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9 18:27:28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哆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为了生病的母亲能吃上小米粥,连夜奔波在荒寂寒冷的沙漠戈壁,虽然有幸搭上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却遭到了“我”与司机的误解的故事。
B.“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发展。
C.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要搭车的“青年”,而他的形象却是通过“我”和司机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D.从全文看,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经历了怜悯、痛恨、感动这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形成共鸣。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
小题2: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小题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你有怎样的思考?(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
张掮中
①启功的书法是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会后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微微一笑,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这便是启功的幽默风趣。他在家养病时,曾写一张字条贴在门上以谢客,上书:熊猫病了。让你吃了闭门羹,却仍不免莞尔一笑。
②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九十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七十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姓“爱新觉罗”。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在他著述的《赌赢歌》中,有一个哀婉而温馨的故事:启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道:“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进而逼问:“如果你不信,咱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颇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老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的。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③再说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对颈椎病发作,医生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形神毕肖地写下《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一次验血检查,他见护士拿着装有他血液的试管不停地摇晃,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摇晃?”护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摇晃很快就会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时,恰巧碰上赵朴初老先生也来此抽血化验,赵老颇为感叹地说:“我吃了一辈子素,现在也是血脂高……”这下可让启功抓住“反驳”的理由了:“你看,我说一定和吃肉没什么关系嘛!”
④在北师大校园内,“师”门弟子爱戴、尊敬启老,见面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便言:“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在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见面语,立马活跃了会场气氛。
⑤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墓志铭》,其诙谐幽默,仍充满字里行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写启功书法的假冒之作颇多,并且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种“作品”,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B.启功面对假冒之作说“比我写得好”,后来又说“这是我写的”,既有对别人书法的肯定,确实比自己写得好,也有对别人的理解。
C.文中详述启功在夫人去世后拒绝不少牵红线的热心朋友的故事,不仅以幽默自嘲谢客,还以行动表决心,表现了启功夫妻恩爱,情深意浓。
D.结尾的《墓志铭》,概括了启功的主要生平,从中可以读出启功自撰《墓志铭》时的诙谐幽默,对自己即将身名俱灭的自嘲及其历经艰难坎坷的豁达。

E.本文选取了启功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了他为人真诚善良,谈吐幽默诙谐,心态平和豁达,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启功重感情、淡生死的形象。
小题2:本文题目是“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而第①段的内容似乎游离了题目,对此,你怎么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体现了启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启功的幽默体现在许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体现了其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池?塘
贾平凹
①那时候,我很幼小,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父亲在一次运动中死了,母亲却撇下我,出门走了别家。孤伶伶的我,就被祖母接到了乡下的老家。祖母已经年迈,眼花得不能挑针,终日忙着为人洗衣,小棒槌就在捶布石上咣当咣当地捶打。我先是守在一旁,那声响太是单调,再不能忍,就一个人到门前的池塘寻乐去了。
②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我却不能下水去,只是看那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那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然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他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他们身边,我觉得那便便是我了,在他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他们是朋友呢。
③到了冬天,这是我很悲伤的事,塘里结了冰,白花花的,我的朋友再不见了。我沿池塘沿儿去找,却只有几根枯苇,在风里飘着芦絮,捉到一朵了,托在手心,倏忽却又飞了,又去捉回,又再飞去……祖母知道我的烦恼,一边捶着棒槌,一边抹泪,村里人却都说我是怪孩子,在寻找什么呢?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池塘里起了风,冰一块块融了。终有一天,我正看着,就在那远远地方,似乎有了一个嫩黄黄的卷儿。蓦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了那样的卷儿。那是什么呢?
⑤我一直守了半晌,卷儿终未展开。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我听了,却悲伤了起来,想池水这么绿,绿得发了墨,却染不了荷叶的嫩黄,它是患了什么病吗?一个冬天里是在水里病着吗?我只知道草儿从石板下长上来,是这般颜色,这般委屈,这水也有石板一
样的压迫吗?
