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6-29 17:09:54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改造创新后的孝德,与“文化糟粕”截然不同,理应属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完全应占有一席之地。____。例如,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大家直接参加孝文化的讨论,增进对孝德教育的理性认同。?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呢 B.因此,应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德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C.在高校进行孝德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D.但是,只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2、阅读题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 民?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 民?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警上〕 巡 警 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 警?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 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 警?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 王利发?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 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巡 警?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 兵 屌! 巡 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 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 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 兵?屌!揍他个小舅子! 巡 警?快!再添点! 王利发?(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 兵?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 警?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 警?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 警?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小题1: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社会状况。 小题2:简要分析巡警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对下面两句舞台说明,结合人物形象进行解释。 a.大 兵?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b.王利发?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姜洁 宣宇才 徐元锋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 “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讥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大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 “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选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地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有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 ) A.“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个题目恰当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正是写了杨善洲是如何爱人和自己又是如何为人所爱的。 B.杨善洲“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从文中的叙述可知,杨家人一直都过着清贫的普通人生活。 C.杨善洲与大亮山林场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帮助过一个个普通的干部职工。 D.文章安排的事例繁杂,但安排详略得当,杂而有序,没有给人记流水账的感觉。 E.由文章内容可知,杨善洲是一个在普通岗位上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好干部的典型,作为一篇报告文学,本文语言朴实感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2)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新世纪,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片声浪中,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物质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时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我们要依靠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提供工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业的各种手段、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国防所需的各种武器、科技发展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保证人民健康所需的各种医疗仪器和药品,提供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等等。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看,虽然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但其载体仍是制造业,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各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制造业仍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先进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最强的,三个国家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从未削弱过本国的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在制造业发展中,美、日、德、英均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对于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各自根据国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产品分工,在两至三个主导制造领域形成了大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的龙头。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失时机地发展制造业,如韩国、东盟各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都在把制造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大力发展,并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近几年,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各国的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前全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的大规模重组,任何企业要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拥有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方可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者,所以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制高点,进一步向核心能力集中是制造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之一。当前我国在生产环节方面仍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实行梯度转移,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在市场潜力、劳工价格和人才资源方面有比较优势。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的劳动就业压力仍相当大,如果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一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二能够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够汲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因此,当前走承接转移的道路仍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作为生产基地只能作为一种过渡策略,不能作为最终目的,长远看,我国还是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但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时间,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小题1: 下列关于制造业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 B.生产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和用于国防事业的各种武器。 C.提供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以及治病救人的药品和医疗仪器。 D.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品。
|
小题2:
作者认为应该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原因的一项是()
A.物质生产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
B.新兴的信息产业前景还不明朗,而且我们在这个方面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
C.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
D.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在国际市场竞争获胜的关键因素。
小题3:
以下不能说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的一项是()
A.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B.美、日、德、英在制造业发展中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
C.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制造业,均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
D.对于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在两至三个主导制造领域已经成为世界的龙头。
小题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正面临新的大规模重组,因此我国能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就能占领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高点。
B.我国与韩国、东盟各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制造业上的差距,将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实行梯度转移而缩小。
C.中国在市场潜力、劳工价格和人才资源方面有比较优势,当前不妨把承接转移作为一种过渡策略。
D.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使我们汲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能使我们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更协调有效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