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2019-06-28 18:59:2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雨和瓦 苏 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脸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下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屋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令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阵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具体说明第一段描写中写出了“雨”的那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和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雨停了!回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雨”的看法和聂鲁达对“雨”的看法,是不同,还是相同或相近?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雨的声音:像清脆的铃铛、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 (2)雨的节奏:由舒缓到急促再到舒缓。(雨的过程:由小到大再到小到停。也对。) (3)雨的性情:乖张、喜怒无常。(意对即可) 2、本段提出对聂鲁达的质疑,与上下文相呼应提出自己的看法。段末句“屋檐”“室内”等话语,呼应第一段的“听雨”描写;“什么东西”等话语又引起下文的“观雨”。这段文字,启发读者思考“瓦”的作用,使“听雨”“观雨”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3、描写遇雨的行人在雨停后的喜悦心情,暗示了“瓦”为人遮风挡雨的作用。(意对即可) 4、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意见:我们认为,作者质疑聂鲁达只是说“让我感到惘然”。文中的“雨”,“乖张”“喜怒无常”,有时甚至“狂暴”,应该和聂鲁达所说的“敏感”“恐怖”相同或相近。作者质疑聂鲁达是为了突出瓦的作用、意义。文中的“雨”,不仅指自然的雨,还包含人生的风雨。作者歌颂的是“瓦”。它,是家、亲人,特别是母亲(母爱)的象征。它遮住了雨,给人安全、幸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 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 “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小题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分) 小题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3分,B2分,A1分。 小题2:①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部分,充分表现了它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 ②照应第⑤⑥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来了”,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 ③为小说最后父亲“泪流满面”做铺垫。 小题3:①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 ②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 ③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小题4:父爱如山。父亲艰难地把儿子养育大,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不给儿子丢脸,父亲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在遇到尴尬后,他默默的回到山村独自痛苦,保全了儿子的所谓脸面。付出一切,忍受一切,无怨无悔,在儿女的成长中默默老去。我们不该忽视这份爱,更不该伤害爱我们的父亲,不能让他们因我们而心痛。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A. “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表述不准确,主观上很渴望去,而是受诸多客观条件限制。B. “能否去参加”表明了儿子的内心情与理的矛盾。C.不得分“皱着眉头小声说”不是语言描写,“懊恼和愤怒”不符合人物心理。E.不得分。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该项对主旨的概括偏离文本。 小题2:这是一道插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回答作用,此题的作用只要表现在塑造人物和照应、铺垫的作用。 小题3: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注意含义和作用的区别,含义一般为表面的和隐含的两个方面,答题时隐含的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 小题4:这是一道写自己感触的题目,较为开放,答题时明确自己的感触是什么,然后在文章中找到佐证,要有理有据,不要脱离文章随意乱发感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选出对文中“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这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我”站在自己的地块前,盼着下雨。 B.在干旱的时候,“我”盼望着上天的帮助。 C.在耕种自己的土地的时候,“我”感到太累了,希望可以不劳而获。 D.在人生的旅途上,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外界的帮助上。 2.简要说明“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收获的秋天,“我”为什么“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第三段,谈谈你对生命要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辛勤地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辉煌,但是平凡也是一种美丽,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过了《我的四季》,你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只能是一种妄想,任何困难的解决都必须靠自己。 3.“我”辛勤的劳作了,而收获的确是“干瘪的谷粒”,因而心里又酸又苦;但“我”并没有灰心或丧气,因为“我”“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通过自己的耕耘已变得成熟,所有心里有一种欢乐。 4.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的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 5.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6.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7.比作一条河流,如同潺潺细流汇成的源头,湍急的上游,平稳的中游和宽阔浩荡的下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绿之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春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敌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夹,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时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作者用“临去秋波”比喻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2、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回答) 3、“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作者见到“绿”,为什么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离开海边,进人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突出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象诗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予蓝色、红色和绿色以象征之意,使一般的色彩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蕴。 E、文章最后几段是作者对“绿”的感悟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对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参考答案:1、即将凋零的红叶;喜爱又惋惜 2、“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养培育它的新一代。 3、绿是春天和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和希望的所在。(意对即可) 4、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山流水?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父,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的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错位了的友情。 小题1: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5分) 小题2:“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4分) 小题3:在作者的意图中,得遇知音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基础,说明了作者对友情的看法及对高山流水或友情的向往,笔触自然而动情,令读者为之动容。 B.据本文看,作者认为只有随着岁月的增加,年龄的增大,成人之后才有真正的友情。 C.作者认为对友情的感悟是可以突然发生的,但真正的知音却不可以突然出现。 D.作者认为众多老前辈只有在临死前,才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知音其实自己一个也没有。
|
E.鲁迅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作者的人生苦苦追求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知音。
参考答案:
小题1:(1)孩童时代的友谊只是嬉戏,并未获得真正意义。(2分)(2)友情感受与成长往往同时发生,友情真谛在一次突变使人长大,而长大后才有真正的友情。(3分)
小题1:作者的这句话含蓄地说出还没有知音离他而去(2)甚或还没有出现知音(2分)
小题1:(1)寻友者本身具备在某一领域里的较高境界,“曲高和寡”正感孤独;(2分)(2)须经历了苍茫云水间的苦苦追寻,不经意停留在身边的友人中。
小题1:AE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注意七弦琴的含义。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