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6-29 17:43: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节日的现象学
张祥龙
节日是生命节奏与命运感受相交和而生发出的赞歌:它们是追忆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歌。那么,节应该怎样过才算实现了它的本性呢?
首先,尽管节日都有自己的内容,但它总有一个非对象化的、让生命能自由舒展的维度,这首先就意味着需要“天下太平”。兵荒马乱的状况,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极不利于“过节”。西班牙天主教神学家潘尼卡很有些出色的见地。他认为和平既不是为自己争来的,也不是向别人强加的。和平是被接受的,总含有“受赐”的、“感恩”的成份;它们又是被发现的和被创造的,没有现成在那儿的和平。在这个意义上,节日乃是和平开出的花朵。没有外在与内心的和平、宁静、劳动,就不会有原发的节日感和节期感。
其次,在节日的根源处是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节日那里,人的生存时间一定要歌舞出和激荡出浪花,不然就缺少节日气氛。
节的来源、讲究、风俗或过法本身含有时间花样,比如日子与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相呼应(圣诞、佛诞、湿婆诞辰、国庆等);数字的花样(比如节的月与日的数字:1.1; 1.15; 2.2; 3.3; 5.5等);和节期中的照应,比如春节期间送灶王上天照应于正月初四接灶王回府,除夕夜的烟火与元宵节的灯火相应;以及风俗、禁忌造成的生存时间的异常与激漾,比如除夕的守岁,正月初一的祭祖、放爆竹,白天不许炊煮、不许倒垃圾等等造成的不寻常和不方便。没有这些讲究和由它们构成的新鲜的生存时间感受,就难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节日似乎有一种通过节与节之间的相互牵连而成大观的趋势。“孤节”就不如“连串节”更像节。正在兴起的节会“俘获”另一些日子以作为自己的“伴节”,比如中国的春节在全盛之时俘获了灶王节、元宵节、乃至腊八节。
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过节本身必有一种溢出了节日当下时的、对总体时间势态的鲜明感受,即:在过节前有预期,在过节后有保留或回味,而且过节前与过节后之间有鲜明的区别,好像跨过了某个重要的界限。换言之,这应是一场真实深刻的体验。过节绝不只是过那个“现实的”节,更不止于体验节的“实项内容”(比如“吃饺子”),而更在于对那形成“节日气象”的边缘视域的体验。实在的节日还未到,还未成为手边的一个现成者,但它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存时间的切近期望视域之中。节已在这光环朝霞之中诞生,越来越充满热力与辉煌地向我们迎来;人们还未尝到它带来的让人精疲力竭或磕磕碰碰的一面,却已活生生地感受到了它的真实与可爱。而且,这种“越来越……”的提升感、来临感和交汇感正是节日的神髓之所在。
第三,既然节日是生存时间与体验的旋涡、交汇和跌宕之处,那么,节日越含有不寻常的交汇与新鲜经验的构成,就越像个节。节日往往都有自身设立的一些禁忌,如伊斯兰的斋月与开斋节,春节的各种禁忌。这种“不寻常”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某些禁忌的突破,开日常体制的玩笑。由此造成节日中起伏异常的生存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禁戒与破戒在节日的时机光环中得到升华,“粗话”不再只是“粗”,放炮仗不再只是喧闹和惊扰,它们构成全新的体验,创造了让矛盾和解与心灵更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现实的还是精神的,兵荒马乱的状况不利于过节。
B.春节时送灶王照应于正月初四接灶王,除夕的烟火与元宵的灯火相应。
C.没有风俗、禁忌造成的不寻常和不方便,就没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D.灶王节、春节、元宵节与腊八节,这些节日相互牵连而成大观之势。

