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节选)
辐射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它利用各种射线(如X射线、中子等)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而成新的优良品种。经过这样的技术种植,一个青椒重量可以达到500克,玉米能够结出7个棒,黄瓜可以长到半米高,而美丽的花卉也都神话般地发生变异,“串红”本是一串串地开花,在这里可以满株开花,如同一座小塔。“万寿菊”本是单层的四瓣花,这里开出的花却变成了多层的六瓣花。“矮牵牛”也会由原本开红色的小花,变成花朵增大,而且一株可以开出红、白、粉等多种颜色的花朵。
具有很高能量和极强穿透力的射线,在照射种子之后,可以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断裂,使它的位置、结构和基因分子发生变化。而农作物的各种特性都是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的,所以,射线照射使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会导致生物体的特性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射线还可以引起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
利用辐射育种,可以使农作物变异率比自然变异高出几百倍以至上千倍,而且产生的变异特性是多种多样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能够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新的品种。例如,用射线照射过的蓖麻,生长期可以由原来的270天缩短到120天,形成生长期短的新品种。辐射育种能够改变农作物品种单一的不良性,克服原有品种的缺点,还可以使发生的变异特性很快稳定下来,大大缩短育种过程。此外,辐射育种操作简便,只要把种子或植株放在射线源附近照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人们除了利用地面上可以产生射线的装置对种子进行辐射之外,还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充分利用太空中强烈的超高能宇宙射线和其他太空物理条件进行种子诱变,使辐射育种有了新的发展。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将种子送上太空,植物种子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就会加速培育过程。同时,还能够培育出在常规育种条件下不易产生的变种。因此,经过太空辐射育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作物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1期《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
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辐射育种的优越性的一项是(?)
A.使农作物变异率快速提高
B.加速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与稳定
C.操作方法简便灵活
D.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断裂
2.联系上下文,下列对“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作物的各种特性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射线照射改变了染色体的基因,从而改变了生物体的特性。
B.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以及遗传性核外变异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农作物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不同质的新品种。
C.射线照射引起的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同样能改变生物体的特性。
D.蔬菜的产量大大提高,花卉的花瓣增多,花朵增大,花枝更加繁茂,花色更加多彩,这些都是辐射育种产生奇异特性的表现。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育种是人类种植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种植技术将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
B.辐射育种与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其产生的效果比单独进行辐射育种更为理想。
C.植物种子只有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才能够培育出变种。
D.太空辐射育种不但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
参考答案:
1.D
2.B
3.C
本题解析:
1.D。属辐射育种的过程,而非辐射育种的优越性。
2.B.“不同质”有误,植物本质没有改变。
3.C.见最后一段第三句话,常规育种条件下也能产生变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4分)
被唢呐燃烧
一进入冬月,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
这声音如诉如泣,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乡的乐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样有着许多表达自己悲欢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激烈高昂忧伤低沉的唢呐声骤然在空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滚落。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
这是我故乡的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旋律,随之浮现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
那时侯,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村葬礼,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们的灵魂引入天堂。
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宁。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人,打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使牛匠,他们走动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代表着乡村被人尊敬的那部分。
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像影子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人,薄暮时分,吹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粒音符风一样飘到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他们最开始弄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毫哀伤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小小溪流,轻易而舒缓地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音一直抵达了他的魂灵深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立刻像有了主心骨,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者。
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音符轻轻组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份一一排好,他们在唢呐声的指挥之下,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嚎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
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总是神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
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而最令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他像穿过村庄上空的一阵来历不明的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还有吹唢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荡的日子,我不止一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
那应该是乡村最后的安静时光。那段时光过去以后,汹涌而来的打工潮淹没了乡村,首先出去的是我的同龄人们,然后是更大的人,更老的人。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而城市,已经找不到一个吹唢呐的人,城市的唢呐在电视里吹,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已经无关。
