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9 18:35:04 【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举匏樽以相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而未尝往也/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杯盘狼籍/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大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苏轼?《贾谊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属:连缀,写作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秀才:才华优秀
C.愚深悲生之志,故论之备:准备
D.则知其有狷介之操狷介:胸襟狭窄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贾谊“才华突出”的一组是(2分)
①贾生名谊,洛阳人也。?②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③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⑤贾生志大而量小?⑥而为贾生者,亦谨其 所发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④
小题3:(乙)文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2分)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2)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贾谊一一替他们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2)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本题解析:
小题1:详细
小题1:①是介绍他的出生地。⑤说的是他的志向,与才华无关。⑥是作者的感慨。
小题1:首先要了解这个典故,王猛性情刚直,因为有明君的宽容,他才能有所作为。所以选D。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为、所欲”各1分,句意1分(2)“一、见”各1分,句意1分。
附课外文言翻译:
(甲)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乙)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象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①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②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③,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④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⑤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① 墨,贪污。② 倒剌沙,人名。③ 戾:罪。④ 别里怯不花,人名。⑤ 剀(kǎi):切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即位诏旨,动祖宗法:法令
B.丞相倒剌沙其摧辱同列疾:痛恨
C.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催促
D.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检举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风格的一组是(?)(3分)
① 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② 何谓法祖宗耶
③ 起岩廷争愈急?④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 起岩执不可?⑥ 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起岩刚在代管县里的行政事务时深得民众拥戴,后因进士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皇帝赏识,进入朝中任职。
B.因受杨廷玉案牵连,张起岩虽据理力争,得到皇帝的理解,但仍被罢免还乡,后来才得以升迁,逐渐受到重用。
C.宁宗去世时,燕南突然发生诬告官员叛乱事件,张起岩力主严惩诬告者,对稳定当时的局势起了良好的作用。
D.张起岩性格刚直,不阿附上级,不苟同他人,不顾及情面,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在政治和史学上都作出了贡献。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3分)
(2) 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3分)
(3)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台臣查办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政,是职责让他们这样的。
(2)现在继位的君主尚未即位,人心忧惧狐疑,如果不赶紧杀掉此人,来杜绝邪恶的阴谋,我担心会妨碍大的计策。
(3)中书省官员列坐在一起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张起岩推荐了一人,认为可用,丞相很不高兴,起岩当即揭衣抬身而起,丞相认为起岩顶撞自己。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法:效法。
点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虚词一般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可以做什么词性,有哪些义项,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2:④ 是打击地方不法势力的行为,⑥ 是改定史官的不当文字,皆非“论事”(讨论政务)。
点评: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 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 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小题3:B项:张起岩本就是“以新除留台”,他是为其他台臣抗争;最终被罢免还乡的是那些台臣,他是“迁中书右司员外郎”。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4:注意得分点:(1)按:查办;列:各项;然:这样。(2)嗣:继位;亟:立刻;虑:担心。(3)铨选: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可用:意动用法,认为……可以任用;摄衣:揭衣抬身;忤:顶撞。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而要把握住这一点,高一的时候,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
参考译文
张起岩,字梦臣。他的祖上是章丘人,五代时避乱迁至山东禹城,高祖张迪以元帅监军的身份管理济南府的事务,将家迁到济南。张起岩从幼年起就跟从父亲学习,成年后,以察举任福山县学教谕,适值县官率人去捕蝗虫,将县里的政务交给张起岩代管。时间一长,张起岩言行果断办事公允,百姓都说:“如果张教谕能够成为我们真正的县尹,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考中元延祐乙卯年进士第一名,被授予登州同知。皇帝特别命令将张起岩改为集贤修撰,后被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因贪污的事情败露,御史台的官员奉皇帝命令在朝堂上将他逮捕交给司法官员。丞相倒刺沙痛恨台臣轻慢侮辱了他的同僚,便诬蔑全部台臣欺骗皇上,想要严加惩处。张起岩因为刚刚被授予官职而留在御史台,他向朝廷递交文书辩驳说:“台臣查办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政,是职责让他们这样的。现在他们因为奉行职责却被强加罪责,法纪荡然无存,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寒心,这是盛世所不该出现的。况且世祖皇帝设立台阁,广开言路,维持政治体制,皇上即位后的下达的命令都是效法祖宗治体。现在台臣遭谴,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张起岩在朝廷上争论得更加激烈,皇帝有所感触而领悟,这件事才得以化解,但还是判处被诬的台臣撤职回家。调任张起岩为中书右司员外郎,改任燕王府司马,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元宁宗死后,燕南突起大案,有一虚妄的男子密信上报称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轨,查证都不实。主管法司的官员说:“按照《唐律》,上告反叛的人不被治罪。”张起岩激动地对同僚说:“现在继位的君主尚未即位,人心忧惧狐疑,如果不赶紧杀掉此人,来杜绝邪恶的阴谋,我担心会妨碍大的计策。”催促有关官员上交定罪的案卷,京城里的人都十分恭敬整肃,大事很快就确定了。中书省官员列坐在一起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张起岩推荐了一人,认为可用,丞相很不高兴,起岩当即揭衣抬身而起,丞相认为起岩顶撞自己。转任燕南廉访使。他打击豪强势要一点也不宽容,贫民百姓赖以扬眉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台臣纠劾,被罢官,不久,别里怯不花再度为相,批评言官评价高级官员奏章的错误,张起岩坚决反对,听到的都称赞他。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他讨论事务切实刚直,无所顾忌,常与上司不合。皇帝命令编写辽、金、宋三朝历史,张起岩担任总裁官。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的,常常有内容不当之处,张起岩就依据常理改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厚醇正典雅,道理表达理由充分。史书编写成功,张起岩才六十五岁,就上书请求退休,又过了四年逝世。谥号为“文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B.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若不阙秦,将取之
C.臣请入,之同命——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D.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德何如,可以王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
B.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C.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D.境非独谓景物也。
2.下列境界中,是“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 ?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B.“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
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后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D
5.(1)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
 ? (2)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