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9:16:56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误区(节选)? 余秋雨 在对待历史遗产的问题上,近年来又普及了几个绕口令,叫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这几句绕口令,有一种“相反相成”的机智,成为一种旋转式的反论。但要让它们真正成立,必须依赖一系列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就成了诡辩。 请问,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那么中国何苦还要改革开放?如果“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那么几代人何苦还要为现代化而奋斗? 确实有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华人艺术家说过类似的话,但请注意,他们都已经拥有了一个不便炫耀的国际背景,因此家乡的土地成了他们宏大国际审美系统中有?力的生命符号。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这种省略国际背景的片断表述,当做文化安慰的油滑咒语。 我本人为了寻找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贴地游历数万公里考察其他文明败落的原因,也算是对中华文明充满感情了吧,没想到一回来总是听到这种对历史遗产一连串快板式的歌颂绕口令,实在觉得不是味道。一切浅薄的歌颂都是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会破碎:我们还是诚实、冷静地来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为好。 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我们除了过于严肃或过于油滑外,能不能换一副表情?我在参观了几次世博会的中国馆而深感失望之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下届奥运会开幕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时候,是不是继续折腾那三张王牌——功夫、脸谱和锣鼓?功夫没有表情,脸谱遮盖表情,锣鼓夸张表情,但是中国文化还应该有一些丰富的正常表情吧?” 什么叫作“丰富的正常表情”?我可以把世博会上其他广受欢迎的展馆作为例子来说明。例如法国馆,总是不忘对法国文化的自嘲。汉诺威世博会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中心意思是,我们法国过于浪漫,历来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总是在别的国家实现,新世纪的法国该往哪里走? 德国馆则是一种隐含骄傲的自嘲。大厅里横七竖八地挂满了没有完成的德国伟人雕塑,意思是:所有的德国伟人都是世界性的,因此在国内无法完成他们。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你们能把我们遗漏的德国伟人的名字写在后墙大黑板上吗? 去年的韩国馆,把自己的历史遗产一一缩小,装饰得精巧美丽,使各国参观者都恨不得买回家去做客厅摆设。作为国家馆的总结性图像,居然是韩国著名电影明星裴勇俊的笑脸。大家也许会嘲笑他们太通俗,但他们的回答是: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 相比之下,我们对历史遗产的阐释,总是那么刻板的重复,那么古老的木然,几乎庄严到了毫无表情。 我们也有一些清醒的学者,倒是不会对遗产一味赞颂,而是会对它的优劣瑕瑜作出区分,但是,能不能在区分之上再投入一些幽默和轻松的表情呢?区分属于科学,表情属于审美。只有真实的表情,才能使僵死的遗产中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重新产生体温。在这中间,幽默和轻松,则是现代人对遗产的最佳表情。 那么悠久而繁多的遗产,如果不是以幽默和轻松去面对,还不把我们压垮?即便不是糟粕,全是精华,也太沉重。为此,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家都在森林里跋涉,你已经如此劳累,还背着那么大的包袱,说里边全是宝贝。也许是吧,但请想想,你还能迈动几步?”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古希腊遗产,但目的是为了复兴当代人。因此,那些遗产融入了蒙娜丽莎的自信笑容和大卫的健美躯体。任何文化上的复兴都不应该是苍老和沉重的。在中国,唐代就是例子。复兴的前辈,是活力青春。 1.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几句绕口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法国馆、德国馆、韩国馆三个例子,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这句话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待历史遗产有哪些基本观点?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这几句绕口令有一定的道理,但应把它放在一个国际的背景中来思考;一些人对待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油滑的;一些人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浅薄的歌颂是不可取的。 2.答案:这三个例子,揭示了这三国文化展馆广受欢迎的真正原因,与我们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答案:(1)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充满了青春活力、富有时代气息和平易可亲的特点。(2)把原本抽象的韩国当代文化形象化、具体化。 4.答案:我们要以诚实、冷静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更要以幽默、轻松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金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能有时间去拣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能有能力去拣脚印。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我要拣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丢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拣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予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拣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二十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十五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预感动我,我只有六岁。 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名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温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 [注]王鼎钧(1927—),山东临沂人,台湾著名作家。本文有删节。 1.下面是对这篇抒情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散文开篇点题:“乡愁是美学。”意思是,所谓拣脚印的传说包容的是一种“乡愁”,而乡愁是人的情感的一种历练,它属于美学。 B.拣脚印的故事一般中国人都熟悉,作者平平道来,读之令人亲切,让人感受到这拣脚印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对生的留恋。 C.作品结尾说“"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卒章显意,警示我们,种种传说都在提醒我们珍惜生命。 D.两个旅行的人各自夸耀家乡高楼的故事,虽情节近乎荒诞,但都突出说明了人们乡思情结的深厚。 E.“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对这一设问,作者作了明确的否定回答“似乎不能”,引导读者对生活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拣脚印”的故事容纳了哪些“新的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文章后三段,简要分析作者引用两个旅人说家乡高楼的故事并发表感慨,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中的欢乐以及痛苦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3.(1)不仅拣自己的脚印,而且拣他人的脚印。(2)不仅拣脚印,而且拣歌、拣泪等。(3)拣脚印就是在垂暮之年作一次回顾式的旅行。 4.(1)高楼是故乡的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2)对于旅人而言,一旦身心回到故乡,个人的种种痛苦、磨难根本算不了什么,突出了“乡恋”之情的浓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这块几毫米厚,发着微光的材料是由位于弗吉尼亚州布来克斯堡的纳米声波实验室的化学家们研制的。用这块材料可以做一些十分可怕的事情:可以把它扭曲;可以把它拉长一倍;可以把它放进油里“煮”到200摄氏度--而这东西仍然安然无恙。