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9:03:2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
| 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分)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要“顺应天时”;(2分)对自然要取之有度,不能恣意妄为。(2分) 小题3:有一定的礼制规定,在各方面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1分)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1分)加强监督,对违规者有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制度惩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第③段说到“中国古代有……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第④段说:“《汉书·货殖传》谓”,由此可见这两本书都不是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所以A项有误。第⑤段说到各学派重视时令变化,但未说其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故B项有误。D项中“只要……就……”太绝对,错误。 小题2:本文主要内容是古人的哲学思想与生态智慧,所以这道题是要我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首先就是给文本分层,然后根据中心话题归纳层意。文章第①段总起,第②段至第⑥段谈顺应天时,第⑦⑧段说崇俭去奢,对自然取之有度。 小题3:首先,找出题干中“第⑦段中古人的……举措”: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其次,看这些举措对当今三公消费是否具有借鉴意义,所谓三公消费指公车出行、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是我们必须有的社会信息,所以这道题虽然简单,却对我们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关注社会,关心现实,语文学习要活学活用,要把阅读和生活紧密相连。两相结合,概括一下便是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氩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后辈看”。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小题1: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6分) 小题3: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江南文化: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②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于担当天下事(或:以天下为己任)?(4分。每点2分,意思一致即可。) 小题1:作者个人与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2分)。反衬(或,对比)(2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2分)。 小题1:排比,引用(2分)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1分),增强气势(1分),增加可信度(1分),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1分)。 小题1:示例:①人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塑造。②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知书达礼、重义轻利等文化品格。又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③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生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6分。联系文本、合理延伸、准确总结各2分。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本题解析:小题1:①江南文化:从“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得出“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 ②湖湘文化:从“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得出“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 小题2:作者个人与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 反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只有到了岳麓书院,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 小题3:注意题干中的那些,表明不是一种。 引用(引用了诗句),作用: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排比(引用的四句诗合在一起,构成排比),作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可信度。 小题4: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知书达礼、重义轻利等文化品格。又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无形中塑造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 安于途中
①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②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 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③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 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④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 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⑤其实,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 以说,过程即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 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 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⑥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于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 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⑧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徒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⑨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选自《散文百家》内容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后,应当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安于途中”?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否定了对生命的哪些看法?(分条写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⑥段作者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请回答“这些”指的是什么?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这些”指的是 ? ?? 因为?? 小题4:? 18. 从全文看,第⑦段中“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一句话的含义是(4分)
参考答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安于途中”并不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而是要关注人生过程,品味生活,展示生命的魅力。 小题2:
? 小题3:
? 小题4: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诃夫[俄罗斯]康·费定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年轻时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并且在一间好办公室的大写字台后面呆着。 有一次,他说:“我写生活。” 是的,他写生活。他的主人公的数量和类型是丰富的。只有最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在由他们的想像力所诞生的人物的丰富和不同面貌上与契诃夫相比。 与最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的人物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性一样,契诃夫以自己的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那永远离去的俄国的形象。 由于契诃夫在他的艺术中所介绍的社会的无限广阔性,似乎可以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比拟。 他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并把这个大世界引向自身,进入阿列克辛市、梅里霍沃庄园和雅尔塔那封闭的角落。大世界并没有给他以安宁。他也没有找到安宁。“干瘪的小老头”只是他想装装样子而已,为的是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急于想参加战争的契诃大决定,必须以一个医生,而不是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因为医生将看得更多。这是他的天性——想看得更多。 “如果我是医生(他写道),那么我需要的是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那么我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夫卡……我需要哪怕一小部分社会和政治生活,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种面徒四壁的、没有大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的生活——并非生活。” 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 幽默家和独幕轻松喜剧的作者,为自己时代极为喜爱的契诃夫受到许多问题的折磨:我为什么写作?需要我吗?艺术家的事业是什么?我的文学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多余的人”概念的创始人,没落社会黄昏的写生画家,最精细的心理剧和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说: “我认为最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摆脱权力与谎言的绝对自由,最后两项无论如何得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将遵循的纲领,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话。” “人们对我作了这样那样的解释。总之,各种荒诞无稽的话!而我——首先只是个人……我热爱大自然和文学,憎恨抱残守缺和专横霸道。” 我们是否在作家契诃夫身上发现了一切?不,远非一切。 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在尤为意味深长地、悦耳地响起《海鸥》里那段著名独白中的话: “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唤起我身上强烈的情感和无法遏止的写作愿望。但我可不是个风景画家,我只是个公民,我爱祖国,爱人民,我觉得,如果我是作家,那么我有责任谈人民,谈他的苦难,谈他的未来,谈科学,谈人的权利,等等,等等”。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中“ 他说‘我写生活’”一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请选择两种写作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现作用。(4分) 小题3:“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4:根据契诃夫的观点,探究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含义: (1)契诃夫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主人公(形象)数量和类型是十分丰富的。(1分) (2)契诃夫表现了19世纪末俄国的时代生活特性(或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的广阔性)。(1分) 作用:领起全文(或领起下文)。(2分,答“承上启下”得1分) 小题2:对比手法的使用:用巴尔扎克等作对比,说明了契诃夫巨大的文学成就:引用手法的使用:为了说明契诃夫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创作追求,作者引用了较多契诃夫的原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长句的使用”、“比喻”、“拟人”等酌情给分) 小题3:我们的时代发现了契诃夫文学创作的深刻性,(2分)这“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写作的目的与作用的认识,要给创作更大的自由空间,作家有责任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2分) 小题4:要点:(1)要表现生活;(2)要生活在人民中间;(3)有责任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苦难、未来、权利等等;(4)要表现人本身,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自由,尤其要表现爱情和自由。(答出三个方面即可。不要仅仅列出条目,要有分析说明,形成完整文段)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12分,每小题3分)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的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粘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是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机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小题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 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 D.正常微生物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