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7:34:48 【

1、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1分)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l分)?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自王符《实贡》)(6分)
译文:
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4分)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译文:


参考答案:
1.A2.C 3.D4.⑴国家因为有了贤能就兴盛,因为有了谄佞就灭亡;君主因为有了忠臣就平安,因为有了佞臣就危险。可是衰亡的国家.危险的君主(相继)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难道是当时没有忠诚正直的士吗?的确是苦于他们的主张不能实行啊。(采分点:继踵:相继,一个接一个绝:断岂:难道苦:苦于,为……所苦道:主张 )
⑵董叔将要娶范氏,叔向说:“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亲事呢?”(董叔)说:“想要(作为)绳梯攀援(上去)。”有(某)一天,董祁向范献子诉说:“(他)不尊敬(我)。”范献子抓住(董叔)并(把他)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叔向路过那里(拜访他),(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说情呢?”叔向说:“(你)寻求绳梯,已经绑上了;寻求攀援,已经攀援上去了。(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采分点:愬:诉说状语后置:愬于范献子宾语前置:不吾敬)
参考译文:吴.长洲两个县,在州府官署所在地,分境治理。而郡西面的众多的山,皆在吴县。其中最高的,是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的故宫在那里,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而太湖广大无际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入太湖中间,是海内的奇特的景象。
我同一年中举的好友魏用晦出任吴县县令,没等三年,凭借高第被召入朝中做给事中。你治理吴县,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百姓挽留你,没能成功,然而你也不忍心离开百姓。因此,有喜欢多事的人绘制了《吴山图》来作为赠品。
县令对于百姓来说,实在重要。县令真的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恩惠而兴旺;县令真的不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灾祸而辱没。你对吴县的山川,大概增加了威重。他日我们百姓将在山峦之中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将来在佛教寺院.道观把你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本来就是应该的。然而你也已经离去了,为什么又在这座山呢?过去苏轼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然而思念它不能忘记,发展到作《思黄州》诗,苏轼的诗被黄州人刻在石头上。这样之后才知道贤良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仅是使那些百姓不忍心忘记他罢了,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百姓。
魏用晦现在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和我一同在宫廷之内,拿出这张图来看,张开品玩出声长叹,于是让我为它写记。哎!他对我吴县有感情像这样,怎么能让我们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解析:
1(沉浸:浸入水中)
2 (“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原文中没有信息。)
3(③句是说县令对百姓的重要性⑤句是说魏用晦对吴地山川增加色彩)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小题1: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
?
小题2: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
小题2: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君君,臣臣”就可分析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孔子强调的是臣对君的遵从;根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可分析出孟子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小题2:解答本题既要理解透彻两段话的内涵,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展开评价。首先应界定上下级的责任与义务,然后从人格的角度再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讙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日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秸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日:“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日:“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日:“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讙: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8.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卅o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属:隶属,归属。)?
小题2:A(①句说的是元军阵势;③句说的是姜才射退前来劝降的使者,不属于作战;⑥句“以兵护庭芝第”是为了防备庭之降元:以上3句都不能表明姜才善战。②句“战有功”;④句?“夜犹不退”;⑤句“弼几殆”都能表明姜才英勇善战。故选D项。)
小题3:C(原文说“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灌曰:‘步帅遁矣。”’由“步帅”二字可知是“宋军喧哗说:‘步军统领逃跑了’。”)
附译文:
姜才,濠州(安徽凤阳)人,身材矮小强悍,年少之时曾被掳往河北,年龄稍大就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以作战勇敢闻名。但因从北方敌占区回来的人不得做高级的官吏,所以姜才只做到了通州副都统(守备副司令)。当时的淮南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但骁勇善战没有一个能超过姜才的。姜才深谙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但临阵时军威严整,军纪严明。有一次,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宋朝宰相)贾似道出兵,姜才为将领孙虎臣部的先锋,与元军在丁家洲相持。元军在
江边架设大炮争弓弩,江中数千艘战船,旌旗遮天蔽可,击鼓顺流而下。姜才率军奋力迎
战。宋、元两军已交锋,宋军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宋军见了喧哗说:“步军
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也收兵退守扬州。元军乘胜攻打扬州,姜才
用“三叠阵”战法在三里沟迎战,取得胜利。后又在扬子桥再战元军,(由于)天黑军中混
乱,姜才肩部被流矢射穿,他拔出箭挥刀刀向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逃避。不久元军在扬州
