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1分)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l分)?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自王符《实贡》)(6分)
译文:
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4分)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译文:
参考答案:
1.A2.C 3.D4.⑴国家因为有了贤能就兴盛,因为有了谄佞就灭亡;君主因为有了忠臣就平安,因为有了佞臣就危险。可是衰亡的国家.危险的君主(相继)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难道是当时没有忠诚正直的士吗?的确是苦于他们的主张不能实行啊。(采分点:继踵:相继,一个接一个绝:断岂:难道苦:苦于,为……所苦道:主张 )
⑵董叔将要娶范氏,叔向说:“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亲事呢?”(董叔)说:“想要(作为)绳梯攀援(上去)。”有(某)一天,董祁向范献子诉说:“(他)不尊敬(我)。”范献子抓住(董叔)并(把他)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叔向路过那里(拜访他),(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说情呢?”叔向说:“(你)寻求绳梯,已经绑上了;寻求攀援,已经攀援上去了。(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采分点:愬:诉说状语后置:愬于范献子宾语前置:不吾敬)
参考译文:吴.长洲两个县,在州府官署所在地,分境治理。而郡西面的众多的山,皆在吴县。其中最高的,是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的故宫在那里,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而太湖广大无际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入太湖中间,是海内的奇特的景象。
我同一年中举的好友魏用晦出任吴县县令,没等三年,凭借高第被召入朝中做给事中。你治理吴县,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百姓挽留你,没能成功,然而你也不忍心离开百姓。因此,有喜欢多事的人绘制了《吴山图》来作为赠品。
县令对于百姓来说,实在重要。县令真的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恩惠而兴旺;县令真的不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灾祸而辱没。你对吴县的山川,大概增加了威重。他日我们百姓将在山峦之中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将来在佛教寺院.道观把你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本来就是应该的。然而你也已经离去了,为什么又在这座山呢?过去苏轼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然而思念它不能忘记,发展到作《思黄州》诗,苏轼的诗被黄州人刻在石头上。这样之后才知道贤良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仅是使那些百姓不忍心忘记他罢了,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百姓。
魏用晦现在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和我一同在宫廷之内,拿出这张图来看,张开品玩出声长叹,于是让我为它写记。哎!他对我吴县有感情像这样,怎么能让我们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解析:
1(沉浸:浸入水中)
2 (“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原文中没有信息。)
3(③句是说县令对百姓的重要性⑤句是说魏用晦对吴地山川增加色彩)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小题1: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
?
小题2: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
小题2: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君君,臣臣”就可分析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孔子强调的是臣对君的遵从;根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可分析出孟子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小题2:解答本题既要理解透彻两段话的内涵,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展开评价。首先应界定上下级的责任与义务,然后从人格的角度再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讙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日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秸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日:“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日:“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日:“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讙: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