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散文能提高和洗涤人的灵魂和精神境界。
B.家养的鸟,用不着找吃喝,慢慢地会失去寻找食物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难保不死。
C.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曾经采访过两次叶利钦。
D.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要我回来的原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示例:时间是一把剪刀,它能剪出成功者不断进取的理想之花,也能剪掉自暴自弃的失败者的大好年华。
答:
参考答案:挫折是一个铁锤,它能击打出奋进者东山再起的攀登台阶,也能击毁掉自怨自艾的悲观者的锦绣前程。
本题解析: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因为是自选话题,所以要考虑自选话题的积极意义,同时比喻的修辞一定要用。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三(1)班演出。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参考答案:示例一:
(1)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赞歌。
(2)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离我们远去。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
示例二:
(1)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2)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二题
刘长春
找不到田野
①我的老家在浙东南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周围便是望不到边的田野。几十年来,我从小镇走出,走过田野,走过城市,走过世界上许多的地方。
②夏秋之交,我远涉重洋,到大洋彼岸的一个国家访问。失眠之夜,明月在天,照着失眠的我。望着明月,想着家乡。所以,一回来就急切地挈妇将雏踏上回故乡的路。行李甫落,与上初三的孩子说:走,去看田野。”
③出门往东过几个铺面折北就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上可以望见老家后门。记得过桥就有两株古樟,它们经历过多少世纪的风霜雨雪,我不知道,但我记得,儿时是须得三人牵手才能合围树干的。古樟苍劲挺直,枝桠勃发着生命的灿烂,精力旺盛地向天空四周伸展,覆盖人家,覆盖小河……那记录过春雨夏阳秋霜冬雪与鸟鸣虫唱水韵桥情的两株古樟呢?
④记得,过小桥往北直行走出镇子就可以望见田野,沿河间于田土中有十来口河塘,塘中养鱼、种莲、植菱,岸边散落开桃李梨杏。阳春三月,这河塘,这田野,油菜花豌豆花、蓝草籽花紫云英花、桃花李花梨花杏花……穿行在这花的海洋,快活美丽了多少个年少的日子。入夏,娇媚了河塘,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蛙鼓虫鸣,一阵喧闹厂一阵沉寂。秋天,放一只澡盆于塘中,人坐其间,以手当桨,晃悠悠,采红菱……那是一幅幅四时交替的乡情风俗画啊。
⑤可是,情依旧而景全非。河塘不见了,桃李梨杏不见了,竹篱茅舍不见了……中式西式不中不西式的楼盘和闲置撂荒的土地,延伸到了视野尽头。
⑥一路上,我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着小镇的过去,一一一过去的河塘,过去的田野,过去的物产,过去的风情……
⑦当孩子一声“田野呢”让我从温馨的怀旧中走出,我茫煞若失地对孩子说:
⑧我找不到原来的田野了,找不到了!
那条小河
①老家屋后有一条小河。
②河水从大山深处流来,像一条飘带似的由西往东从镇中蜿蜒而过。小河两侧十里长街,临河而居十万人家。沿河一色二三层的木结构楼房,参差错落,平平仄仄。河上横卧着许多石拱桥,桥上黄发垂髫、蓝衫红袄,都一律倒映在河中。河岸点缀着桃红柳绿,河中流动着灯影桨声,水面飘荡着清月明霞……读了一点书后,觉得这小桥流水,就成了唐诗宋词。
③长街上十万人家吃的用的都是小河的水。晨雾中洗菜,灯影里捣衣,黄昏时游泳,一河欢笑一河歌,也都是别样的风情画呢。
④天刚启明,家家根据梆子铁绰的不同声响,将泔水和便溺提出去交给专门收拾的人,一车车拉向郊外拉向田野。同用一河水的十万人家小心呵护着小河,小河以其自净能力回报十万人家。
⑤年年冬天枯水季节,镇上为头的一组织,每家每户或出钱或出力,十万人家疏浚河床,来年春天、河又是莹莹亮亮,一天天漫上一级级石阶,招呼十万人家。
⑥小河,就这样清洌洌地流过了多少世纪。
⑦离家二十年,当我回到小河边,我的眼,涩了。小河窄了,浅了。才是仲秋,小河也干瘪着身子,不再丰满。我的街坊乡邻啊,如何就不再呵护小河了呢?T水道的污水向小河排放,烂菜残羹向小河倾倒,废物破瓶向小河抛掷,小河发黑了,变臭了。
⑧我的梦魂萦绕的小河呢?我的可以照出石拱桥弧线,可以照出乌篷船倒影,可以照出浣衣女娇容的小河呢?我的一河欢笑一河歌、十里小河十里画的小河呢?
⑨……
⑩生活一天天走向未来,也就一天天走向历史?
(选自《名家雅谈》丛书,有删改)
【小题1】简要阐述两处标点符号在文中的表现作用。(4分)
(1)《找不到田野》文末“找不到了”后面所带的感叹号。
(2)《那条小河》第⑨自然段的省略号。
【小题2】《找不到田野》写田野,为何第③自然段却写古樟,有何表达意图?(5分)
【小题3】《那条小河》第②自然段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请选三例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4】探究作者在《故乡二题》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加强肯定语气,蕴含作者的忧虑与愤慨之情;(2)此处省略号表意丰富,有等待回答的延时作用,有连续发问后平缓情绪、理顺思绪的作用。
【小题2】(1)古樟是儿时去田野路上留有急深印象之物(也是范义的田野的范畴);(2)出门不远即引发儿时的美好回忆(与下文“一路上”形成呼应);(3)出门就发现古樟不见了,形成第一波情绪反差(对下文的田野被毁有暗示作用)(4)能贵典型的反映故乡的变迁;(5)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小题3】(1)“河水……像一条飘带”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河水的轻盈、明艳、流畅之美;(2)“平平仄仄”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表现声律的词语来表现视觉,生动地表现了木楼建筑群的韵律美;(3)“蓝衫红袄”运用借代,用衣着代男人、女人,与具有借代意的“黄发垂髫”一起形象地表现男女老少各色人等;(4)“河岸……河中……水面”构成排比,立体化的表现了小河声、色、情、境之美,增强文章气韵,蕴含作者感情;(5)“流动着灯影桨声”“飘荡着清月明霞”运用变形,让无形的桨声具形,立体的清月明霞形成片状的倒影。
【小题4】对故乡曾经美好的眷恋;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忧虑;对经济浪潮中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和人心不古的愤慨。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考核的题目,叹号和和省略号主要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答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结构章法额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结构的内容两个角度考虑,注意答古樟和“田野”的关系,应为文章的中心终归是写“田野”的。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这是一道修辞手法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找到文章的中语句,之处修辞,然后结合文意答出效果。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这是一道文章的主旨的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注意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段的分析。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高考前夕,有些学校把高三学生的音体美课停掉,用来进行语数外复习。请你对此做法从赞同和反对的角度各写两点理由。要求语言得体,理由合情合理。(4分)
赞同理由:(1)?▲?
(2)?▲?
反对理由:(1)?▲?
(2)?▲?
参考答案:赞同理由:⑴高考复习时间紧,高考比的是语数外三科总分,应增加语数外的复习时间。⑵停掉音体美,有利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复习语数外。(每点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一点2分,满分4分为止)
反对理由:⑴复习要劳逸结合才效果好,音体美课能起调节作用。⑵开课不能过于功利,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每点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一点2分,满分4分为止)
本题解析:陈述理由要充分、有说服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