小题2:作者说,节日“总有一个非对象化的、让生命能自由舒展的维度”,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
?
小题3:为什么说节日“是追忆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歌”?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让生命能自由舒展的维度”意味着需要天下太平,而这种“天下太平”是被接受的、被发现的和被创造的,是非对象化的,不是现成的。
小题3:①“追忆之歌”:某些节日与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相呼应;②“希望之歌”:过节前有预期,在过节后有保留或回味;③“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歌”:过节能让人们矛盾和解,心灵更新。(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偷梁换柱,原文是说“没有这些讲究和由它们构成的新鲜的生存时间感受,就难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小题2: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小题3: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血梯”①
王统照
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坐在惨白光的灯下,更无一点睡意,但有凄清的,幽咽的意念在胸头冲撞。回忆日间所见,尤觉怆然!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潇雨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争斗的人生,……真如古人所说的“忧来源:91 考试网患与生俱来”。
②昨天下午,由城外归来,经过宣武门②前的桥头。我正坐在车上低首沉思,忽而填然一声,引起我的回顾:却看几簇白旗的影中,闪出一群白衣短装的青年,他们脱帽当扇,
额汗如珠,在这广衢的左右,从渴望而激热的哑喉中对着路人讲演。那是中国的青年!是热血沸腾的男儿!在这样细雨阴云的天气中,在这凄惨无欢的傍晚,来作努力与抗争的宣传,当我从他们的队旁经过时,我便觉得泪痕晕在睫下!是由于外物的激动,还是内心的启发?我不能判别,又何须判别。但桥下水流活活!仿佛替冤死者的灵魂咽泣;河边临风摇舞的柳条,仿佛惜别这惨淡的黄昏。直到我到了宣武门内,我在车子上的哀梦还似为泪网封住,尚未曾醒。
③我们不必再讲正义了,人道了,信如平伯君之言,正义原是有弯影的(记不十分清了,姑举其意),何况这奇怪的世界原就是兽道横行,凭空造出什么“人道”来,正如“藐姑射的仙人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真个理会得世界,只有尖利的铁,与灿烂的血呢!平和之门谁知道建造在哪一层的天上?但究竟是在天上,你能无梯而登么?我们如果要希望着到那门下歇一歇足儿,我们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如果此梯上而无血液,你攀上去时一定会觉得冰冷欲死,不能奋勇上登的。我们第一步既是要来造梯,谁还能够可惜这区区的血液!
④人类根性不是恶的,谁也不敢相信!小孩子就好杀害昆虫,看它那欲死不死的状态便可一开他们那天真的笑颜。往往是猴子脾气发作的人类(岂止登山,何时何地不是如此!),“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的话,并非苛论。随便杀死你,随便制服你,这正是人类的恶本能;不过它要向对方看看,然后如何对付。所以同时人类也正是乖巧不过,——这也或者是其为万物之灵的地方。假定打你的人是个柔弱的妇女,是个矮小的少年,你便为怒目横眉向他伸手指,若是个雄赳赳的军士,你或者只可以瞪他一眼。在网罗中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即连瞪眼的怒气敢形诸颜色者有几次?只有向暗里饮泣,只有低头赔个小心,或者还要回嗔作喜,媚眼承欢。耻辱!……耻辱的声音,近几年来早已进发了,然而横加的耻辱,却日多一日!我们不要只是瞪眼便算完事,再进一步吧,至少也须另有点激怒的表现!
⑤总是无价值的,……但我们须要挣扎!
⑥总是达不到和平之门的,……但我们要造此血梯!
⑦人终是要慷厉,要奋发,要造此奇怪的梯的!
⑧但风雨声中,十字街头,终是只有几个白衣的青年在喊呼,在哭,在挥动白旗吗?
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的争斗的人生,……然而“生的人”,就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无论如何,血梯是要造的!成功与否,只有那常在微笑的上帝知道!
⑩雨声还是一点一滴的未曾停止,不知那里传过来的柝声,偏在这中夜里警响。我扶头听去,那柝声时低时昂,却有自然的节奏,好似在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
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夜十二点。
(选自《片云集》)
[注]①本文写于“五卅”惨案后。②宣武门:在北平(即现北京)。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段通过回忆,展现了北平街头爱国青年激烈演讲的场面,以傍晚“细雨阴云的天气”为背景,
渲染了凄惨的景象。
B.第二段中画线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热血青年奋力抗争却横遭镇压而冤死的无比悲痛的心情。
C.第⑧自然段用反问句式对青年抗争却脱离群众、乏人支持的局面进行反思,抨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痼疾。
D.文章结尾,作者借助“好似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的柝声,来表达自己对光明到来的信念,

