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灵魂的呼唤
? ——访安妮故居
车吉心
迈步穿过洁净临河的小街,我轻轻地走进了那座三层小楼。推开虚掩的书架,钻过低矮的洞口,扶着窄窄的楼梯,缓缓地进入了安妮曾经避难两年之久的故居“密室”,走进了安妮姑娘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故事之中。
安妮·弗兰克姑娘是一个美丽的才女,但她短暂的一生并不幸运,很少幸福,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少女花季的童真烂漫的人生幸福,就早早地与苦难、不幸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的,安妮也曾经有过几年幸福的童年生活,那还是她很小很小的时候。
安妮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奥托·弗兰克手握一家公司总经理的重权,母亲门当户对,身居富家闺秀。此时,童真烂漫的安妮,朝夕幸福地荡漾在父母亲手筑起的爱河之中,当她年龄稍长,背上书包、跨进校门之后,迎接小安妮的依然是老师的关怀、同学少年的宠爱,小安妮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天天在欢笑中长大。
但是,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童年的幸福并非是终生的幸福。就在安妮刚刚吹灭四支蜡烛,祝福生日的歌声刚刚落地不久,她,可怜的小安妮的命运开始迈入了不幸与苦难的人生旅程。这一年,祖国的上空平地卷起了一股震撼世界的黑色云团,狂人、恶人、罪人希特勒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随即罪恶的“排犹”浪潮席卷了全国上下。惊恐迷惘的小安妮偎依在犹太出身的父亲的身边,裹挟在逃亡潮流中,举家迁居到邻国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暂避凶险。
可是,时局的进一步恶化,使小安妮一家仅仅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就又一次面临新的痛苦的生与死的抉择——荷兰沦陷,被德军占领,安妮一家被勒令立即出境。此时此刻欧洲已是炮火连天,战火弥漫。何处是安生之处,?哪里有立身之地?
走投无路的奥托·弗兰克毅然决定,不再逃亡,全家立即藏进自己营业楼上的附属建筑阁楼“密室”中,因为这里面对运河,地处偏僻,阁楼?深藏,不易被发现。可爱、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开始踏入了她人生苦旅的最后驿站。
走进了黑暗的阁楼,开始过上了担惊受怕的生活,听着窗外莺歌鸟语、水响风吟的奏鸣声,天真烂漫的小安妮多怀念往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多珍惜昔日那童年好友的真情厚谊啊!
小安妮想念逝去的生活,小安妮怀念生活中的朋友,但最令她无穷回味的还是自己刚刚度过的生日。
小安妮13岁花季的生日还是在密室外度过的,那天是6月12日,星期五,时钟刚刚敲过六下,日思夜盼的小安妮就再也睡不着了,因为今天是她的人?生又一个难以忘怀的生日。尽管荷兰沦陷,时局危急,但慈父爱母还是在命运难卜之际,张开了久违的笑脸,尽其所能为安妮举办了个简朴但又情深意长的生日庆典。天真的小安妮在亲人送来的诸多生日礼物中,唯一珍爱的竟是后来伴她走完生命最后一息的粉红色格子布面的日记本。这难道是命运,还是巧合?一个月后,小安妮就带着这心爱的日记本和家人一块躲进了这座昏暗的密室。
蜗居于密室的小安妮,为了防止被外人发现,为了保全八条活生生的生命,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不能点灯照明,更不能玩耍交友,他们必须立即对外抹杀自己的存在。暗无天日的密室生活,日复一日的无尽的期盼,对正是活泼好动年龄的安妮来说,简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人间地狱,压抑、寂寞、苦闷和深深的忧郁像瘟疫一样紧紧叮咬着安妮幼嫩的心灵。可是,坚毅懂事的小安妮,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面对着难以预料的种种折磨,她没有陷入长辈们日甚一日的长吁短叹和争执埋怨之中,而是勇敢坚强地捧出她心爱的日记本,饱蘸着少女纯洁滚烫的热血,夜以继日地挥笔写着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苦乐,自己的憧憬……
多才多情的安妮,在屈居密室的近千个日日夜夜里,思索着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憧憬着未来和希望。她用少女的双眼,审视人生,审视自己,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记录着生命。记录着命运,呕心沥血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朴实无华地真实记录了她的孤独和恐惧,表达了她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福。这里记录的一句句、一行行、一篇篇是十几岁少女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是血与泪的控诉!
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用自己灵巧的笔触讴歌人类的光明、进步和幸福,鞭笞恶棍暴徒们的凶残和罪恶;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著名的歌星,用自己甜美的歌喉驱散人?间一切乌云浊气,让金色的阳光洒满人间大地;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人,做一个靓丽的新娘,与室友彼得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同享人间之乐;她多么渴望早早结束这罪恶的战争,消灭民族歧视,世界和平共处,团结共进,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犹太人,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
她渴望早早走出密室,追寻逝去的自由,每到夜深人静之际,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偷偷收听广播,期盼着解放的盟军早早兵临城下;她渴望着快快长大,她曾在父亲的房门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笔痕,记录着她增长的高度。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就像一只被折去翅膀的小鸟,在一片黑暗中飞翔,却碰在了囚禁她的笼子上。”
但是呵,法西斯给予这位苦?苦求生的可怜的小安妮的时间不多了,德寇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滴血的屠刀。在安妮写完最后一则日记的八个月之后,在即将迎来二战胜利的曙光前夕,小安妮却悲惨地倒在德寇集中营的尸体中,永远,永远地告别了亲爱的父母,告别了日夜厮守的密室,告别了罪恶的世界。多可爱的姑娘,多可怜的孩子,你何罪之有,你何该如此命运?你没有害人,却被人害。你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的幸福欢乐,却遭受了人间一切劫难不幸,你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种种夙愿,就惨死在了罪人的魔掌中。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安妮,亲爱的姑娘,你是一个遭受迫害的灵魂,你是一个被惊恐笼罩的女孩。
安妮,可爱的姑娘,你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你用自己心灵撰写的《安妮日记》已经出版,终于实现了你密室中的深深夙愿。它已经在数十个国家的人民中阅读传诵,每年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人在你的密室小屋参观礼拜。你响亮的名字代表了人性、人权、民主的觉醒。你的光辉形象,为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作出了最恰当的注解。你的不朽著作,为和平进步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唤,成为了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妮,你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天才少女,你是一位用灵魂的笔与德寇搏杀的伟大战士。
安妮,你不是曾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过吗——“?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尽管你只生存了短短的16个刀风剑雨的岁月,但你是伟大的,不朽的。你如愿以偿,你没有死,你还活着,你继续活在我们的心中。
1.文中作者说“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中“黑人”二字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安妮“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用了拟人、对比、排比等手法,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对安妮的尊敬,很具感染力。
B.文章第一段作者通过“迈步穿过”“轻轻走进”“推开”“钻过”“扶着”等动词,引领读者跟随着他走进了安妮故居,走进了安妮姑娘的故事中。
C.“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作者通过一长串的排比写出了对安妮苦难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法西斯的痛恨。
D.文章先写安妮幸福的童年生活,目的在于和后文中安妮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法西斯的罪恶。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明天,天一亮……
(法)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跂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们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倚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1.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的墓,诗人却说“我知道你在跤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渐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哀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了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衷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问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小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了。中国古涛人自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1925年(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小题2:作者为什么认为“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5分)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中国古人和英国诗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丰子恺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湿 湿 的 想 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他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