城外筑起长长的围墙,自扬子桥至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决心长期围困,
这是德家庭成员事。
德祜二年正月,(72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5岁的宋恭帝投降元军)宋朝亡国。
二月,元军派遣五奉使和一位阁门宣赞舍人拿着谢太皇太后的诏谕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
射退来使,后又率兵在召伯堡袭击五奉使,大战一阵之后退走。不久,(元军押着谢太后
和)恭帝(去大都)途经瓜州,姜才与李庭芝痛哭流涕地动员将士,要誓死夺回太皇太后和
皇帝,将士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都流下眼泪。于是,分发所有的佥银玉帛来稿赏军队,率
四万人乘夜直捣瓜州,奋战三个多时辰,元军(见势不妙慌忙)挟持恭帝(和太后)逃走。姜
才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浦子市,天黑了也不退兵。元军将领阿术派人招降他,姜才说:
“我宁可死,哪肯做投降的将军呢!”四月,姜才带兵攻打湾头栅。五月,再次攻打湾头栅,
骑兵陷入泥泞不能前进,于是舍弃战马步战,到四鼓时,全师而退。扬州粮食很快用尽,姜
才时常带兵出城到真州、高邮运米来补充军饷。六月,护饷经过马家渡,元军万户史弼带
兵夺饷,姜才和他战斗到天亮,史弼几乎陷入困境,阿术驰兵来援,史弼才得以脱身。
扬州主帅李庭芝因被围困已久,找来姜才议事,屏退身边的人,谈了很长时间。只听
姜才厉声说道:“(扬州失守后)相公不过就是忍一时的疼痛罢了。”身边的人听了都吓得大
汗直流。从此姜才率兵保护着李庭芝的府第,期望和他共同赴死。
这年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的官职,召姜才。姜才与
李庭芝向东来到泰州,将要入海。元军将领阿术率兵追上,并将泰州围困。阿术派使者去
招降姜才,姜才不答应。阿术驱赶扬州士兵的家眷到泰州城下,正赶上姜才肋部生了一个
疮不能作战,众将于是打开城门向元军投降。都统曹安国进入姜才的卧室,抓住他献给了
元军。阿术喜欢他忠义勇敢,想招降并重用他,姜才放肆地说些无礼的话;阿术责备李庭
芝为什么不投降,姜才说:“不投降的是我姜才。”继而怒骂不止。阿术大怒,于是在扬州用
剐刑处死了姜才。临刑前,叛将夏贵出现在姜才身边,姜才咬牙切齿地斥责:“你见了我还
不羞愧而死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至德初,从至灵武。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晬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晬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晬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三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资:资助
B.俾摄南郑令?摄:代理
C.乃除太常少卿?除:解除
D.时人多其正直?多:称赞
12.下列各组句加点的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勉乃哀之,上言曰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
常以身翼蔽沛公
D.晬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勉)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
B.(勉)政事条举,尽力吏也
C.终有能名,时称(勉)知人
D.遂授(杞)澧州别驾
14.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李勉言行正直的一组是
①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②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
③谒见,面陈王晬无罪
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⑤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⑥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勉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在开封任职时,和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李勉认为把叛军俘虏一概处死,不利于国家剿除元凶,劝肃宗网开一面,给那些洗心革面、愿意归顺的人一条生路。
李勉为受诬陷的王晬辩诬,使他免除了死罪,后来王晬还凭着自己的才能一再迁升,有很好的官声。
李勉不愿曲意迎合权臣李辅国,受到他的压制;又因为他坚持正义,贬了卢杞的官,被皇帝疏远,于是多次上表辞职。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②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参考答案:11.C12.A 13.B14.C 15.D16.①肃宗立刻命人驰马前往宽释,从此每天都有归顺者前来。②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奸邪,唯独陛下您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奸邪啊。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李勉,字玄卿,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李勉幼年勤读经史,长大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虚玄之学。凭借皇亲的身份陪位典礼,历任至开封县尉。当时天下太平已久,况且汴州是水陆交通的汇合处,城里居民多成分杂,被认为难以治理。李勉与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至德初年,随肃宗到灵武。当时关东献上俘虏百余名,皇帝下诏一同斩首。有一个囚犯仰天长叹,李勉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我是被胁迫在那里作官的,不是反叛者。”李勉于是很同情他,对皇上说:“叛乱的元凶还没有消灭,天下的官员有一半陷入贼手被迫当了伪官,他们都想洗心革面,归顺朝廷。如果将他们杀尽,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资助凶恶的叛逆了。”肃宗立刻命人驰马前往宽释,从此每天都有归顺者前来。
李勉因为他的旧吏前密县县尉王晬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县令。不久有诏书命将王晬处死。李勉询问原因,才知他是被权贵们诬陷。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说坏话而杀无罪的人呢!”于是停止实行诏令,同时拘禁王晬,急速上表给皇帝,王晬于是得到赦免,然而李勉竟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被催促入朝担任大理少卿。谒见肃宗时,李勉当面陈述王晬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是个能够尽力办事的官吏。肃宗嘉许他的恪守正道,于是任命他为太常少卿。王晬后来凭着推理选择的才能,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肃宗要重用李勉。正赶上李辅国受宠信,他想让李勉降低身份对自己行礼。李勉不向他屈服,结果被李辅国压制。卢杞从新州员外司马被提升为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扣住表章,停止执行诏书,就给了卢杞一个澧州别驾的官。一日,皇上对李勉说:“众人都说卢杞是奸邪小人,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回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奸邪,唯独陛下您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奸邪啊。”当时人称赞他的正直,然而他从此被皇帝疏远。屡次上表辞去职位,于是(皇帝)免去了他宰相的实缺,又加封给他太子太保的荣誉衔。贞元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