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摩天大楼的防火之痛
号称“电视台里的变形金刚”的央视电视文化中心,还未来得及全面展示其“享受建筑”的理念,就“报废”在2009年元宵节的大火中。火灾,已经成为摩天大楼致命的“杀手”。
高层建筑,尤其是外观怪异的高层建筑,一般是钢结构建筑或部分采用钢结构,这是因为混凝土结构太重了,而钢结构可以做到很高很大。对于摩天大楼,尽管钢结构具备主体结构比较轻、建造快、现场施工量小的优点,但其致命弱点是怕火——虽然钢本身并不燃烧,但普通钢材在600摄氏度的环境下,强度就和面条差不多。所以,钢结构安装后会在表面喷涂一层厚厚的防火涂料,一般涂料保证的耐火时限为2~3小时,以供建筑内部的人员逃生。一旦大火烧过,钢结构往往严重受损。如果救火时浇水,对其破坏将更加严重。钢结构高层建筑即使发生不大的火灾,技术上也必须拆除才能保证安全。世界上最典型的此类事故就是美国“9·11”事件。事实上,世贸大楼不是撞塌的,而是烧塌的,因为高温导致钢结构变形,承受不了上面的重量。权威资料显示,央视电视文化中心不是纯钢结构,而是型钢混凝土结构,耐热性能比钢结构好。虽然央视这幢楼目前没有坍塌的危险,但在大火的作用下,大楼的结构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另外,高温还可能导致结构变形,使建筑结构的受力状态发生改变。
央视大楼的建筑结构中间有一个二十几层的巨大中庭,南面是客房,北面有客房,有店铺,所有的装修都是木材的。很多建筑物火灾都是由装修材料引起、扩散的,而且建筑是中空的话,也比较容易扩散火情。为了追求建筑外观效果,央视的这栋大楼外墙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透光的玻璃幕墙,另一种是像罩子一样的铝板幕墙。大火正是从一面玻璃幕墙中汹涌而出,而铝板幕墙的一面基本无火。据了解,很多摩天大楼均采用玻璃幕墙,国内外建筑界对此颇有争议,其中日本、德国等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原因在于玻璃幕墙虽然本身并不燃烧,但会因抽风作用而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而且常常等不到人员疏散完毕,幕墙就已达到耐火极限而向下掉落,严重影响人群安全。
据了解,在业内,高层建筑被称为“灾害放大器”。由于高层建筑内各专业竖井林立,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火势将比低层建筑猛烈百倍”。目前,全球消防体系能够提供的最高云梯约130米,而北京市消防系统最高的云梯不超过100米。在这个基础上,高压水龙还能喷射出10米左右。通常,消防云梯车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如果地面风力达到4~5级,云梯车则无法升高作业。如果着火的摩天大楼超过云梯的高度,则无法从室外扑救,除非动用直升机。城市安全部门曾做过试验,让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从第33层跑到第1层,用时35分钟。而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到达第33层。这样算来,当火灾发生时,慌乱的人群跑到楼外逃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国际社会上,摩天大楼防火方面的安全性能一直备受质疑。在全世界范围内,摩天大楼火灾频频。所以,1974年芝加哥443米高的西尔斯大厦落成后,美国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绝设计摩天大楼。(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用水灭火的方式会对遭火摩天大楼的钢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
B.虽然大火改变了钢结构的强度,但央视电视文化中心不会有坍塌的危险。
C.由于材质不同,铝板幕墙阻隔火情的效果明显好于玻璃幕墙。
D.如果地面风力达到4~5级,云梯车就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
2.下列不属于央视电视文化中心火灾隐患的一项是(? )
A.部分采用钢结构
B.建筑结构中有一个二十几层的中庭
C.客房、店铺的装修材料都是木材的
D.有巨大的玻璃幕墙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能有效延长钢结构表面所涂防火层的耐火时限,就将能满足高层建筑内部人员的逃生需要。
B.从央视大火的教训中可以得知,我们应该向日本、德国等国学习,明文禁止建筑物使用玻璃幕墙。
C.在摩天大楼防火方面的安全性能还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停建摩天大楼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D.云梯高度的增长往往赶不上摩天大楼升高的速度,摩天大楼一旦着火,室外扑救无法实施。
参考答案:1.A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答案:1.B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母亲,我心中的灯
高莽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 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座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22、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4分)
①→ ②→③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
?
