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9:38:01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B.《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葛朗台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为了财产剥夺女儿的遗产继承权,迫使她流落他乡,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 C.《雷雨》剧作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繁漪的关系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问题,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 E.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A浪漫主义特征是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手法,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等,排比、反复的手法不对。B葛朗台没有迫使女儿流落他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简繁字争论的几个问题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在使用中,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到了18画以上,5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识,更不用说做注的小5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 简繁字之间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有人要求恢复一批繁体字,为什么不赶紧去做?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几组繁体字,专业领域内的人士恐怕认为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的情况下,会在普及层面上引起什么波动,是很难预料的。至于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扩充和修改词库、设计更多的自动转换技术来解决的,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照这样说,汉字规范就不能改动吗?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社会在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但是,在处理一些问题、对某些已经规定的事情做个别调整时,最忌在没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就改动什么,结果常常是改了这里,那里又显露出问题,人们把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的个别改动称为“添乱”。例如一对多的问题,对群众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但为了避免“添乱”,应当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应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改动。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而是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矛盾,造成社会的波动。 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否可行?提出“识繁写简”这个口号意义不大,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高等院校学习历史、古汉语的学生由于专业需要必须读55年以前的书和港澳台的书,也要读古书,识繁是必然的,无须再提。第二,在基础教育层面,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简化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他们长大了自然会认识繁体字,何必那么早去“识繁”?(选自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简繁之争”》,有删改) 1.对“简繁字争论”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简体字与繁体字互有优劣,所以,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 B.简体字与繁体字孰留孰废,需要辩证地认识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绝不可搞一刀切。 C.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主要是因为社会在变化,特别是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 D.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因为“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一些人在工作、学习时就需要读古书。 2.下列关于不急着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B.恢复几组繁体字,只是一种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C.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 D.利用计算机更加先进的简繁字自动转换技术,不会影 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3.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造型的繁简适度,是指汉字的理想造型,它具有书写迅速、便捷,信息量大,区别度高的特点,但是汉字认读和书写的矛盾决定了这种造型是不可能存在的。 B.当前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被当做匆匆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况且这样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 C.在汉字修订这一问题上,如果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统一改动,就不会违背汉字的科学性。 D.作者认为不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识繁写简”的口号,因为现在的孩子负担已经很重了,而且他们长大了之后自然会认识繁体字。
