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48:34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生非异也②蛟龙生焉 B.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 C.①蚓无爪牙之利②金就砺则利 D.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神明自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过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种指代性词语大多指代该词前面相邻的内容。这内容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句话的一部分。如果是一部分,则还需再切或再分析,选准相关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兼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攻,己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稳,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领:兼任 B.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劝:劝勉 C.兼相闻病,必益无备?相:相互 D.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禽:通“擒” 7、下列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 B.孙权多次向陆逊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山寇惯匪,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 C.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认为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才告他的状。陆逊不但没有对淳于式怀恨在心,而且还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 D.在接替吕蒙的人选问题上,吕蒙认为:从陆逊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还需要观察,才能确定。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 译文:?(3分) (2)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译文:?(3分) (3)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译文:?(3分)
参考答案:6.C 7.D 8.(1)袁术与陆逊有怨仇,将攻打陆康,陆康让陆逊及家人、亲戚回到吴县。(2)这确是厚道的人应该做的事,只不过他人不能做罢了。 (3)而现在(陆逊)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恰当的了(或没有超过他的了)。
本题解析:6.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文中指吕蒙。 7. D项中“还需要观察,才能确定”错误。 8.(1)意思对且通顺,得3分;“隙”、“亲戚”译错一个扣1分;其它错误酌情扣分。 (2)意思对且通顺,得3分;“诚”、“顾”译错一个扣1分;其余酌情扣分。 (3)意对思且通顺,得3分;主语未补扣1分;“是过”倒装句未译出扣1分;其余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吴郡县人。本名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庐江长大。袁术与陆逊有怨仇,将攻打陆康,陆康叫陆逊及家人、亲戚回到吴县。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长几岁,所以在家替陆绩管理家务。 孙权做将军时,陆逊二十一岁,开始在将军府中做官,曾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任县令。这个县连年大旱,陆逊开仓放粮以救济贫民,劝勉和督促农桑生产,使百姓蒙受利益。当时,吴、会稽、丹杨三郡很多老百姓因逃避赋役而藏匿起来,陆逊向孙权陈述便国利民的事,请求招募他们。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陆逊的部队发展到二千多人。鄱阳县贼帅尤突作乱,陆逊又前往讨伐。孙权任命他为定威校尉,驻兵利浦。 孙权把他的哥哥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多次向他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当今英雄各据一方,豺狼一样的人在暗中窥伺,要想战胜敌人,平定祸乱,没有军队不成事。而山寇惯匪,凭据深山险阻之地。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叫他做帐下右部督。适逢丹杨贼帅费栈接受曹公委任,煽动山贼替他做内应,孙权派陆逊讨伐费栈。费栈党羽很多,而带去的兵很少,因此陆逊多树牙旗,各处布置鼓角,晚上潜入山谷间,擂鼓呐喊,向前推进,贼兵即时解散。于是分别处置丹杨、新都、会稽三郡的山贼,强壮的当兵,羸弱的补充民户,获得精兵几万人,长期的祸害一下荡除,所过之地秩序清静,回兵驻扎在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后来到京都,谈话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个很好的官吏。孙权说“淳于式告你的状,而你推荐他,这是为什么?”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告我的状。如果我又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滋长。”孙权说:“这确是厚道的人应该做的事,只不过他人不能做罢了。” 吕蒙为了麻痹关羽,假托有病回建业,经过芜湖时,陆逊前去看望他,对他说:“关羽同我们边境邻接,您怎么大老远回京都,以后不值得忧虑吗?”吕蒙说:“诚如你所说的,不过我病很重。”陆逊说:“关羽夸耀自己的勇猛气概,欺凌别人,因为以前有大功,心中便骄做放纵,只图北进,而没有怀疑我方,现在又听说你病了,必然更加不作防备。如能出其不意,一定可以生擒关羽,把他制服。你去京师见了主上,应当好生制定计策。”吕蒙说:“关羽素来勇猛,很难对付,而且已占据荆州,大树恩惠和威信,加之以往有功劳,胆量气势更盛,现在还不容易打他的主意。”吕蒙到了京师,孙权问:“谁可以接替你?”吕蒙因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才能足以担负重任,从他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恰当的了。如果要任用他,应当让他对外界隐蔽起来,不出头露面,而在暗中观察形势,寻找机会,然后定可以成功。”于是孙权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首难难:发难,起义 B.自矜功伐矜:夸耀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师:学习 D.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罪:罪恶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C.五年卒亡其国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岂不谬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
尺寸B.放逐义帝而
自立C.欲以力征
经营天下
D.尚不觉寐而不
自责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项王自度不能脱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罪,过错的意思
小题1:A.均为连词,译为“虽然”。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介词,译为“凭借”;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动词,译为“行”。C.五年卒亡其国:代词,作定语,译为“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译为“那些”。D.岂不谬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小题1:A.尺寸,在文中是数量极少的意思,现在是长度或分寸的意思。B.放逐义帝而自立,在文中是自立为王的意思;现在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C.经营,在文中是管理的意思,现在是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小题1:C为宾语前置。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背:背离。指放弃),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矜:自负,自夸。伐: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谓:以为),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营:谋划,治理),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乃:副词,竟然。引: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则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则极力为自己狡辩。
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
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小题2:
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古之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百姓都可见到,他们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因此,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百姓依然敬仰他们。
本题解析:
小题: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