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A.唐太宗论功行赏,在殿上把长孙无忌等人酌爵位、封邑进行宣逮!让众臣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解释不能凭着私情让他的叔父李神通和功臣同赏。 B.房玄龄等人善于谋断,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的功劳并不小于他的叔父,论功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 C.唐太宗认为设立官员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因此应该选择有才能的来用,当然,个别旧部下可在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下让他们任职。 D.唐太宗以身作则,常常暗自鄙视以前的帝王弄虚作假,坚决严格要求自身,做到源清而流长。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2)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
本题解析:
小题1:C(爱:吝啬)?
小题2:C(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唐太宗对旧部下格外开恩的一面)
小题3:(“至”“虽”“吾侪”各1分,共4分)(2)(“方”“权谲”“接”“耻”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已酉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并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太宗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j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不会吝惜爵位和田邑,但不可徇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众位将领于是相互议论道:“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大家都心悦诚服。?
房玄龄曾说:“秦王府的旧僚属未能升官的,都满腹怨言地说:‘我等跟随侍奉陛下身边,也有许多年了,现今拜官,反而都在前太子东宫、齐王府僚属的后面,”太宗说:“君主大公无私,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朕与你们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了百姓,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旧人来作为选拔人才的先后顺序呢!如果新人贤能,故旧不才,怎么可以放弃新人而只取故旧呢!现在你们不论其是否贤能而只是怨声不断,这哪里是处理国家大政的方法呢!”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谄媚的臣下,太宗问:“谁是谄媚的大臣?”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之间,不能确知谁是谄媚之人。希望陛下您跟群臣谈话,或者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已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谄媚之人。”太宗说:僖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混浊了源头而去要求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作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耿直呢!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
丙午,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浪费,减轻徭役和赋税,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这时起,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
参考答案:1.B
2.C
3.B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