23、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3分)
24、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分)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25、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3分)
参考答案:
22、母亲重视文化教育?母亲教我怎样做人做事
23、例:孩子,你们都有出息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24(1)对母亲重视文化教育的赞美之情。(2)赞美母亲的好强品格。
25、热爱文化教育;重视子女教育;做事精益求精,有始有终等。
本题解析:
22、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学会分析概括。
23、主要符合母亲放心的意思即可
24(1)对母亲重视文化教育的赞美之情。(2)赞美母亲的好强品格。
25、做事情和教育子女上,两方面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①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②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③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④“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⑤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⑥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并致力改造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⑦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⑧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绿水青山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⑨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有删改)
小题1:简要点评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第⑤段作者插叙第一次游览周家祠堂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⑥段中“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比喻修辞,将古旧的砖瓦比喻成青苔白发,一方面表现了其年代久远的特点,(2分)另一方面年代久远仍旧挺立在崛起的高楼间,表现了其厚重的生命力,引出对英魂的缅怀和敬仰之情。(2分)
小题2:插叙的文字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1分)第一次到周家祠堂,作为年轻姑娘,周家祠堂仅仅是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一次到周家祠堂,作者已经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走进周家祠堂,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价值,联系社会现实,内心深处充满了无限的感伤(酸楚)。(2分)通过对比,凸显鲁迅大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1分)。
小题3:(1)鲁迅在上世纪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揭露并改造“国民性”的事业,其理想与精神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凝聚成民族文化的精魂;(2分)(2)当下以至未来鲁迅所痛心的“国民性”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存在着,鲁迅的“大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仍然需要鲁迅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1)以秋瑾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救国救民之梦;(2)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揭露“国民性”,力求改造人的灵魂的“立人”之梦;(3)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群贤”,沉浸在绿水青山之中,“畅叙幽情”,追寻生命价值之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梦”的内容应该是具体且符合文意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要从手法、含义、表达效果等方面来回答。作者将古旧的砖瓦比喻成青苔白发,一是写其年代久远,二是写其厚重的生命力。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引出对英魂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当年的小辫姑娘游览周家祠堂,周家祠堂仅仅是轻松游览的胜地;作者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后,再一次到周家祠堂,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价值,内心深处充满了无限的感伤;前后形成对比,来写鲁迅大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回答本题时首先答出鲁迅的大梦是什么,然后指出当下以至未来鲁迅所痛心的“国民性”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存在着,鲁迅的“大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仍然需要鲁迅精神。
小题4: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全文看,绍兴大梦作者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秋瑾、鲁迅、王羲之,这三个人不同的梦代表了绍兴大梦。以秋瑾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救国救民之梦;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力求改造人的灵魂之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群贤”,追寻生命价值之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小题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自信、沉稳、果断。(2)强调、不容置疑。(3)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
小题2:(1)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2)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小题3:(1)自感技不如人。(2)自觉羞愧。(3)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
小题4:(1)“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3)“走眼”在文中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的突出了主题。
小题5: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心理是小说中的常见题。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进行的,所以解答这类题的不二做法是,分析其言行举止。本文中 “淡淡”一词表现的是其外在的平静,其实是内心的相当自信。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朗声”是在店主表示怀疑之后的表现,所以这里有告诉店主,这个东西确实值得收,所以既有强调也有不悦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的构思,也是小说中的常考题。考查小说的构思往往会从伏笔、悬念、开头、结尾等方面入手。本题考的是结尾的艺术手法。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什么叫“欧·亨利笔法”,即小说的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好像不符合逻辑,不符合故事的发展。而情理之中,即在文中有很多伏笔和铺垫。本文看似“走眼”却并未“走眼”的结局即意料之外,前面很多细节描写即伏笔。所以答题是要将这些伏笔找出来。对这类题的备考要熟悉各种构思技巧及其作用,在平时的写作能运用是记住它的最好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小说的人物,也考查小说的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这是最基本的,还要掌握伏笔、铺垫、悬念、误会等。本文李老板是在“‘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的背景下离开的,所以他有自叹不如、自觉羞愧之感。再从前文他为了立足,故意设套害赵老板,最后自取其辱,这也是他不守行规的报应。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好似人的眼睛,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要熟记。解答具体题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不能面面俱到。
小题5:试题分析: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常考点。分析小说的人物要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分析。正面即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即从环境、其他人物等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的主旨,而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小说主旨的。所以先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赵老板鉴宝的技艺高超,热心替店主鉴定宝物,对加害自己的李老板也不当面拆穿等行为可以分析出其性格特点。赵老板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他的行为也正是作者所提倡的,这就是文章的主旨之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