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有些人
张晓风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突然间长大了。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洌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我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7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小题1:作者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四个人,请你分别概括四个人的事迹以及他们被作者记在心中的理由。(8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作者对四个人物的描写三言两语,各具特色。请你选择两个人物,从描写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点评。(6分)
小题4:米店胖女人的一声"不敢",让作者感慨"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那种"无所畏惧"的人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小学老师坦言“不会写‘挖’字并适时鼓励我”;她以谦逊和毫不吝惜的称赞,挖掘出"我"心中的自信;(2)米店老板交易不敢欺诈;她对诚信、良知的敬畏令我肃然;(4)街边中暑的男人并没有得到人们帮助;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也没有帮助他引起了作者无限的自责;(5)代数老师临考前耐心地给作者讲解行列式;他对学生负责、真心为学生好的行为,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小题1:运用借代手法,用皮鞋指代穿皮鞋的人,"美丽的皮鞋、美丽的人行道"与"衣衫槛褛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富裕者对贫困落难者的无视和冷漠。
小题1:小学女教师:通过语言描写充分表现出这位女教师善于理解学生、抓住一切时机教育孩子的优秀品质。?
米店老板:通过神态描写充分表现出了她对诚信和良知的敬畏之情。
街边中暑的男人:通过肖像描写充分表现出了他困苦无助的处境。
代数老师:抓住典型细节充分表现出代数老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小题1:为官者以权谋私,经商者以假当真,生活中这种"无所畏惧"的人缺乏良知,没有诚信,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举实例言之成理即可)(举实例2分,发表看法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阅读全文,可见作者写到了四个人,其中有小学老师、米店老板、中暑的男人和代数老师。答题时要写出他们是什么地方让作者难忘,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小题1:答此题要明确两个词,美丽与衣衫槛褛者,美丽代表富人,而衣衫槛褛则代表穷人。不但要写其代表意义,还要说明其所表达的意义。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说明富人们很冷漠。其中“借代”“对比”各1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富裕者对贫困落难者的无视和冷漠”2分。
小题1:本题实际也包含两问,一个是表现手法,即写出其是语言描写还是外貌描写或是动作描写。然后点明,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想表现他们的什么品质,如语文老师的真挚谦逊和毫不吝惜,米店老板的诚信与敬畏等
小题1:人们常说人要有良心,即人要有所畏惧。列举身边人因为无所畏惧而无做坏事的事例。可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其中举实例2分,发表看法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
黄亚明
? ①张中行先生撰过一篇《案头清供》。一黄色的大老玉米棒,一鲜红椭圆而坚硬的看瓜,一上下两截一样粗的葫芦,鼎足而三,构成了张家植物谱系的独特书案风景。张先生明言自己是常人,有想望,也有寂寞,故清供三件,一系”,”;二是说得积极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就会,想到秋天”。他的思路和情丝会常常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周围确有不少温暖,所以”。
? ②作为北大佳话,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曾被颂为”,三人虽性格各异,却均属治学有道做人有德的大家。如今,硕果独存的季羡林先生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所谓”,神思焕发,散文随笔有。季羡林的新书《忆往述怀》正是对。倘此书做案头清供,清的意义是花钱不多,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因为它老派又亲切,像兄弟闲聊,像师友交流,包含了一颗朴素的绵绵旧心。
? ③《忆往述怀》也就两辑,”。一忆旧交,叙旧事,兼及人生感慨;一谈治学,追真求实,不做妄言谵言,皆是率真本性。如《爽朗的笑声》《园花寂寞红》《我的妻子》,似点滴之水折射出人间的真善美;如《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回头看看》《送礼》,有对青年的热望,有对现实的感喟,有对旧梦的追寻;如《谈西学东传》《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问中没有捷径》,谆谆教诲,不摆架子,不人云亦云,对于当今一些治学无术或只术不学者,无异于一声棒喝,对于懵懵懂懂、高枕不醒者,有醍醐灌顶之功效。季老的真、善、力、气,全在那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最终归于,恰似其自述:,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
? ④但反复拜读后,感觉季老的文章未必有格外的过人之处。它似乎缺乏圆熟的技巧,鲜见新派的手法;它对当下学术界的不够满意,并以自身的际遇和见解来回答”,也不见得别的批评家没说过;
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似乎也没有远超同时代的人,甚至,比他年轻的,
可能说得更通透。
? ⑤慢慢一想,有点明白了。一位,真诚的老人,一位学问家,德与身齐,统一了人与文,其魅力既有文字之内的思想。思想和真理一样,许多人明白、懂得,却难就难在能终生践行之;也有文字之外的,消退了华衣美裳般的光环。他是个过来人,他没有强加于你,他只是提醒、启发,所以华丽的技巧和手法、新奇的思想,统统见鬼去吧,要的就是来自人性、人生深处的东西。守得住,才是真聪明、大智慧。把它奉作现时代的案头清供,想必不会让人发笑。
? (摘自2008年 4月 21日《京华时报》)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中行先生明白地说自己是平常之人,有想望,也有寂寞,所以书房案头清供三件物事。
B.张中行先生家的独特书案风景经常使他的思路和情丝会忽然一跳,感到周围有不少温暖。
C.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都是治学有道做人有德的大家,因性格各异,被颂为”。
D.季羡林先生是,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散文随笔创造较丰。
2、阅读第③自然段,简述《忆往述怀》中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君子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本看,为什么可以把《忆往述怀》“奉作现时代的案头清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①忆旧交,叙旧事,发感慨,表达人间的真善美;②谈治学,追真求实,谆谆教诲,不摆架子,不人云亦云,展现率真本性;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季老的真、善、力、气,最终归于。
3、因为《忆往述怀》:①诚恳实践了,花钱不多,且老派又亲切,包含了一颗朴素的绵绵旧心;②既有思想的魅力,表现了人性、人生深处的东西,又有朴素无华的文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_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小题1: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小题2:(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小题3: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小题4: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从分析某一段作用的角度来考查文章的结构,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这段主要介绍定和这一时期的窘迫:他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却是无前途可想;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学成又不甚困难;于是他就把满腔热情用在了音乐上。这就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结构上,本段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出下文写作的重点,呼应题目,为下面详细介绍定和是个音乐迷做了铺垫。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1)联系上下文可知,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叙述的重点是: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把这两层意思整理出来即可。(2)这句话可分两层:第一分句是第一层,“迷”指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后两个分句是第二层,“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说明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是说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小题3: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③④段是这篇传记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第③段写洋先生叙述定和在上海时痴迷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第④段写抗战时期他痴迷音乐的两件事,一是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二是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注意传记文选材典型的文体特点。
小题4:本题是探究题。结合文本探究传主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首先要明确传主有哪些人生经历,然后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晒?客?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奖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 最初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