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9:13:0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求见奥古斯丁·戴利 (美)伊莎多拉·邓肯 受我所读书的影响,我计划离开旧金山到国外去走走。我想我或许应该跟某个大剧团一起去。有一天,我便去拜访了一个巡回演出公司的经理。他们当时正在旧金山进行为期一周的巡回演出。我请求他看一看我的舞蹈。试演是在一个上午进行的,在一个巨大黑暗的空荡荡的舞台上,母亲为我伴奏。我身着特尼克式希腊风格的白色衣服,随着没有歌词的门德尔松的乐曲翩然起舞。曲子结束时,经理沉默了一会,便扭过头去对我的母亲说:“这种舞蹈不适合在剧院表演,倒是更适合教堂,我建议你还是带着你的女儿回家去吧!” 我很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开始想别的办法离开。 …… 我想这个夏天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之一,在此之后,当我到芝加哥,一走上大街就有一种饥饿得要呕吐的感觉。 我确信留在芝加哥没有任何希望,我们必须到纽约去。但怎么去呢?一天,我在报纸上读到著名的奥古斯丁?戴利和他的剧团公司的消息。我决定一定要去见一见这位在美国以最热爱艺术及最具审美观点的剧团经理而闻名的大人物。我在剧院后台门口站了好几个下午,不停地让人把我的名字报进去,请求一见奥古斯丁?戴利。有人告诉我他太忙了,要我先见他的助理。可我不同意这样,我说我有要事相商,必须见到奥古斯丁?戴利本人。终于,一天傍晚,我被获准见到奥古斯丁?戴利这位大人物,他着实有着出众的外表,但对于陌生人他知道如何摆出一副凶恶的面孔。我有些害怕,但还是鼓足了勇气对他发表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长篇演说: “戴利先生,我有一个绝妙的主意要告诉您,而这个国家也唯有您才能理解它。我发现了一种舞蹈,我发现了这种已经失传了两千多年的艺术。我给你带来了这种舞蹈,也带来了将革新我们整个时代的主意。我是在哪儿发现它的?在太平洋的波浪里,在内华达山脉的松林涌动中,我看见了年轻的美国在落基山山顶翩然起舞的完美轮廓。我们国家最伟大的诗人是沃特?惠特曼。我发现了这种能与沃特?惠特曼的诗相辉映的舞蹈,实际上,我是沃特惠?特曼灵魂的女儿。为了美国的孩子们我将创造一种能够表现美国的舞蹈。我为您的剧院带来了它所缺少的至关重要的灵魂。舞蹈家的灵魂。因为您知道,”我继续说,试图不去理会这位大经理不耐烦的打断(够了!够了!),我对此置之不理,提高了嗓门接着说,“戏剧是从舞蹈开始的,戏剧之初的第一位演员是位舞蹈家。他载歌载舞。这就是悲剧的诞生,直到舞蹈家用他自发的伟大的艺术回归到剧院,否则,您的剧院将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舞蹈。” 奥古斯丁?戴利不知道该如何应付眼前这个瘦小陌生的小女孩,竟敢用这种方式在他面前喋喋不休。他只好说:“好吧,我放在纽约演出的一幕哑剧需要一个小角色,你可以在十月一号来参加排练,如果你合适的话我就雇佣你,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伊莎多拉。”我答道。 “伊莎多拉,不错的名字,”他说,“好了,伊莎多拉,我们十月一日在纽约见吧。”怀着胜利的喜悦我冲回家见我的母亲。 “终于有人赏识我了,妈妈!”我说,“伟大的奥古斯丁?戴利要雇佣我了。我们得在十月一日之前赶到纽约。” (选自《邓肯自传》伊莎多拉·邓肯著、曹辉译) 小题1:邓肯在芝加哥的经历蕴含着一个艺术家乃至一个人保持恒久魅力的秘密,请结合文本回答这个秘密是什么。(4分) 小题2:林语堂评价本书说:“在这本记载她一生经历的自传中,她毫不保留地自我剖析,坦率得令人发窘,生动得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亮丽生命的耀现。”林语堂的评价包含了传记文学的两个特点,请以本文为例说明这两个特点。(5分) 小题3:伯牙曾经在铺天盖地的波涛中,在茫茫无际的天涯里,在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身上得到启迪,他的琴声忽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健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本文中画线的句子和伯牙的故事,让你从中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一个什么规律?请再举一个同类的例子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4分) 吃苦又执着;敏感又坦诚;爱艺术,爱自然。 吃苦、执着、善于表达、坦诚、创新、敏感、亲近生活,善于从大自然中受到启迪,爱艺术,爱自然答出其中4点得2分,举例正确2分。 小题:(5分) 真实性和文学性。(2分)邓肯在芝加哥的经历以及心理感受体现了真实性。而对奥古斯丁戴利的演讲则体现了文学性。语言生动、深刻,极富有艺术感染力。(举例2分,也可是文章中其他例子)(语言组织1分) 或:特点一:真实性。林语堂所说“她毫不保留地自我剖析,坦率得令人发窘”即为真实性。作为一个伟大的舞蹈艺术家,邓肯在自传中毫不隐讳个人曾经的低微,为了心爱的舞蹈奔波谒见。特点二:文学性。林语堂所说“生动得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亮丽生命的耀现”即为文学性。传记文学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貌,需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恰当地运用文学笔法。例如本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邓肯执着、坦率、热情的性格。演讲辞的文采则反映出作为艺术家的邓肯对艺术的领悟力。 小题:(6分) 大自然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3分)如:鸟巢的设计,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都是从自然界获得创作的灵感。(3分) 或:伯牙和邓肯的事例都证明大自然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伯牙是从波涛、天涯、鸥鸟这些自然事物上得到弹琴的启迪,邓肯是在波浪、松林中领悟到舞蹈的真谛。两位艺术家时代不同、环境迥异,但在艺术灵感的触动点上惊人地一致,这说明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是古今不变的艺术创作规律。 