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写》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9 17:26:0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小题1】①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孔子:                                     韩非子:              
【小题2】②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孔子:为政以德(1分),  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
【小题1】②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况《劝学》)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3)?,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4)?,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5)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6)?,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1)金就砺则利(2)零丁孤苦(3)连峰去天不盈尺(4)万里悲秋常作客(5)术业有专攻(6)沧海月明珠有泪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舞幽壑之潜蛟,??。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粉面含春威不露,??。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其他题  课文、名句默写。
小题1:?,哀民生之多艰。
小题2:亦余心之所善兮,?
小题3:?,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题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5:而又有剪发杜门,?,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
小题6:大阉之乱,?,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小题7:臣心一片磁针石,?
小题8:惟草木之零落兮,?
小题9:子曰:“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太息以掩涕兮
小题1:虽九死其犹未悔
小题1:路曼曼其修远兮
小题1:亦以明死生之大
小题1:佯狂不知所之者? 轻重固何如哉
小题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小题1:雄姿英发
小题1: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1:不悱不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一)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注】①或:同“惑”,奇怪。②介然:经常。
【小题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 “                          ”,孟子认为国君要做到“智”,应远离            ”。(请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选段所阐述的道理。(3分)K^S*5U.C#O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3分)
【小题1】⑵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所以不智。吾退而寒之者至矣,也是不智,要体现智,就要吾进而寒之者退。
【小题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体现没有恒心,介然②用之而成路,经常体现有恒。所以两则材料都在阐述要有恒心。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孟子·告子上》)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孟子·尽心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