经受这些折磨后,它可以很快像橡胶一样恢复原状,而且它还像固体金属那样可以导电。纳米声波实验室的纳米合成技术主任珍妮弗·霍伊特·拉莉说道:“任何其它的材料经过这些过程,早就失去了导电性。” 这种可以忍受摧残的物质叫金属橡胶。据纳米声波实验室称,它的特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化学材料不具备的。由此,这个实验室小小的办公室不断接到《财富》500强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的电话,它们迫切需求在人造肌肉、智能衣服、活动机翼等各领域测试这种橡胶的用途。 然而,在现阶段,纳米声波实验室正忙于满足人们对长宽均为12英寸样品的需求。特制的机器人要花三天时间才能造出这种样品。但要是你能考虑到金属橡胶这种纳米技术产品是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编织而成的话,就会觉得这个制造过程已经够快的了。 这个制造过程叫做静电自动组合。首先,准备两桶水基溶液——一桶充满带正电的金属离子,另外一桶装有带负电的橡胶聚合物。机器人把带电的培养基(如玻璃)交替从一个桶浸入另一个桶。这样在培养基上就慢慢积聚了几层结构紧密的分子,这些分子被正负电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稍后,移去培养基,剩下的就是一张单独的金属橡胶。 由于投资者的兴趣一直在上升,金属橡胶可能会在一年内进行生产。尽管活动机翼和感官智能手套即将问世,金属橡胶还是很有可能会以一种更低调、更实用的姿态出现。例如,抗损害、柔韧性好的电线可以让你对自己的便携式电器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摘自《参考消息》) 1.关于金属橡胶,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属橡胶既有金属的优点,又有橡胶的优点。 B.金属橡胶可以忍受任何摧残。 C.金属橡胶能够广泛运用到诸如人造肌肉、智能衣服、活动机翼等各领域。 D.金属橡胶是机器人用带正电的金属离子与带负电的橡胶聚合物组合成的一种新型物质。 2.对“它的特性是世界上任何化学物质材料不具备的”一句中“特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导电,像固体金属一样。 B.可以扭曲,可以拉长,可以很快恢复原状。 C.可以抵抗200摄氏度的高温而不变形。 D.可以快捷制造,准备两桶水基溶液——一桶充满带正电的金属离子,另外一桶带负电的橡胶聚合物,就可人工制作。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金属橡胶做成的电器可以尽情使用而不担心。 B.由于金属橡胶的特性不一般,金属橡胶可能在一年内进行商业生产。 C.即将问世的活动机翼和感官智能手套如果用金属橡胶制造将会更好。 D.用金属橡胶制成的产品使用寿命将大大超过用其它现有的材料制成的同类产品。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发现“健康智商”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健康教育环境下,有些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十分在意,但也有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漠不关心。除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外,是否有些天生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意识呢?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之所以不同与负责控制这部分功能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能力以及大小有美.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健康智商”有利于人们及时察觉体内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客易使人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并产生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研究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8位志愿者大脑对健康意识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日常的焦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症状进行了询问,以便了解这些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是否影响到其情绪波动。 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十分关注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各种反应时,其大脑里有一个叫做右前脑岛皮质区的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活动。这种大脑活动能导致人产生焦虑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还首次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的人,其右前脑岛皮质区也较其他人要大。 研究人员介绍沈,右前脑岛皮质区负责控制人对情绪的意识。在似们的研究中,无论是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还是对莱一大脑区域,即右前脑岛皮质区大小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可以影响到主观情绪。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处于正常范围时,这种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有利予人们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 研究人员表示,在过去,人们常认为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因为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有些因大脑受损而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正好需要这种焦虑反应。这种病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十分低下,情绪冷漠,对社会交往也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强的人具有“健康意识高智商”的优点。但是,如果这种“健康智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有可能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躁动和负面情绪。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小题1:下列对“健康智商”定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智商是指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B.健康智商是指人大脑的生理功能对健康状况关注的意识水平。 C.健康智商指的是负责控制情绪意识功能的右前脑岛皮质区。 D.健康智商指的是人们对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控制意识。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的右前脑岛皮质区比较大,活动比较频繁,人的健康智商就高,反之,则低。 B.人们对待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健康智商有关,也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C.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需要有焦虑反应,是因为焦虑能影响人的判断能力。 D.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是有差别的,这和大脑右前脑岛皮质区的活动有关。
|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意识高智商”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我们不必在意健康智商。
B.具有较高健康智商的人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较高的关注意识,但是健康状况不一定就好于一般人。
C.健康智商低的人不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容易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影响身体健康。
D.由“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可知,焦虑不是病态,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B(注意文中关键词“天生的因素”、“健康意识的反应”、“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A项只说出健康智商包含的内容;C项健康智商不是大脑某一区域;D项没有说出健康智商的本质内涵。)?
小题2:C(强加因果)
