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在于明代文人的独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的意境媲美。 B.《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唐诗是用自然去澄澈人心。 C.《菜根谭》的意境,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有追求和设计之美。 D.《菜根谭》的意境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富魅力。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原文中的表述为“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而D项显然强加了因果关系。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的能力。原文第三段说“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第二段末句说“‘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可见“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应是唐诗的特色,“用自然去澄澈人心”应是《菜根谭》的特色,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说“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原文是转折关系,反过来说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1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2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把人的无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3我茫然了。
4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脚的地方,却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地躲开。
5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她走开。
6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乞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行乞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7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8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9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甩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10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11我听得点头,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当然了,也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
(《解放日报》 2003.10.17)
1.文章开头,作者说喜欢张爱玲,以表示对乞丐的不喜欢。作者不喜欢乞丐主要有哪些原因。(4分)
答:?
2.第二段中插叙了“一个女子的讲述”,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4分)
答:?
3.第三段中,作者说“我茫然了”,在第十一段又说“我可以走过乞丐”,“茫然”和“坦然”各指什么?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提到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张爱玲不喜欢乞丐,与作者的心思暗合,表明自己作为女性心地不够善良的一面。
B.朋友对乞丐的施舍的“现代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作者说的“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
C.本文围绕“如何对待乞丐”这一话题,深入探讨了恶丐的品性,,对现实中如何对待乞丐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D.文章从“不喜欢”开始,再到“茫然”,最后是“坦然”,思考层层深入,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使全文浑然一体。
E.文章结尾说“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这是对待乞丐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1)乞丐以其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影响市容;(2)乞丐骗吃骗喝,以此为业,却成当地首富;(3)乞丐展示残疾和可怕,吓得人不敢不给钱;否则则显得小气不仁,徒增压力。(4分,意思对即可)
2.不可删。因为女子的讲述反映了人们对乞丐的矛盾复杂的感情,使“我” 对乞丐由“不喜欢”到“茫然”,引出了话题,推动了思考(4分,意思对即可)。
3.“茫然”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乞丐,“坦然”是作者知道用“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来对待乞丐。不矛盾。因为由“不喜欢”到“茫然”到“坦然”反映了自己思考的轨迹、认识的变化。(4分,意思对即可)
4.B . E.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A项错在“表明自己作为女性的心地不善良”;C项错在“深入探讨了恶丐的品性”;D项错在“层层深入,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