参考答案:1.B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阆中小记 熊召政 车抵阆中,天已薄暮。 还在南充过来的路上,朋友就告之,已为我在阆中老城的水码头客栈订好了房间。乍一听客栈这两个字,心里头温温的,便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因为这个词不属于现在的时代,填充它的内容,除了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就是唐宋明清中的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了。 及至踏着松影一般的暮霭来到水码头的门前,看到门楣上悬着的乌木匾店号以及一进五重的深深院落,我真的以为一脚走进了唐朝。 我们经常夸赞时代的进步,若认真探究,则这进步都是功能上的发展,并非有质的改变。譬如穿衣,只不过从围着兽皮发展到布匹毛料;于交通,则从独木舟发展到轮船,从毛驴儿发展到轿车;于饮食,从茹毛饮血发展到珍肴玉馔;于栖身,从岩穴发展到多功能的住宅。衣食住行的本质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科技含量高了一些,内容丰富了一些。这好比计时器,虽然从远古沙漏发展到今日的电子钟,但是,我们因此改变了时间吗? 丰富也罢,简单也罢,激烈也罢,恬淡也罢,就像这客栈,虽然在别的城市里早就换成了宾馆、酒店之类的名称,但歇息下榻的功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但是,客栈之于阆中,却是非常的贴切。因为这两个词,都在历史中承担着特殊的文化符号。 阆中建城,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真正的长寿老人啊!它与云南的丽江、安徽的歙县、山西的平遥并称为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多了,如北京、洛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等,那都是演绎过民族的爱恨情仇的大城。上述四座,应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四小花旦了。和另三座古城相比,地处川北的阆中,似乎名声要小一些,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况味。阆字比较生僻,最早见于《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许慎的《说文解字》作出解释:“阆,门高也,从门。”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介绍阆中,说它“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比乐史早很多年的蜀汉谯周在《巴记》里说“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两位地理学家,解释阆中得名的由来,一在山,一在水。若到过阆中,到城对面的锦屏山放眼一望,便觉得乐史与谯周的话都说得对。往近点看,嘉陵江绕城三面,若烟雨迷濛,看城中参差的瓦脊,倒像是凫在水上的一大片乌篷船。但若目光远举,扭脖儿四下看去,就不难发现,嘉陵江如一条蜿蜒的青龙,游弋在万山丛中,被它守护着的阆中,像蛰伏于雨意中的一朵朵莲花,深藏于翡翠般的谷底了。 阆中的不可思议处,在于它的文化。在科举考试的年代,这一座小城里,出过114名进士,4名状元。须知整个四川才出了19名状元啊!如今,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参观古意盎然的楼堂亭园,衙署街坊,辨认建筑中的雕龙画凤、碑跋残绢,就会深切地感到,这里的风俗民情,无不浸透着温婉的书卷气。虽然,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在这里镇守七年,并死于斯、埋于斯。但阆中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他的暴烈的感染,它向世人展示的总是一份散淡和儒雅。 却说住进水码头,行李甫卸,我就急不可待地走上长街闲逛起来。 深春的黄昏,在这座小城里,幽静而漫长。曲折而略显冷清的街面,伴我漫步的,除了张飞牛肉的香味,还有掺杂了鸟声的漫不经心的胡琴。一爿堆满特产、陈列山货的店铺,仿佛一角园林;一座窗明几净、庭院生花的人家,仿佛一座空潭。身临其境,一些阴柔的词汇,如婉约、绵长、安谧之类,刹那间都生动起来,仿佛可以触摸、可以把玩。这时候,你就会领悟到这座古城长生不老的奥秘,乃是因为它平静着它的平静,悠闲着它的悠闲。你千种诱惑,万般浮躁,与它何干! 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现代文明身影千姿、魅力四射,具有摧垮传统的绝对威力。但有的城市,对异质的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就像我此刻漫步的阆中,虽然也有网吧、也有歌厅、也有浴足城,但里头消费者的表情,还是散淡的,略含着幽默的。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 是夜,宿于水码头的阁楼上,听槛外嘉陵江的涛声,像听着一曲洞箫。这份悠然,让我想入非非。传言得道的高僧可以烧出舍利子来。我想,如果往古的文化能像高僧那样坐化,则这阆中的风俗民情,定可以烧出璀璨的舍利。 小题1: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乍一听客栈这两个字,心里头温温的,便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4分) 小题2:第七段中“往近点看,嘉陵江绕城三面,若烟雨迷蒙,看城中参差的瓦脊,倒像是凫在水上的一大片乌篷船”这句话,除了形象描绘了阆中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概括第四段的主要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下文写阆中有何联系? (6分) 小题4:根据全文概括分析阆中的主要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客栈”两个字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小题2:证明蜀汉的谯周解释阆中得名的由来是正确的。 小题3:时代的进步都是功能上的发展,并非有质的改变 。这段的内容为下文写阆中的特点张本,时代变化发展了,但阆中的浓郁了历史文化气息没有改变。 小题4:⑴历史悠久,阆中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⑵文化底蕴丰厚,阆中出过数位状元进士,古典建筑多;⑶保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阆中现代文明身影多姿,但她仍保持关散淡儒雅的传统文化氛围。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二段有个重要的提示语“因为”,表明下文是上文的原因;题干中明确“概括”,答题时不能照抄原句,照抄原句只能得1分。回答成“历史气息或传统文化气息”均可。 小题2:本段引用了蜀汉谯周在《巴记》里说的话语:“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划线句证明了蜀汉的谯周解释是正确的。 小题3:概括段意,抓住重要语句,该段段首“我们经常夸赞时代的进步,若认真探究,则这进步都是功能上的发展,并非有质的改变”统领全段,据此加以整合。该段位于行文中间,中间段的作用有: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铺垫;表达上衬托、对比;内容前后照应,丰富内涵,拓展思路。题干有暗示“下文”,结构上启下,内容上突出“阆中的浓郁了历史文化气息没有改变”。 小题4:“阆中建城,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说明阆中历史悠久。“阆中的不可思议处,在于它的文化”,“4名状元”,“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参观古意盎然的楼堂亭园,衙署街坊,辨认建筑中的雕龙画凤、碑跋残绢”,说明阆中文化底蕴丰厚,出过数位状元,古典建筑多。“它向世人展示的总是一份散淡和儒雅”,“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说明阆中现代文明大潮下,仍保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孩子们写信来时,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她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 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从他给我爹的信中以及奶奶安葬后两年我爹一次访问所获悉的情况中,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跟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只是每星期日下午带孩子们去喝咖啡,别的什么都谈不上。