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再来治理,非但费时、费事、劳民、 伤财,而且,有些环境问题难以逆转,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危险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
B.对于环境问题必须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C.环境问题是一个费时、费事、劳民、伤财的事,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D.“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20分)
杀羊
(1)端坐门诊,来了一病人,诉说病状:鼻塞、流涕,稍有头痛、咳嗽。
(2)我问姓名、年龄、职业。病人稍稍一迟疑,说:我是杀羊的。
(3)我说:杀羊?那挣钱不少吧?
(4)病人说:还行,基本上杀一只能赚一只。
(5)我
说:那钱确实不少挣。
(6)我说:杀羊也有诀窍吧?
(7)病人说:那当然,给羊放不放血就有门道呢!放了血,分量就轻了,不放血,把血憋进肉里,分量就轻不了。
(8)我说:噢,可怜的羊们啊!
(9)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问:听说杀羊,有的羊会哭?
(10)病人说:是啊,有的确实会哭,还下跪呢!那是一只母羊,很肥,我绾着绳扣靠近它时,它就朝我流泪了。我挺惊疑,但还是把绳扣套上它脖子,这个时候它跪下了。我心一软,放了它。然后我到饭店去催账,钱没到手,反而挨了一顿揍,我那个气呀!回来就把母羊给杀了,一剖开它的肚子,俺的娘啊,它肚子里有3只小羊!我那个后悔呀……
(11)我口里说:是啊,太可怜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心里想,狠心的你真的钻进钱眼里了。
(12)我给病人试脉,观舌苔,量体温,测血压,慢慢地我的脸就变得很凝重,我说先查个血,然后拍几张片吧。
(13)病人遵从我的医嘱查了血,验了尿,拍了x光,做了心电图,还有B超和CT,然后捧着一摞单子又坐到我面前。我一一验看,眉头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病人的脸皮也跟着一会儿紧,一会儿
松。然后我就开始摇头,把病人的脸色摇得青一块紫一块,缓和着口气说:慢慢调养吧,先给你开点药。
(14)病人战战兢兢地捧着一叠处方去划价,交款,取药。我想他回去后可以开药铺了。我洗了手,慢慢地坐回椅中长长地吁气:这个月的任务又超了,等着发奖金吧!
(15)下班时,有同事来问:杀了几只羊?
(16)我说:就杀了一只,羊毛却不少挣。
(17)同事问:那人大款吗?
(18)我说:不,那人是杀羊的。
(19)同事又问:啥病?
(20)我说:感冒。
小题1:请分析题目“杀羊”的含义。?(4分)
小题2:本文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请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语言描写语句,具体分析“我”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本文以“端坐门诊,来了一病人,诉说病状:鼻塞、流涕,稍有头痛、咳嗽”开头,请对此简要赏析。?(4分)
小题4:有人说,第10自然段病人述说曾经杀了一只母羊的情节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明指:病人的职业是杀羊。暗指:医生糊弄病人,把小病说成大病,骗病人花费高昂且不必要的医药费。(4分)
小题1:“我”是一个违背医德、利欲熏心的医生。“那挣钱不少吧?”,暗写出我装作漫不经心,实际在试探病人能否付得起高昂的医药费的心理,写出了“我”的处心积虑和心机深。“可怜的羊们”的与下文“我”宰客人的毫不手软对比,写出“我”的虚伪。“羊毛却不少挣”写出“我”在宰病人后的得意,突出了“我”的无耻贪婪、利欲熏心。(意思对即可)(6分)
小题1:首段欲抑先扬,“端坐”突出“我”看病态度之认真严肃,与下文“我”欺诈病人的行为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首段暗埋伏笔,“稍”字暗示病人的病情并不严重,首尾照应,使结尾的“感冒”二字的出现显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4分)
小题1:不多余。病人述说杀母羊时有“惊疑、心软、后悔”等心理活动,和“我”宰病人后“羊毛却不少挣”的得意对比,突出了“我”的无耻。病人说杀羊原因是为生计所迫(“催账反挨了揍”),和“我”宰病人是为了发奖金对比,突出了“我”的利欲熏心。“绾、扣、杀、剖”等动词表明病人杀羊至少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和“我”欺诈病人的行为对比,突出了“我”的贪婪阴毒。使用对比衬托,比直接描写医生的行径更能表达刻骨的讽刺和愤怒的鞭挞,更意味深长。(点明对比/衬托及表达效果给2分;心理、原因、动作三处对比,任意谈到两处,给4分,共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当前经济形势对就业有何冲击?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金融危机究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哪些冲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发现: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变化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介绍,今年①1到9月份,我们国家的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进入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前9个月每个月的平均增速是9%。进入10月份,新增就业的增速是8%。张小建说:“这也是最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
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
张小建表示,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②用工的减少。
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张小建说,据我们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我们监测的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
预计:失业率到年底有所增长,但目标能够完成
从前10个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达1020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的目标任务。
然而,目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失业率肯定要比现在的4.0%有一个增长。
面对严峻的挑战,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5%的目标能否完成呢?张小建表示:“今年底完成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目标还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能够保持就业的增长,有效地控制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一是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些目前正在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防止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失业。
二是促使扩大就业和扩大内需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努力支持那些正在发展的,经营状况比较良好的企业,来继续扩大就业,保证就业的增长。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统筹安排各类人员的就业,重点帮助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兼顾重点行业的农民工。
四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而不是散落在社会上。
判断:明年二季度就业形势会好转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中央出台了十项重大举措,在三年内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这对拉动就业有重要作用。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支持轻纺工业发展,据介绍,全国有4000万人在这个行业就业,支持轻纺工业发展对于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非常重要。
