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9 17:35:30 【

1、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心不在,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君子而后厌然
④人之视己,如其肺肝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才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②?”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③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选自《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指皇唐庄王李存勖。②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③李继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即后文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被封为魏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入侵
B.刘皇后都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矫:假托,诈称
C.由是谗间愈人 间:间或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设计陷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契丹之来,非救大礼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①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②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C.①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D.①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C.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是,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令人非议。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B.①暴师霸上,待大王②焉用亡郑陪邻
C.①群臣绛、灌等敢入②宫妇左右不私王
D.①高帝笑起②泉涓涓始流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译文:?
(2)项伯常屏蔽之。
译文:?
(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译文:?



4、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佗论?
刘禹锡
称华旧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④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楠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氐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呻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幸。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叫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小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操之明略见几
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L1实
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
又何须记隶华佗的事呢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肆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B.文章第二肄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辟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茸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做戒。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疾去。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乱长安关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催、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催、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催、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催、汜,益虚心。后催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日:“袁氏方强,援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①,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节选)
①践阼:登基。此处指魏文帝登基为帝。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辟:开辟
B.方今英雄并起,各命专制?矫:假造,伪造
C.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易:轻视
D.之以后事?委:托付、交付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疾去?②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B.①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援来,关中阴与之通?②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①纵吾欲归,得至乎?②吾还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繇未归附太祖前,就暗中与太祖来往,劝李催、郭汜等人为太祖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太祖的诚意。
B.李催、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赏识,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说明他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4分)
?
(2)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3分)
?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3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