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7:04:3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鹤林寺僧舍
李涉①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①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小题1: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3分)
小题2: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用了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
小题2:用“偷”字更好。“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客观的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了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写“又”字好的,不给分,只写“偷”字更好,没有分析的,也不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要指出哪儿是抑,哪儿是扬。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末句抒发诗人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
小题2: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解题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这首诗是他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小题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选用了落叶、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3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1分)颔联的“遥隔”表明漫游之地距故乡之远透露出思乡之情,“楚云端”表现出故乡可望而不可即也透露出思乡之情。(2分)颈联通过描写客子与家人的神态动作直接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点名相似之浓,下句设想家人望着自己的归去,使思乡的感情更加强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意象概括和意境分析的题目,主要意象有“木”“雁”“风”“江”,意境特征是“寒” “落”,意境应该是一幅“凄清、萧瑟”的画面。
小题2:这是一道情感题,分析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关键的语句进行,词中主要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是“乡泪”“客”,应是客居他乡的思想之情,抒情的方式是渲染和想象,渲染表现为“遥隔”想象主要表现为“归帆天际看”。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虞美人?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小题1: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3分)
?
?
小题2: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
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嫩柳。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而是倍感失落惆怅,孤独痛苦。
小题2:
李白“白发”句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而李煜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李煜和李白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鲜明。


本题解析:
小题1:
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着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象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小题2:
下半阙写他在赐第里还有故妓,还可以奏乐。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了。就他的处境来说,是否也象东风解冻呢?“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用“烛明香暗”来陪衬“画堂深”,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反衬东风解冻的“冰初解”。“画堂深”是深沉,看来故妓的奏乐也是寂寞中的聊以自慰,不能跟“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相比,所以无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画堂深沉的感觉。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这表现在四十岁光景的人已经是满鬓霜雪了,这里含有对故国的怀念、亡国的痛苦难以负担。这首词,结合被俘后的生活来反映故国之思,写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5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并分析其妙处。(2分)
小题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击”和“翔”。“击”在句中指鹰飞得矫健有力,准确地写出了雄鹰矫健飞腾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这两个词写尽了事物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2分)
小题1:①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1分)②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2分)


本题解析:诗人发问,对自然的发问,自信的展露,理性思考。所以答题时要点出诗人的胸怀与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ò???μ?áá..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