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A.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B.造成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C.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进而时间伦理出现异化。 D.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统社会疾病。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①在物化现实面前保持自己精神空间和人文维度。②坚持“感情第一”的原则,防止私人空间和时间被功利化。③保持人性不被物化,抵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3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作者把王若虚的改文与《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对举,通过比较分析,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什么道理?以下所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
B.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C.文字的细微差别,应该玩索一番。
D.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2.统观整个语段,作者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既是咬文嚼字,则必锱铢必较。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咬文嚼字,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过简则必失原汁原味。
3.从上面语段中,我们获得哪些道理和启示?以下所说不符合原文旨趣的一项是(? )
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思想情感表现的高下。
B.咬文嚼字的实质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乱改别人的文章必将遭人讥讽,贻笑大方。
D.选取典型材料阐释道理才令人心悦诚服。
参考答案:1.D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抚摸那条船
彭晓东
那条船,是河上的精灵。
老李用那条船将河东河西连接起来,然后通往不远处的古镇。
在日月的轮回中,老李孑然一身。只有那船、那河、远远近近的山,和那些永远的过客,是他的欢乐。
有一天,最后一趟乘客离船而去,四周又归于寂寞。一个装得满满的背篼,静静地依在船头。老李揭开遮布,竟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明亮而对世界陌生的眼睛。
老李忙打开包被,抱出了这小小的生命。那是怎样一个玲珑剔透的生命啊。
老李禁不住用他的胡须轻轻蹭了蹭孩子的小脸。孩子的哭声飞翔在宁静的河面上,让他感到了一生从未有过的快乐。他把一滴水点到孩子的嘴唇上,孩子竟不哭了。
这个被遗弃的女婴,老李给她取了名字,叫小鱼儿。
老李依旧摆渡,依旧在黄昏清洗船,只是背上多了小女孩。小女孩和船都成了河上的精灵。
“老李,谁的孩子?”常有人问。老李笑笑,不答,只撑他的船。也有奶孩子的妇女,把孩子接过去,坐在篷里喂上一口,下船时还给老李。
小鱼儿就这么长大着,和水边的植物一起生长。船,因有了女孩而变得格外热闹了。有要过河的来了,小鱼儿便会走到船头迎接,进船里拍拍凳子说,请坐。许多人上船下船总要摸摸小鱼儿的脑袋,亲亲她的小脸,逗逗她。人们都说,每天在这河上,养得很好呢。
老李摆渡挣不了多少钱,清汤寡水的日子,却还是想办法常常给小鱼儿开小灶。老李一筷子一筷子把好东西夹给小鱼儿,小鱼儿却趁父亲不注意,又把好吃的偷偷压回父亲碗里。
小鱼儿学会了唱歌,学会了用野草和山花编织各种小花篮。她把花篮挂满船舱,让芬芳笼罩着老李的生活。小鱼儿爱美,爱新衣,老李便常常在小鱼儿睡熟后借着星光和月色去捕鱼,去捕捞那些小鱼儿眼中美丽的企盼。
后来,河上修起了桥,老李便不再摆渡了,只用他的船打鱼。老李依旧在每一个黄昏里洗他的船,依旧在洗船时听小鱼儿轻轻地唱。
成长是父亲心中淡淡的喜悦。眼看着小鱼儿长得像水边的植物一般茂盛,老李却在一天天老去。
小鱼儿二十岁那年,这河附近变成了三峡移民区。这里将在人们的关注中,永远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那年,小鱼儿有了爱情,比河岸上的五彩石还美。
也在那年,老李生了病,或许秋后就将去见天堂的色彩了。
小鱼儿和她的爱情,想带着父亲外迁。远方,就是山的那边,有更幸福的云朵。
小鱼儿告诉父亲他们的决定,老李迟疑了一下,微笑着说:“去吧,去吧,这是好事儿。”
小鱼儿到外迁地建房去了。那些傍晚,老李疼得不行,粗糙的大手支撑着他倾斜的身体在河风中飘零。
老李坐下来,坐在船头,这个曾经依偎过女儿小生命的温暖船头。老李抚摸着船头,把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小鱼儿的新家。
小鱼儿回来时,迎接她的只有这条船了。船浮在水面上,很孤单。那些日夜,船记住了小鱼儿的眼泪。
邻村有人愿意买下这船,小鱼儿却说,不。
船,沉静着,在等待。小鱼儿来了,脚步很轻,仿佛怕惊醒了船。她轻轻抚地摸着船。凸的、凹的、涩的、滑的,残留的河泥,附着的青苔。她拿出帕子,一寸一寸,学着父亲擦洗船。她将船擦得光亮,直至显出木质的纹路。
外迁的那天,小鱼儿把花篮挂满了船舱。
(选自《读者》,2010年第七期。)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行文思路。(4分)
小题2:请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小女孩和船成了河上的精灵。
②老李便常常在小鱼儿睡熟后借着星光和月色去捕鱼,去捕捞那些小鱼儿眼中美丽的企盼。
小题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列举两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是现代浓缩版的《边城》,充满了诗意,美不胜收。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孑然一身的摆渡船夫老李在船上捡到一个女婴,并给她取名“小鱼儿”。②老李在船上含辛茹苦地把小鱼儿养大,小鱼儿给老李和过往客人带来快乐。③小鱼儿离开船去寻找幸福,老李抚摸船头默默祝福。④小鱼儿回来后擦洗并装饰船,寄托对过世父亲的哀思。(4分)
小题1:(1)在日月轮回中,那条船将河东河西连接起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造福一方百姓,说它是精灵表达了感激赞美之情。小鱼儿在船上热诚待客,使孤寂的船上增添了童真情趣,体现了喜爱和亲昵之意。(2)老李的日子穷得清汤寡水,他还是想方设法满足小鱼儿爱美、爱新衣的要求,体现了父亲对小鱼儿的无限怜爱。(6分)
小题1:示例:①“老李禁不住用他的胡须蹭了蹭孩子的笑脸。”传神地写出老李发现孩子后的惊喜和怜爱之情。
②“老李一筷子一筷子把好东西夹给小鱼儿,小鱼儿趁父亲不注意,又把好吃的偷偷压回父亲的碗里。”表现了父女之间的深情,写出生活在父爱里的小鱼儿聪颖懂事、体贴父亲的善良心地。
③“老李依旧在每一个黄昏擦洗他的船,依旧在洗船时听小鱼儿轻轻的唱。”表现出老李虽然清贫劳累,但有了小鱼儿,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
④“小鱼儿告诉了父亲他们的决定,老李迟疑了一下,微笑着说:‘去吧,去吧。这是好事儿。’”写出了老李既有对小鱼儿的依恋不舍,又真诚祝福小鱼儿生活美满幸福。
小题1:①人性美。老李和小鱼儿无血缘关系,却胜亲生父女。老李的慈爱,小鱼儿的懂事,清苦生活中传递出无比幸福的亲情,体现了纯真自然、善良无私的人性美。
②风情美。老李为乡民摆渡,小鱼儿热情迎接;乡民们上船下船亲亲、逗逗小鱼儿;奶孩子的妇女把孩子接过去,坐在蓬里喂上一口……都体现了淳朴真挚、热情厚道的风情美。
③语言美。小说语言灵动隽永,作者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细腻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任选两个细节即可。答其他细节,如小鱼儿回来后擦洗船等,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1:其他角度,有创见性且言之成理,酌情赋分。(8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
①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在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后提出:阿房宫没有被火烧,而且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这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②两千多年来,阿房宫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殊载体,即阿房宫被后人视为既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大兴土木、奢华无度、涂炭百姓的历史佐证。因此,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被后代文人描写得越来越夸张,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越来越突出。