⑥但它终于慢慢舒展开了,一个圆圆的、平和的模样,平浮在水面就不动了。三日、五日,?那圆就多起来,先头的呈现出深绿,新生的还是浅绿,排列得似铺成的石板路。池塘里开始热闹,我的朋友又都出现,融融地,又该是一个乐园了。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去塘边。
⑦果然池水比往日满了,荷叶狼籍着,有的已破碎,有的浸沉水里,我不禁呜呜啼哭起
来了。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地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肥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呜叫。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水去,它惊恐着,扑闪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水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酥酥地抖动……我不觉可怜起来了,它是从树上的巢里不慎掉下来的呢?还是贪玩好奇,忘了妈妈的叮嘱,来欣赏这大千世界呢?可怜的小鸟!这个世界怎么容得你去?这风儿雨儿,使你如何受得了呢?我纵然在岸上万般儿同情,又如何救得你啊?!
小题1:怎样理解第②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
小题2: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请你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为什么作者在上文说池塘是“一个乐园”,结尾处却详细描述了风雨过后池塘的凄惨景象?(6分)
小题4: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以“池塘”为题的意义。(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贝时璋:用生命研究生命
许是因为他以107岁的高龄仙逝,很多人才得以第一次记住贝时璋这个名字,才开始痛惜又一位大师悄悄离我们而去。
今天一大早,配戴着白花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见他最后一面,以表达自己心中的祝愿:“贝老,您走好!”
贝时璋把自己86年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他挚爱的生命科学。在逝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和科研人员讨论科学创新问题,并鼓励他们“要为国家争气”,这也成为他的最后嘱托。
“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贝时璋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他的一生都在做开创性工作——他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他主持领导了我国首批生物火箭的成功发射,他是筹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者。一位先行者,不仅要有卓越的见识、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勇气承担各种各样的压力。
贝时璋一贯重视学科交叉,基于所积累的广博知识和多年的思考,贝时璋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生物物理学,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多方努力下,1958年,贝时璋创建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学研究所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贝时璋出任所长。
半个世纪前,学科交叉的可能与必要、生物物理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外都还是一个争论得十分激烈的问题,贝时璋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建所之初,贝时璋以“从头培植”生物物理学新生力量为主,陆续招收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技术科学各专业的毕业生来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到1968年,全所人员的专业组成已经包括理工农医4个门类、16个学科、85个专业,是一支多“兵种”的科技队伍。团结这样一支特殊队伍,贝时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王谷岩说:“那时分到研究所里的科研人员,学数学的要去学做剥制神经标本和生理学这样的生物学实验,学生物学的要学会应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生物系统。贝先生就是这样将学科交叉理念一步一步渗透到大家的科研工作中去的。”
“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淡泊名利、宽厚待人,贝时璋始终如是。
王谷岩自贝时璋百岁之后就担任他的助手,每逢星期三的上午,王谷岩要在10点钟准时来到贝时璋的家。每到讨论工作的这一天,贝时璋总是提前到客厅就坐。王谷岩一到,贝时璋起身和其握手,热情而和蔼地说:“王谷岩同志,你好!”每当工作结束王谷岩离开时,贝时璋又总是起身与之握手,还要送到门口并道别:“王谷岩同志,再见!”
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并不富裕。他一贯安于清贫,对生活很知足,从来要求不高。与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他的穿着很随便,冬衣穿了十几年不肯换新的。贝时璋住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的一座住宅楼里,那栋楼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中国科学院为一批著名科学家特批特建的“特楼”。贝时璋1955年住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三座“特楼”里原有的老住户,有的已辞世,有的搬出住进了新居。到2009年唯有106岁的贝时璋先生和96岁的何泽慧先生,依然在这里对门住着。
贝时璋去世后,子女们秉承父亲生前的意愿,将其所有的积蓄加上抚恤金一共50万元捐赠给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作为“贝时璋奖、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基金”。贝时璋曾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首先要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求真,为国家作贡献。”而他确以百年人生路,实实在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告诉世人,真正的大师,应当是什么样子。
(选自2010年《科技时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开头有何作用?
小题2:作者介绍了贝时璋哪几个方面的生命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 “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 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4:“‘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首先要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求真,为国家作贡献。’而他确以百年人生路,实实在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告诉世人,真正的大师,应当是什么样子。”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真正的大师”的认识。



5、阅读题  填空:(每空1分,共5分)
宁国府贾珍的儿媳死后,尤氏旧疾突发,因无人料理丧事,宝玉向贾珍推荐荣国府的?过来协理宁国府。
②宝玉挨打之后,??手托丸药,来怡红院“探伤”,还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③“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话是??说的。
④“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贴在??的对联。
⑤初秋季节,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两盆花,因此起名为?诗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