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小题2:(1)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3分) 小题3:请赏析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 小题4:本文表现出作者对文化艺术怎样的态度?(答出一点即可)请你针对作者的这种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神奇的“脑控”技术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今年2月,美国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电子消费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 22 版)
小题1:下列对有关“脑控”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识融合”又称之为“脑机接口”,就是说,智能的电脑可以通过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实现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B.在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中,拉奥的头部左运动皮层电波信号让斯托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起来。
C.美国科学家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实质是将意识转换成脑电波,通过脑电波的传导刺激,从而实现对另一人大脑的“控制”。
D.要实现“脑控”技术,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等中间媒介是必不可少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杜克大学的猴“脑控”技术实验表明,这只聪明的猴子具备了操控机械臂的能力。
B.神奇的“脑控”技术,其实就是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
C.韩国三星等公司拥有的“脑控”技术,已经居于世界“脑控”技术前列。
D.米格尔·尼古莱利的“老鼠实验”,是在两只老鼠之间实施“脑控”技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一个大脑的思想“影响”另一个大脑的思想,这个愿望人类迟早会实现。
B.一些人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C.由于一些人的担心,致使“脑控”技术会首先应用于电子消费领域,而不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的医学临床实践。
D.尼古莱利斯的“老鼠脑控”实验技术,因其空间距离更远,比拉奥的“意识融合” 实验技术显得更成熟、先进。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
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文中作者(1)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2)为什么又要回乡?(4分)
2.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6分)
3.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E.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5、阅读题 绿之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春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敌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夹,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时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作者用“临去秋波”比喻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2、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回答)
3、“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作者见到“绿”,为什么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离开海边,进人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突出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象诗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予蓝色、红色和绿色以象征之意,使一般的色彩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蕴。
E、文章最后几段是作者对“绿”的感悟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对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