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8:00: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五鼓乘风过洞庭
孔武仲
半掩船篷天淡明,飞帆已背岳阳城。
飘然一叶乘空度,卧听银潢泻月声。
【注】银潢:银河,天河,潢(huáng),水深而广。
小题1:本诗描写了诗人过洞庭湖的见闻感受,前后两联描写角度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乘空度”是诗人的美妙感受,从诗中看,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卧听银潢泻月声”与“乘空度”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联侧重实写,描写了诗人从船篷半掩的船中,看到天色微明,飞帆乘风,远离岳阳的景象。(2分)第二联侧重虚写,诗人觉得自己像乘着一片苇叶而凌空飞行,听到了银河奔涌,月光倾泻的声音。想象奇特,意境高远。(2分)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过洞庭获得的独特感受。(1分)
小题2:①“天淡明”与“乘风”为诗人感受提供了湖天空阔、浑然一体的背景;“飞帆”一叶,更显飘然;“卧听”的姿态将诗人的视线引向天空,于是使诗人体验到凭虚御风的独特感受。②正因为有凌空飞越的感觉,激发了诗人的想象,仿佛诗人到了银河之畔,听见月光倾泻的声音。(第一问3分,“天淡明”与“乘风”“飞帆”“卧听”三个因素,答到一个给1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描写手法的题目,景物描写要注意着眼点、顺序和一些手法,此题着眼点和顺序没有规律可循,看手法,前面是实景,后面是想象,由实到虚,答题时解释清楚实和虚的具体所指然后指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先看“乘空度”的原因是什么,“乘空”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应从实地的景物过渡,实景有 “天淡明”“乘风”“飞帆”“卧听”这些是造成虚幻的原因,答出这些即可,两句的关系是由实到虚,只有实的根据才能有虚的原由,此题的关键点还是分析虚实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小题1:词的下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江山好像在等待着我投入她的怀抱,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蕴。②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此意陶潜解”,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③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最后两句,一问一答,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承接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飘逸而含蓄。[手法2分,分析2分。答对一种手法及其分析即可。]
小题2:该词上片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下片运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归隐的意趣,寄寓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小题2: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江山如有待”,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方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4分)
?
?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 (4分)
?


参考答案:?(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本题解析:(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破”字形象写出了竞渡船只的凌厉前进的气势。(各2分,意思对即可)(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共4分,能从色彩、声音两方面作具体分析,各给2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小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小题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小题2: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①根据题目推断,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不超过5个字)?②根据诗歌内容归纳,作者写出了初夏天气的什么特点(不超过5个字)?(2分,每问1分)
(2)①诗歌主要靠创造意象来表情达意,这首诗创造了哪些意象?②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作者选择“柳絮”和“葵花”这两个很有特征的形象是有寓意的,根据它们的特征想想它们各喻指什么?(4分,①②问各1分,③问2分)
答:①?
?
③“柳絮”喻指?
“葵花”喻指?


参考答案:(1)①旅居他乡(或“作客他乡”或“离开京城”或“旅居洛阳”或“退居洛阳”皆可)②雨霁清朗(或“雨后清新”或“雨后晴暖”或“雨后清朗”或“雨后清和”皆可)
(2)①雨、日、南山、柳絮、葵花等。②对比、借物抒情(或者“暗喻”)。③(用随风飘扬的“柳絮”喻指)那些随风转舵的小人(或“与他政见不同的王安石”),(用永远向日的“葵花”喻指)忠臣(或“对君王一片忠心的自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