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8:00: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注]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2)杜诗中居无定所、飘荡天涯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而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喜逢郑三游山?天平山中
(唐)卢仝?(明)杨基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小题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杨诗是形容细雨的?。(各不超过4个字) (2分)
小题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 柔嫩茂盛?温和细密
小题2:(5分)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


本题解析:
小题1: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词语概括即可。前者“茸茸”描写的对象是花,花“茸茸”自然给人以柔嫩茂盛的美感;后者描写的对象是雨,雨“茸茸”,可联想到牛毛细雨,给人以细密温和的特点美感。
小题2: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加以理解,卢诗中,“何处好”“一株松”,很明显运用了设问式,“期君”可从期望与友人相遇的角度分析;“一株松”可根据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杨诗中“莺啼送”表明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或拟人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与自然相亲近,喜爱自然的悠闲惬意心情自然流露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絡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A.此诗的颈联中“吊影”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寄托了什么思想情感?
B.“千里雁”“九秋蓬”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这里的“雁”与“蓬”指什么?
答: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吊影:自吊自影,自我安慰。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孤独之感。B.比喻。喻指离散的亲人。
(2)控诉战争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抒发了厌恶战争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东阳路旁蚕妇
(宋)翁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宋)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小题1:这两首诗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2分)
小题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农妇?同情(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
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
第一首答出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第二首答出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诗歌的标题和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农妇。两首诗都写了她们的辛劳,同时第一首诗还写出农妇的哀怨,第二首还用了对比,进一步表现出农妇的辛劳。可见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同情的态度。
点评:对诗歌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两首诗都是描写农妇的,其表现手法首先考虑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动作(细节)、肖像、语言、神态描写等,据此可作判断:两首诗都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第一首诗开头还进行了肖像描写,第二首诗还用了对比的写法。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小题1: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小题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小题2: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
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小题2:由诗歌尾联来看,本诗主要运用了借典的表现手法,以苏武进行类比,借古讽今,表达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