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是从自然山水中获取诗歌创作的灵感;徐悲鸿为了画好奔马亲自去大草原深入了解马;高尔基从翱翔于狂风怒浪中的海燕身上想到革命者。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黄永玉:大师之境 王维强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风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小题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 小题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 小题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结构上: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内容上:是对黄永玉人格特点的概括。(注:内容、结构各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主观上:①自身的素质和天赋,②率真的个性;客观上:③文化渊源,④艺术家的交往。(注:每条1分,答出4分即可得满分4分) 小题3:率真、督智、仗义、正直、淡泊名利、重情重义。(注:答出1条给1分,4条给4分) 小题4:①贡布里希是在强调艺术家是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艺术家的品位决定了艺术的品位。②要搞真正的艺术,先要做真正的人。③本文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黄永玉是真正的艺术家。(注: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作用题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在开头,总领全文,并且和题目“大师之境”照应。内容上是对黄永玉人格特点的概括,下文都是围绕这点展开的。 小题2:回到原文去概括寻找答案,主要集中在这一句“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题3:回到原文,根据事例概括黄永玉的性格特点即可,注意用二字格或四字格。 小题4:“结合本文”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需将句子分开解释,解释“没有艺术这回事”的含意——艺术来自于艺术家,解释“只有艺术家”的含意——成家必重德,成家先成人。再结合写一句的“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可见引用是为了说这一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小题1:下面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非所问
小题1:A强加因果;B“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偷换概念;D“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不合文意
小题1:“人类基因……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1生命如四季。
?2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3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4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5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6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经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7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8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9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的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10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1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12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13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演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14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春天犁耕受阻,“我”为什么不企望别人来代替?(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用“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夏的风暴中“我”曾怎样保护“我”的青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面对自己的收获,“我”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比喻有利的外部生存环境。
3.用自己的身躯为青苗遮挡风暴、冰雹。这种做法不对,因为这是“善良过分”,是糊涂和愚昧,这只能使青苗永远是弱者,将被淘汰。
4.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墨家文化凤鸣千年
