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6-28 19:42:3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雪涛阁集》序(节选)?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tīng)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句意: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序。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注]①《雪涛阁集》,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料,字进之,号渌萝山人,湖南桃源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媸:丑恶 B.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袭:穿(衣)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矫:矫正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释:解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草木之无情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B.有才者屈于法?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有以平而传者?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没有受文章体裁的束缚,先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在最后才落脚文题。 B.首段作者先从正面立论,说明文章“必变”的道理;然后以驳论的笔调,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在论及“复古”时,作者照应首段的驳论,批驳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对近代文人予以了全盘否定。 D.最后一段,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9.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语段断句。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参习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而果断。少以门廕,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①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②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之。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 ②希:迎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习法令,通政术习:熟悉 B.按狱江淮,次扬州次:停留 C.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举:检举 D.外示敬参,实阴间之阴:阴谋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
B.在审理曹芬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
C.窦参担任御史中丞时,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
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
小题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4分)
②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弛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A.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推演)
B.故述往事,思来者(思念)
C.思垂空文以自见(流传)
D.则仆偿前辱之责(同“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B.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是日也,天朗气清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今虽欲自雕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司马迁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们一样,著书立说,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
B.第二段司马迁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同时表明自己忍辱负重、著书洗辱的良苦用心。
C.第三段司马迁写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向任安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同时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愤叹之意。
D.这几段文字写得瑰伟奇丽,情辞优美:内容上充满强烈的怨愤和对自己即将完成《史记》的欣慰;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句,一骈到底,显得酣畅淋漓。
4.将上面文言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