小题3:B(A文中说“健康意识智商高”是优点,失度则有负面影Ⅱ向,“不必在意”是错误理解;C项“容易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影响身体健康”的结果恰恰是健康智商高;D项文中有“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可知焦虑会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
王婧?沈茜蓉
“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1.6万次,他因此成为100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48岁的褚树青已经在杭图任职10年,一直在践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理念。“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能典藏阅读,但是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的公平。”他说。
对此,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同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
搬运工眼中的图书馆
2月15日,午饭后。
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夹,在进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四周工地上干体力活。
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也是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西南向的裙楼里,占地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
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当他在这个“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4.8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7.2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巨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更让他觉得“像天堂”。
王书恒一般在下午2点离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职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
“零门槛”如何实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市场经济风潮涌动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方式搞创收。2000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馆长,“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成市场经济,但图书馆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他说。于是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培养。由于不好意思直截了当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说免费呢?”
两年后,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究竟是否应该收费。支持收费者认为图书产业化是世界趋势,反对者则认为收费意味着门槛。
2003年,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
2006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取消借书的押金制度”。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无法破除的一道门槛”——假如没有押金制度,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回还?当时,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门槛破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示,“假如一个人连最少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么用?”
果然,2007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
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对市民来说,免费阅读需要接纳的过程。
图书馆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在图书馆“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失了。
范并思以为,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
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不如让社会各界制定规则,治理监视,志愿服务。”
范并思曾在《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进社会包容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书籍眼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儿童阅览区里出现的这个场景:
一个穿着考究的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房屋均价3万元/平方米。
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8岁的孙女坐了19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
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
“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
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起看吗?”
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始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神秘的鸟类》。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505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杭州图书馆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的?(4分)
小题2:文中描述了搬运工王书恒以及两个女孩阅读的场景,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3:“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保障社会文化公平。(2分)(2)逐步推行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制度。(2分)(第二问也可答出具体做法:①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②向所有人免费开放阅览室;③全面开放,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
小题2:①从不同侧面(1分)真实地(1分)反映杭州图书馆“零门槛”开放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凸显杭州图书馆平等、包容、富于人情味的良好氛围(1分)。②具体事例与概述相结合(点面结合) (1分),使报道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1分)。
小题3:①褚树青的坦诚表达充满人文关怀,使人们深受感动。②禇树青及杭州图书馆的改革勇气令人敬佩。③社会对建设公平、包容的文化环境的呼唤。(或:人们对现实中种种歧视、排斥弱势群体的不良现象的反思。)(一点2分,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所涉及的“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也就是文章开头部分所引用的褚树青所谈到的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从杭图的运行机制看,也恰恰在践行这种精神,而践行这种精神的过程,主要是文章第二部分“零门槛”逐步实现的过程。
小题2:思考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这两个场景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读者截然不同的两个具体阅读情境;为什么把这两个场景叙述得如此详细;这对体现杭图的经营精神有何作用等。
小题3:分析这一现象,既要考虑褚树青个人的核心理念所体现的精神品格,又要考虑作为图书馆来说,这样的理念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答这样的题目,考虑面一定要宽,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