广袤的树林中,那么它将和树林中所有的树木一起创造无穷大的价值,气候也可以因此而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如果无论多么标新立异地存在,他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不仅难以有所成就,而且会使整个集体不再和谐,进而影响大局。但如果一个人融入了集体,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局面,就具备了个人所无法具备的能量,甚至有了改变整个社会的力量。
据资料调查,3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团队合作的只占10%,而现在,团队合作取得成就的比例已达到60%,说明团队合作的方式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实践证明团队合作比个人获得成功的机率更高。毫无疑问,这些成功合作的团队都是和谐的团队,如果这些团队中有人只注重自我的表现而忽略合作,那无论如何也是拿不到奖项的,而团队合作比个人获得成功的机率更高,这也说明融入集体才和谐完美。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唐山13位农民,无论是南方冰灾,还是汶川地震他们都处在抗灾第一线。宋志永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但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挽救不了任何人的,于是他又找来了其他12个和他一样拥有爱心的农民兄弟,组成一支小分队,在北川灾后的3天里共救出25名幸存者,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甚至有些人主动加入了他们的爱心小分队。爱心小分队这些人,他们因为拥有爱心而聚到一起,他们每个人也正是因为融入了这个团队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
有句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相处和谐了,邻里之间便会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但这样想一下,倘若邻里之间各自只想着自己生活得舒服,不管别人的感受,恐怕有的只是小事上的纠纷吧。所以说,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邻里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融入其中,形成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才会有完美的邻里关系,换句话说,也只有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才会相互信任,社会才会进步、发展。
一木入林,森林就可以改善气候。一人融入集体,万众一心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做很多个人做不到或做不成的事情。建设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朋友,让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做一颗优良大树,为整个社会形成和谐完美的浓荫贡献力量吧。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本题可以用“关键把握法”来分析,关键句就是建筑师的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团体生活中,力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之时,可曾想过,这正是破坏和谐之美的行径。这个材料谈和谐,谈个体与团体的关系,不能以个人为中心,要摆正个人的位置,把自己当作集体中的一员,融于团体。
如有相反立意,鼓励人们“创新”“标新立异”等,应视为偏题。
文体上看,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编故事,议论文要论点鲜明,论据恰当,论述有力;记叙文要注意使用细节描写,以情感人,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善长的文体来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