(节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年)
小题1:文章的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2)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
小题3:从全文看,唢呐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从作者的青春时节刚离开故乡,唢呐声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结合全文,请探究唢呐声在文中有哪些内涵?(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二段介绍了唢呐声不断在故乡响起,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说出了唢呐声的重要性(2分)这说明了作者喜欢唢呐声的原因,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2分)
小题2:(1)该句用了反复的手法,(1分)强化出唢呐声和人们之间的联系,每一次唢呐声响起,村里有送走了一个人。(2分)[来(2)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形象生动的把离开故乡到城里打工的人比作岸上的鱼,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依托或者条件),没有方向的在城市漂泊,然后就在城市里默默地死去,但是没有故乡的唢呐为他们送行。(2分)
小题3:①他们的面目模糊人们记不清他们的长相。②他们认真的履行为灵魂送行的职责,认真吹奏。③他们技艺高超,是丧礼的主持人。④他们能安然面对生死。⑤行迹无定,来去匆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4:(8分)唢呐声对逝去的人是一种灵魂的安慰;唢呐声对悲伤者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唢呐声让作者明白了生与死的内涵,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唢呐声是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一直在故乡上空和作者心里回荡。(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分析题,首先应该明确该语段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回答结构上的作用。该段的内容是“唢呐声不断在故乡响起,深受乡亲们的喜爱”,从作用上看该段位于文章的开头,应该是引起下文的作用,答题时一定写出引出下文上的什么内容。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的赏析文中的手法的题目,答题时要辨明手法,分析效果。第一题明显是反复的手法,反复的作用是情调情感,第二题是比喻的手法,答题时明确把什么比作什么,结合具体文章答出效果即可。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分条作答即可。关键词语有“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像影子一样飘忽”“他们面目模糊”“左右了葬礼的全局”“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但他总是神情木然”“他像穿过村庄上空的一阵来历不明的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小题4:这是一道文章的内容的探究的题目,在文中要找到相关的依据,此题涉及到文章的主旨,应该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下功夫。关键的语句有“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旋律,随之浮现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已经无关”“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题。(18分)
我的兄弟王小波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不无关系,骨骼都长得与人不同,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捣乱,一块挨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旌荡漾。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粘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意思,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铰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
小题1:在作者眼中,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2:这篇传记在材料的选取使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耽于冥想,被误解的异类(答“不服管教”“叛逆”也可);②玩得投入,看书奇快;③天性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注:每个要点1分,任意答出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4分。
小题2:①真实性(生活化),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2分)②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人物风貌。(2分)
小题3:①口语化,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同时传达出浓浓的兄弟情义;(2分)②幽默,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写出了王小波独特的精神气质。(2分)③文字典雅。有底蕴,不浅俗,如对“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的表达与认识,关于“内丹”的描述和见解,都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2分) 注:指明特点各占1分,举例各占1分;答出两个特点即可给满分4分。
小题4: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2分)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2分)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是借助事件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所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只要抓住文中塑造人物的描写,加以分析概括即可总结出答案。文中信息很明显,此题难度不大。
小题2: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主要是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叙述,从而展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小题3:多用一些口语俗语来述说,生活气息浓厚,并且还有一些诙谐自我调侃的语言,如“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在对王小波及其作品进行评价时,用语又极其斟酌。筛选整理这些信息,可整理出答案。
小题4:本题是探究型题。作答时,首先要结合文本对“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有真正的理解。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这句话是作者对王小波思想、作品本质的总结,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内丹”在文中的含义及其作用,才能回答好这个题。做这类题时,一定不要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回答。要紧紧结合文本人物形象理解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
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
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
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
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摘自2010年第4期《微型小说月报》,海明珠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年迈的夫妇在儿子死了多年之后,始终深信儿子仍在自己身边,一家三口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爱子之心,痴迷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B.小说开端描写的是:屋外雪花飘落,屋内炭火正红,父母在火盆边聊天,儿子在楼上学习。和谐的画面,虚幻的景象,温馨的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情融融的家庭氛围。
C.小说注意渲染紧张的气氛。比如,抢劫犯手中的匕首多次出现,
让读者时时为这对夫妇担心,增强了情节波澜起伏的特点。
D.小说结尾与开头照应得非常完美。作家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这样写既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又强化了全文温馨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