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06-29 18:35:0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释: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厌之也——益:渐渐
B.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C.若真儒也——鄙:品德低下
D.朝置酒——竟:直至……终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汉王败而西,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下陈东方
D.①度吾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参考答案:1.C
2.A
3.C
4.B
5.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时翔,字皋谟,江苏镇洋人。为诸生,绩学未遇。雍正六年,世宗重选守令,命中外官各举一人,同州人沈起元,官兴化知府,以时翔应诏,即授福建晋江知县。时福建吏治颓废,遣使按视,多更诸守令有司,颇尚操切。晋江民好讼,时翔至,曰:“此吾赤子,忍以盗贼视乎?”一以宽和为治。坐堂皇,呴呴①作家人语。曲直既判令两造释忿相对揖由是讼者日衰。观风整俗使刘师恕按泉州,委时翔鞫疑狱二十余事,语人曰:“晋江长者,决狱又何精敏也!”寻调政和,又调瓯宁。
擢漳州府同知,驻南胜。南胜民族居峒中,多械斗。有赖唱者,纠众夺犯,匿险自固。时翔亲入山谕之曰:“汝诸赖万人,奈何庇一人而以死殉耶?为我缚唱来即无事。”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濑子坑民叶扬煽乱,时翔谓缓之可一纸定,或张其事,大吏②檄入山剿之。事平,意不自得,乞病归。
乾隆元年,以荐起山西蒲州府同知,擢成都知府。以廉率属,善审机要。钱价腾,布政使榜平其直,市大哗。时翔方在假,召成都、华阳二令曰:“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言于布政撤其榜,钱价寻平。
议徙凉州兵于成都,拓驻防城,当夺民居二千家。时翔检故牍,请曰:“城故容兵三千,现兵一千五百,尚虚其半。第出现所侵地足矣,奚拓为?”已而凉州兵亦不果徙。成都当康熙时,人稀谷贱,旗兵利得银。至雍正以后,生聚多,谷贵,又原得谷。或徇其意,令民受银,购谷给兵。未几,汉兵亦欲仿行,时翔曰:“旗兵例不出城,语言与土人殊,故代购。汉兵皆土著,奚代为?”二事亦赖布政力主其议得止。
至七年,江南、湖广灾,巡抚奏运蜀米四十万石济之。湖广急米,来领运,江南则否。巡抚乃檄下县馈运舳舻蔽江商贾不通成都薪炭俱绝。时翔谓江南运可缓,徒病蜀。请独运楚,而听商人自运江南。时尧熙既没,竟无用其言者。时翔在成都,屡雪疑狱,时称神明。九年,卒。
[注] ①呴呴:温和貌。②大吏:旧时指独当一面的地方官,如总督、巡抚。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遣使按视,多更诸守令有司   按:巡行,巡视
B.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如:遵从,依照
C.或张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张:张大,扩张
D.以廉率属,善审机要率:表率,楷模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时翔“善审机要”的一组是(3分)(  )
①坐堂皇,呴呴作家人语 ②此吾赤子,忍以盗贼视乎 ③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④第出现所侵地足矣,奚拓为 ⑤汉兵皆土著,奚代为 ⑥巡抚奏运蜀米四十万石济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雍正六年,清世宗重新选拔各地的行政长官,命令朝廷内外官员各推举一个人,时翔靠同州人沈起元的推荐被授予福建晋江知县的官职。
B.时翔治理晋江一向宽和,常常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子民,怎么忍心用盗贼来看待他们呢?”坐在大堂审案,温和地像与家人谈话。
C.时翔审判案件又准又快。观风整俗使刘师恕巡视泉州时,就曾委派他审讯一些疑难案件,并对他判案的精确迅速赞叹有加。他为官廉洁,给下属树立了榜样。
D.时翔懂得市场价格应当顺应民情的道理。有一次钱价迅速攀升,布政使张榜压制它的市值,造成市场大乱。正在休假的时翔撤下了榜文,钱价不久就降下来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曲直既判,令两造释忿,相对揖,由是讼者日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巡抚乃檄下县馈运,舳舻蔽江,商贾不通,成都薪炭俱绝。(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_____便___________《诗__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节选自《随园诗话》)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案子的是非曲直判决之后,让诉讼双方消除怨恨,相对作揖,从这之后打官司的人一天比一天减少。(“两造”“揖”“衰”各1分)(2)市场价格应当顺应民情,压抑它,钱都被封存起来不在市场上流通,怎么办呀?(“市直”“抑”“闭”各1分)(3)巡抚就下令下属的县运送粮食,大小船只遮蔽了江面,商贾无法通行,成都的柴炭都断绝了供应。(“馈运”“蔽”“绝”各1分)
小题5: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每处0.5分,多断不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率:给……做榜样。
小题2:①②是说他“以宽和为治”,⑥是说巡抚的,与时翔无关。
小题3:是时翔告诉布政使,让他撤下了榜文。
小题4:略
小题5: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诗三百》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接率真表达感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许浑说过:“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自欢喜台拾级而升,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始登毗卢顶。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庵寺皆精绝,莳花种竹,如江南人家别墅。时牡丹正开,院院红馥,沾薰游裾。寺僧争设供,山肴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独不解饮茶,点黄苓芽代,气韵亦佳。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则之、黄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毗卢顶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少顷。僧供黄芽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
  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引。黄昭素题名石壁。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赢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此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度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不得,则令诵佛号。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砚山。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为过昆山灵壁也。(选自明袁宗道《袁宗道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折,尽三百余级——凡:总共
B.花种竹——莳:栽种
C.一物攀萝疾——走:行走
D.之不见顶_烛:用烛火照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绘云水洞景色的一组是(? )
①丹碧错落,嵌入岩际
②层叠虚豁,宛然飞阁
③寒乳飞洒,四时若雪
④仰视峰顶,陡绝摩天
⑤院院红馥,沾薰游裾
⑥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重点写了两处景色,其一写从欢喜台登毗卢顶,其二写云水洞。
B.文章描写云水洞奇观时,刻画细致真切;文中穿插着描写了僧人的生活情景,更显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
C.毗卢顶上的寺庙精美众多,寺僧多将新摘下的山肴野菜直接煮食,当然,这里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是寺僧不懂得饮茶,二是晚上要睡冰冷的石床。