意味深长。
E.本文运用较多的对偶、排比,使行文富有节奏感;同时,反复运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等句,使
文章前后照应。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以“血梯”为题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渲染了“风潇雨晦”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悲凉、肃杀的意境(1分);以此暗示(烘托、隐喻、象征)了“五卅”惨案后的严酷现实(1分),表达了作者悲愤(悲怆、愤激)、忧患的情感(1分),为后文的感时抒怀,议论世态作了铺垫(1分)。
小题3:⑴富有悬念感:以“血梯”为题,可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⑵富有象征意味:“血梯”象征着用鲜血凝成的走向和平、自由的必经之路。在强力凌弱的世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⑶突出主旨,呼吁人们“要造此血梯”,奋发向上,勇往直前。(4)以“血梯”为题,提纲挈领,使文章主线清晰,内容紧凑。


本题解析:
小题1:B.不是比喻,而是拟人;C.该段运用反问句,主要是为了号召所有饱受非人统治的人们向青年学习,奋起抗争;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小题2: “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一句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本题即可以从以上各方面综合分析。
小题3:这是一道答文章标题作用的题,这类题要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主张要平等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奉行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所理解的社会公正,涉及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公正的政治,包括公正、公平、公开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二是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抑制司法腐败;三是建立公正的经济运行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原则;四是形成公正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体制外的监督力量;五是追求环境正义,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与后代之间维持一种公正的代际关系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要求规范、标准,倾向于整齐划一,试图让人们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使用同样的资源和技术。但生态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将带来多样的社会形式。其次是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地奔向共同的未来。还有,生态问题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国家之内,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从整体上、.m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节选自2007年10月18日《中国环境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理解的一项是
A.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B.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生态文明。
C.生态文明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成果。
D.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还要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志。
B.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不断地努力。
C.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平等、多样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
D.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是奉行社会公正的关键。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将会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
B.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危机,如全球变暖、异常天气日渐频繁等。
C.追求环境正义就要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
D.在理想的未来,全体社会成员能够休戚与共地平分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不属于内涵理饵
小题2:A.原文是“重要标志”;B.原文是“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D.原文没有“关键”意思
小题3:“公平地分配”与“平分”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是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下列对第2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B.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C.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D.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B.“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C.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3.根据全文分析,不属于今日的中国需要启蒙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就中国历史而言,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
B.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C.进入21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启蒙仍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D.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因其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D.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界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善待对手
李智红
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倒把满满一舱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和潜移默化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政体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逐步走向懈怠,甚至走向腐败和堕落。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鳗鱼因为有了狗鱼这样的对手,才长久地保持着生命的鲜活。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许多的人都把对手视为是心腹大患,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它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善待你的对手吧!千万别把他当成“敌人”,而应该把他当做是你的一剂 ?A??,一副 B??,一个 ?C??,一条 ?D?
善待你的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你才会永远是一条鲜活的“鳗鱼”。
1.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从“推进器、紧箍咒、阳关道、加力挡、保健药、警策鞭、强心针、兴奋剂”中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入A、B、C、D处。
2.加横线的句子是一组排比句,分别列举了“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政体”、“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对手”,将会产生的后果,请你模仿这种写法造句。
一个?如果没有对手,就会??
3.作者的观点与战国时期孟子的一个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出孟子的相关论述。
?
4.文中说“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 大自然中有无数个这样的“对头”。请你再列举出两对。
(1)??(2)?


参考答案:
1、A强心针? B推进撂? C加力挡? D譬策鞭?
2、示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在表面的强大、繁荣下逐步走向自大,进而走向衰落,乃至消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示例:(1)猫与鼠(2)蛇与青蛙等


本题解析:
1、据前面的数量词“一剂、一副 、一个、一条” 选定。
2、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合理即可。
3、此题难度不大,由忧患意识的主题很容易联想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是开放性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