张小建说:“基于这些考虑,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还能够保持。”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判断,明年一季度就业形势会出现更大的困难,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就业的局势就会好转,总的就业人员的数量和今年相比会略有下降。
[注]①“今年”指的是2008年。②“明年”指的是2009年。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降,是因为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
B.进入10月份以来,前9个月基本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C.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全年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
D.扩大内需有助于扩大就业。
E.明年的就业局势将呈现一条先降后升的曲线。
2.我国的就业政策,将向哪些人员倾斜?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末所做的判断,联系社会实际,探究分析其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重点行业的农民工。(意对即可)
3.困难的理由:
①据报载,返城农民工能找到工作岗位的只有50%左右。
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形势严峻。
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停产、半停产、转行。
④贸易出口受阻,大量产品滞销等。
好转的理由:
①国家出台十大举措,将投入4万亿扩大内需。
②对农民工进行再就业的培训。
③研究生扩招,高校试行应届生返校接受继续教育,鼓励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
④对不解聘员工的企业实行减免税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与许多发达国家签有双边贸易协定,但是中国的出口仍然成为种种歧视性贸易措施的目标,仍然面对着各种歧视性数量限制、选择性保障措施,以及建立在歧视性标准基础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针对各种歧视性贸易,我们应该制定各种保障措施
B.中国的出口,应避免成为各种歧视性措施的目标
C.面对种种歧视性的措施,我们也不得不建立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D.许多发达国家仍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制定种种具有歧视性的贸易措施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该段文字主要是描述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具有歧视性贸易措施。D项是该段文字的中心,A、B、C三项脱离了文意在谈应对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化”的时代
季羡林
我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昌盛了几百年,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决不能永世长存的,迟早也会消逝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如德国施宾格勒在1917年开始写作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会没落。因为西方文化在今天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具体表现是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其荦荦大者,就有生态平衡的破坏、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森林砍伐、江河湖海污染、动植物种不断灭绝、新疾病出现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西方文化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因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简而言之,我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体”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两者的不同,十分明确。但是不能否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东西方都是既有综合思维,也有分析思维。然而,从宏观上来看,这两种思维模式还是有地域区别的:东方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西方则是以分析思维为主导。这个区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以综合思维为基础的。西方则是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猛打。
有的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弊端,比如环境污染,只有发展科学,发展技术,发展经济,才有可能最后解决环境问题。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了保护环境决不能抑制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大前提是绝对正确的。不这样做是笨伯,是傻瓜。但是处理这个问题,脑筋里必须先有一根弦,先有一个必不可缺的指导思想,而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取代不是消灭。全面一点的观点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21世纪可见分晓。所以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就可以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昌盛了几百年,促使了人类的进步,世界人民都受益,但是,它迟早也会消逝的。
B.东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了。东方文化正在崛起,一个文化“东化”的世纪即将到来。
C.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如酸雨横行等,而其原因则是根植于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
D.作者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是接近唯物辩证法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产生的破坏生存环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被东方文化所取代甚至消灭是不可避免的。
B.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由生而来的过程,文化也不例外。这样看来,西方文化的衰微也是必然的。
C.西方的分析模式因片面追求已快山穷水尽了,东方文化因其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而成为主导。
D.21世纪东方文化以综合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将“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构建新的体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已经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B.在今天,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的东方文化比以分析思维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更显优越。 C.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已经得到了西方学者印证。
D.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实现文化互补。
参考答案:1.B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