③早在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的《至言》就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他笔下的秦始皇就“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其后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述了阿房宫的胜景。汉唐时代的文人,对秦宫室和阿房宫进行了更具想象力的描述。《三辅黄图》进一步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统统记在阿房宫名下,言“始皇广宫室,恢宏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正是基于这些“历史记载”,杜牧创造了千古绝唱——《阿房宫赋》。他笔下的阿房宫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最后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正是根据这些,在历代史家的著述乃至今天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中,在大中学校历史教材中,都一言以蔽之曰:秦阿房宫为项羽纵火彻底烧毁。
④因而当考古学家揭开阿房宫遗址的神秘面纱后,发现被誉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代表性杰作的阿房宫,竟然是“半拉子”工程,这自然使人们感到不知所从。
⑤其实关于阿房宫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多处明确交代,如其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甚至在秦帝国覆灭前夕,阿房宫工程仍在进行。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问题,《史记》里也有明确记载: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司马迁的“咸阳”概念,不包括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因此《史记》云:“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⑥既然历史文献关于阿房宫问题有着明确的记载,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还是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我想由于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暴政繁刑,导致了强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秦始皇大兴土木项目很多,阿房宫是其中之一,阿房宫建筑越恢宏,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越深重,使社会的矛盾越激化,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就越深刻。历史学家对秦帝国、秦始皇的历史判断是正确的。但在历史资料的使用上,不能因为结论的正确而忽视历史资料自身的科学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甚或“夸大”的历史资料。文学与史学不同,尽管阿房宫没有被火烧,也没有建成,但是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仍然是一篇光照寰宇的文学名著;但是作为历史科学作品,关于项羽焚毁阿房宫的说法则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及时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东西,还历史以原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早在西汉前期,贾山就写阿房宫“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言阿房宫之恢宏壮丽,是想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
B.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但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却并不在这个被“屠”“烧”的“咸阳”之内。
C.在历代史家的著述中乃至今天的《中国通史简编》《辞海》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中,称阿房宫为项羽纵火彻底烧毁,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大量记载。
D.虽经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最终也未建完,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更多的是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
E.因为后代文人对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进行越来越夸张的描写,所以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就越发突出。
小题2:下列关于“阿房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考古发现,阿房宫被项羽烧毁缺乏史料依据。
B.两千多年来,阿房宫承载了双重历史概念,既代表了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奢华无度、涂炭百姓的历史见证。
C.阿房宫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工程,这一问题在《史记》中有明确的交代:“阿房宫未成。”而后世文人从创作角度出发故意忽视了这一点。
D.阿房宫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的项目之一,它建筑恢宏,“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而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痛苦。
小题3: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请根据全文分条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如何理解文中关于“历史的真实”这一问题?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B
小题3:①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暴政繁刑,导致了秦帝国迅速灭亡,这些历史教训对后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被后代文人描写得越来越夸张,尤其是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些文学上的描写误导了后人。③后人对史料特别是《史记》的误读。(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小题4:①历史的真实:在历史资料的使用上,不能因为结论的正确而忽视历史资料自身的科学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甚或“夸大”的历史资料。②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及时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东西,还历史以原貌。(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说法过于绝对了,《史记》的记载只是重要原因之一;E项强加因果。
小题2:A.错在“阿房宫被项羽烧毁缺乏史料依据”,考古发现只是提出一个史实观点:阿房宫没有被火烧,而且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这与是否有史料依据不是同一问题。C.错在“故意忽视”。D.错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考古发现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