虽然这些年也看了一些古代经典,但墨子的著作,总没有深入地阅读,因为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经被儒、释、道三分天下,墨家学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在春秋战国年代,在数百年中,儒学与墨学并列为“显学”之列,但称雄学坛数百年后,墨学突然神秘地消失在文化的视野中,似乎人们记不得它曾经是那样的横扫百家,叱咤风云。也许是因为墨学在许多方面以儒学为敌,所以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令一下时,其命运便已注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墨子》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乃是寄荫于道家,东晋葛洪先生异想天开地将墨子先生列为道家神仙之列,《墨子》一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于《道藏》中。
墨学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我认为这是墨家纯洁性使然,没有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确实,墨家与其他诸子百家相比,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是准军事组织,准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是智者、学者、演说家、辩论家、技术家及武士的集合,有儒家的责任感。有法家的严谨,有名家的智慧,有道家的广博,有兵家的谋略,有纵横家的才气。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独立于政府,这是何等让一个专制的政权为之心惊胆战。墨家不是宗教,但我认为其超越宗教,其有宗教的力量,但并没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激情,但没有宗教的偏颇。
梁启超曾列举先秦文化的六大不足:论理逻辑思想之缺乏;物理学实学之缺乏;无抗论别择之风;门户主奴之见太深;崇古保守之念太重;师法家数之界太严。但令人惊奇的是,墨家正是对这六大不足的补充。墨家的逻辑学,堪称为中国古代逻辑之高峰。在物理学实学方面.墨家虽然还未能达到古希腊的数学方法水平,但在先秦诸子中,却是雄视一方。而在抗论别择上,墨家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此精神特质。同样,在保守崇古上,虽然墨家也强调古代的经验,但更加强调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墨家与儒学的区别之一。墨家有自己的一套严密的理论,但因为墨家实际上更是实际的践行者,所以与其他门派相比,其思辨精神非常明显,这也使得其理论更多是建立在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基础上,而非徒然的门户意气之争,这从墨家的经典中可以见到墨家在钻研其他学术流派上是花了许多时间,而对其异议则是分析判断后以理性的眼光给予评判。从这几点说来,墨家在两千年前的思想,即使以现代意义看来,仍然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缺乏西方的集团生活方式。中国缺乏集团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过集团生活,墨家就可列为集团生活的典型。汉代以后,以家庭为本位的观念兴起,墨家的集团生活方式便无法见容于社会,而其根本的原因,是秦汉之后.中国专制集权主义的高度发展,在政治专制臻于完善,学术的自由空间便急剧地压缩,那么学术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与政治专制合二为一,这是儒学的道路;要么躲避世事,空谈玄理,这是道家以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教的道路。所以,墨学学派的消失,是专制集权政治的必然结果。墨家的书籍证明了其不仅是思想一流、技术一流,其军事能力也是一流。
1.下列对墨家退出中华文化主流的原因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墨学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墨家纯洁性使然。没有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 B.墨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是军事组织、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是智者、学者、演说家、辩论家、技术家及武士的集合。
C.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独立于政府,这是何等让一个专制的政权为之心惊胆战。
D.墨家不是宗教,但超越宗教,有宗教的力量,但并没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激情,但没有宗教的偏颇。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墨家“即使以现代意义看来,仍然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墨家的逻辑学,堪称为中国古代逻辑之高峰。
B.在物理学实学方面,墨家虽然还未能达到古希腊的数学方法水平,但在先秦诸子中,却是雄视一方。 C.墨家的书籍证明了其不仅是思想一流、技术一流,其军事能力也是一流。
D.墨家思辨精神非常明显,这也使得其理论更多是建立在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基础上,而非徒然的门户意气之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儒、释、道三分天下,墨家学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
B.墨子先生属于道家神仙之列,《墨子》一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于《道藏》中。
C.同样,在保守崇古上,虽然墨家也强调古代的经验,但更加强调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墨家与儒学的根本区别。
D.汉代以后,以家庭为本位的观念兴起,墨家的集团生活方式便无法见容于社会,墨学学派的消失,是专制集权政治的必然结果。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