D.文章中穿插记述了遇苦行僧、洞中僧敲石头以及童仆惶惑大叫等情节,使这篇游记更加生动有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赢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引导其他人前去。我们都两手拄着拐杖,短衫鲜明整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发笑。
  (2)有一个洞穴非常狭窄,像坛子口。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人,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能够进得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性至孝。早 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有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曾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轻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遂寝光奏。泰始五年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朱氏不慈,数之   谮:中伤
B.徐州刺史吕虔为别驾檄:征召
C.损魏朝之望,晋王之德亏:损失
D.遂光奏寝:止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双鲤跃出,持之归②吾恂恂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B.①览劝之,具车牛,祥乃应召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①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命②夫晋,何厌
D.①朕所毗倚隆政道者也②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小题3:下面能够表现王祥“笃孝”、“清达”的一项是(   )
A.①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②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B.①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②为具车牛,祥乃应召
C.①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②拜太保,进爵为公
D.①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②顗遂拜,而祥独长揖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祥非常孝顺。尽管继母对他比较苛刻,但他仍然秉持孝道。继母在冬天想吃活鱼,他甚至要解衣破冰捉鱼。继母去世,他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憔悴,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
B.王祥有治政才干。他受徐州刺史吕虔的委托,处理徐州政务。当时徐州盗贼遍地,经过王祥的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得以安定,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时人都歌颂他的功绩。
C.王祥很清高。在汉末逃避战乱中,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做官。后来,在武帝时代,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武帝,荀顗跪拜,而王祥竟然独自拱手长揖,对此,武帝很敬重他。
D.王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得到重用。王祥因为自己年迈体弱,多次上书请求让位,而武帝不准许。当御史中丞向皇帝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时,晋武帝还下诏书称赞王祥是国家元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亏:使……受损失,败坏、损害。回到语境中就可理解出这句话中含有使动用法。
小题2:B项,均为介词,给,替。A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A项,②不表现其清达;B项,①不表现其笃孝;C项,①不表现其笃孝,②不表现其清达。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仔细揣摩。
小题4: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司马炎的时候,司马炎还没有登基,当时司马炎刚被封为晋王。文段后面有“武帝践阼”可以印证。因此,C项说“在武帝时代”不妥。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参考译文:
王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早早母亲去世,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让他去打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父母亲有病,他衣不解带,煎汤熬药都先亲口尝过。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王祥带着鱼回家了。母亲又想吃烤黄雀,就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到他的幕帐中,王祥又用它们来供他母亲食用。同乡的人都惊叹,认为这是孝心感应的结果。他家有棵丹李树,结果实的时候,母亲命他看守,每次风雨来时,王祥就抱树大哭。他就是这样忠厚孝顺。
汉代末年,遭逢战乱,王祥扶持母亲带着弟弟王览逃难到庐江,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应命。母死后,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徐州刺史吕虔召他为别驾,他的年龄已接近六十,坚决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规劝他,为他准备好车和牛,王祥才应召而去,吕虔把徐州政务都委托给他。在那时,盗贼遍地,王祥率领勉励士兵,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清肃安宁,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当时人歌颂他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等到武帝司马炎做晋王时(注:此时,司马炎尚未登上武帝帝位。史书作者出于避讳而称武帝),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司马炎。荀顗对王祥说:“丞相位尊势重,何曾都已经向他归心致敬,现在我们应当跪拜才对。”王祥说:“丞相的确尊贵,但他是魏国宰相。我们是魏国三公,三公和王侯,相差只有一级罢了,上朝的礼仪是一样的,哪有朝廷的三公轻易跪拜别人的呢!这样做,损害魏国的威望,败坏晋王的明德,有德行的人以礼节去爱护别人,我不做这事。”进去后,荀顗就跪拜,而王祥独自拱手长揖。司马炎说:“现在我才明白你为什么被(魏帝)如此看重。”
司马炎登上帝位后,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位为公。王祥因为年迈,多次上书请求让位,武帝不准。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长期抱病,欠缺朝会礼节,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晋武帝下诏说:“太保是国家元老,品行高洁,是我所依靠来弘扬政道的人。他前后多次让位,我都不准他的坚决要求,这不是你们下官随便议论的事。”于是平息侯史光的启奏。泰始五年去世,来奔丧的人,不是朝廷的贤者,就是关系亲近的老部下,门前再没有其他的吊唁的宾客。族孙王戎赞叹说:“太保公真是清高通达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一言寤意? 特:只。
B. 见上连年治太子? 狱:案件。
C. 朕之不,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 德:恩德。
D. 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 曩:从前。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1)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
(2)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