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廖廖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十分引人注目。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其中有地位低微的女侍者和青年工匠。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据说他也喝酒。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 “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主要想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你一个人去吧,”她漫不经心地说,“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 “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可大街里那间屋子却空着不住人。”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至少形式上表了一下态;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慌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 “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了一顶帽子,上面还有攻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 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她做女儿、妻子和母亲时代的;第二阶段则纯粹以太太的面目出现。这时她孑然一身,不尽任何义务,经济情况虽不十分好,但比较宽裕。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我爹后来得悉,她在最后半年对一般人干脆置之不理。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萄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有时也带些烈性的酒给大伙儿喝。 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不是死在床上,而是死在窗口的一把木椅里。她本来请那位“怪姑娘”在晚上看电影,因而死时姑娘在她身边。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挂在死时睡的那张床上。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终于油尽灯枯,了却一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节俭、内向孤独的老奶奶形象。 B.小儿子对母亲的一些做法“十分失望”“大发牢骚”“惊慌失措”“灰心绝望”,说明他们母子关系不融洽,儿子对母亲不理解。 C.文章两次写到老奶奶的“瘦小”,第一次“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衬托她的勤劳持家,第二次“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是说明她油干灯尽,老了。 D.老奶奶拒绝和儿子一起去给丈夫扫墓而到补鞋匠那里,不把钱给儿女们却给了补鞋匠,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奶奶淡化亲情,体现她的博爱与无私。
|
E.“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告诉我们老奶奶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平和。
小题2:小说取名为“不值一文的老奶奶”,你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具体说明最主要的一组对比是什么,并简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奶奶”在“爷爷”去世后对儿女“不尽任何义务”,这种做法你认为对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BE
小题2:(1)老奶奶生前最后两年没有对子孙尽义务,死后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财产,在儿女眼里“不值一文”。
(2)以此为题暗含了对“印刷工人”们(只知道索取,不关心老人自身幸福的子女们)的批评,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小题3:老奶奶两个阶段的不同生活状态的对比。第一阶段:操劳家务,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第二阶段:看电影,逛街,和人闲聊,旅行。
作用:①反映老奶奶由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到悠闲自在、追求自我的转变,丰富了人物的性格;②启发人们思考两种人生方式,即物质的、俗世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的、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价值取向,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4:(示例一)我认为对。小说中的“奶奶”做“女儿、妻子和母亲的时代”长达六十年,“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侍奉丈夫,养育儿女,如今丈夫已经去世,儿女也早已长大成人并自立家庭,完全不需要“奶奶”再尽义务,“奶奶”也应该有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所以,相反应该是儿女们应尽供养老人的义务。
(示例二)我认为不对。虽然子女的确早已长大成人,丈夫也已去世,但是“印刷工人”这个最小的儿子“体弱多病”,“家里人口很多”,生活上有困难,老人有能力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完全不尽任何义务而只顾自己“游荡”未免显得自私和绝情,毕竟“印刷工人”是“奶奶”的孩子。
本题解析:
小题1:A.“内向孤独”的个性特点概括不准确;C.“说明她油干灯尽,老了”是表层意思;D.把钱“给了补鞋匠”只是猜测,主要是体现老奶奶对自我生活的追求。
小题2:理解此标题的关键在于对“不值一文”的理解。“不值一文”是对老奶奶的儿女们而言的。同时,要思考作者以此为题暗含的态度,即作者对“印刷工人”们的批评。作答时,将此两层意思表述清楚即可。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不难看出,最主要的对比是老奶奶前后两个阶段生活状态的对比。作答时,注意要指出老奶奶的两种生活状态。作用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引发的思考。
小题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虽为开放性试题,但其答案仍应依据原文而来。题目“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暗含对“印刷工人”们的批评。结尾部分说“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可见作者对她人生最后几年的生活方式的肯定态度。这也是一种人性关怀的体现——“奶奶”操劳一生,儿女们已长大成人,“奶奶”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尽义务的应该是子女们而非老人。作答时,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参考答案:1.A
2.D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