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鲁迅在《孔乙己》中设置“我”的形象有何用意?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1、《孔乙己》中的“我”仅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作用既在于集中笔墨以一个场景——“咸亨酒店”、一双眼睛来写孔乙己潦倒悲惨的一生,同时也是为了使故事更为真切动人。2、“我”也是众多“观众”中的一员,虽年纪小小,但已丧失了应有的良知,对孔乙己不仅毫无怜悯同情之心,反而常常取笑他。“我”之所以在单调无聊的小伙计生涯中,还清晰记得孔乙己到店里的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表现了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我”正显示了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年纪幼小、受害甚深,不仅令人体察到作者设置这一形象时内心所蕴含的忧愤深广与用心良苦,更令人情不自禁地记起“狂人日记”结尾的吶喊:“救救孩子!”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技巧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我”在文中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二题任选一题作)(5分)
(1)这日王夫人正是往锦乡侯府去赴席,李纨与探春早已梳洗,伺候出门去后,回至厅上坐了。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
李纨、探春为何代替凤姐理家?对赵家的丧事,李纨的意见如何?探春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简述。(《红楼梦》)
(2)庭长……但只有您帮我一个大忙,我和我的财产才能属于您。
欧也妮请庭长德·蓬风帮什么忙?目的是什么?请简叙。(《欧也妮·葛朗台》)
选作第?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凤姐小产,不能理事;王夫人一人无力支撑,便叫李纨、探春与宝钗一起理家。(2分)对赵家的丧事,李纨认为可以多给一点。(1分)探春坚持按旧例赏银二十两。(2分)
(2)①欧也妮让庭长拿着一张一百五十万法郎的股票立刻前往巴黎,找到德·格拉桑先生。(2分)②找出叔父的全部债权人名单,还清全部债务。(1分)③最后把总收据和债券还有一封信一并交给查理。(1分)④目的是为了成全查理的幸福,使他能够如愿娶到侯爵家的小姐。(1分)
本题解析:(1)探春管家,探春改革都是《红楼梦》中很著名的情节,其中探春顶撞赵姨娘的情节最能体现探春作为封建家族大小姐的身份。她的那一句“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充分体现了她潜意识里浓厚的主子情节,以及因自己为庶出因自卑而生的强烈自尊。(2)1827年吝啬鬼死去,留下1900万法郎,欧也妮继承父业,成了当地首富,人人都向她求婚,她却痴心等待夏尔。但是夏尔在海外经商,逐渐发扬了葛朗台家族的血统,变得小气,贪婪,精于算计,自私自利,并且明白只有利益是最重要的,把乡下的堂姐撇在脑后,写信与其瞥清关系。他要与贵族小姐结婚,但因不肯偿还父亲的债务而受到阻碍。最后,欧也妮答应嫁给公证人的侄儿德.·蓬丰,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并要求他帮她用四百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名誉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在着数不尽的善行义举的伴随下走向天国”。[
点评:作为选做题,两个文段选择了一中一外,这样中西结合更能考查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既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发扬光大。还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阅读爱好,有人爱读外国小说,但有人爱读中国小说,各取所需,各展其长。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雅舍①思雅
①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②这是实朴的雅,________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可传其神。
③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它建于2003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
④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⑤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⑥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⑦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⑧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
⑨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⑩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注】雅舍:位于重庆市 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 》20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
1.根据上下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或是
B.也是
C.不是
D.更是
2.第⑤段说雅舍先前的气息“倒冲淡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雅舍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和第⑧段都引用了李白“绮丽不足珍”的诗句,辨析其作用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世风中人”,暗含对当下奢靡世风的批判。
B.段首问句,表明把雅舍的俭朴放在眼里的人不多。
C.“寒冷”与“暖意”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坚守。
D.游客“默默细读”这一描写,表明人们都爱雅舍。
6.从全文看,归纳“思雅”中“雅”的两层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纪念馆主要展示梁实秋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装修后的雅舍遮蔽了先前的实朴;人们关注他成为大家的后事。(意对即可)
3.呈现雅舍的变化,反映当今人们浮躁的心态;联系现实,对生活中缺乏实朴、崇尚奢靡的反思(或呼唤大国气象、大国风范)。(意对即可)
4.第⑦段由李白的期待,引发对现实中大雅缺失的感慨(或对大雅的期待);第⑧段表明现实的奢靡已置换了李白的傲岸,强调绮丽的危害。(意对即可)
5.D
6.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倔强、自得其乐的心态(或: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厚重、稳健、埋头苦干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生命是优美的圆
吴霜
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
春天又降临了,是一场湿漉漉的雨滴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春天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季节,象征了年轻、向上,象征生命的更新换代。这或许就是父亲母亲选择初春时节离去的原因。
六年前,母亲在四月的时候飞向天堂。五年后同一时节,父亲也追随母亲而去。在他们离开这世界之前,作为女儿,我一直厮守在他们身边。无论父亲抑或母亲,他们的脸上始终充溢着一种微笑,眼神里始终有的是对生活的感激。
父母亲一直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这种热爱充溢着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壮丽色彩。母亲新凤霞临终时七十二岁,肤色白皙、声调柔美,在她做客的常州宾馆里为热爱她的观众作画,她画了那么多大幅整张的寿桃、牡丹,人家满意,她也欣然。即便是后来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尽管失语,却一直目光炯炯,见到每个来看望他的人,都高兴地点头、拱手致意。父亲吴祖光八十六岁告别生命,去世前几天我为他做寿,推着轮椅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他面色红润,指着一个从身边跑过去的孩子,不断地笑着向我示意,他是在说:看,这孩子跑得多好,玩得多好!在寿宴上,除了父亲,满桌都是晚辈,大家欢笑着向他贺寿。父亲手举一杯红酒,开心地笑,然后一点点地抿,那是一瓶十年以上的干红,遵从医嘱,父亲晚年常喝的一种酒。
过去,我从来不懂,有一天,生活会给你带来如此的缺失感,每天生活在身边的父母亲会突然间就永远地不见了,一种你生活在其中的熟悉了几十年的氛围刹那间消失了,无影无踪,再也不能复还。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是,我们这个充满记忆的生命种群,在一个生命结束的时候,经常不愿接受现实而已。
然而,这却给我的感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活动的物体离开以后从静止的存在中上升出来的一种美感。因此母亲用过的拐杖,父亲常坐过的书桌,母亲的大批手稿,父亲和母亲合作的书画作品,甚至父亲从楼下那个叫“明珠”的小商场里买来的小扫把和小簸箕都奇迹般地生出一种静止的美。这些物件使我的头脑前所未有的活跃,往事清晰如洗,活灵活现。无形的生命游移在静止的物体之间,只能感悟却不可触摸。我心里纳闷,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怎么会这样美?
父母亲离开的时候,春风吹散了浮土,天空展现出清丽的深蓝色,树枝的顶端泛起青绿,干了一冬的土地变得潮湿……沉睡的世界开始复苏,到处充满一种勃勃的朝气。
因此,父亲和母亲的离去没有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悲伤。生命的完美是这样被凸显出来的,生时给人带来美感,死时还是如此。就像一幅美仑美奂的图画,浓墨淡彩,从始至终,每个线条都玲珑,每抹颜色都精致。
死亡怎么会有这样的作用?美丽得震颤了人的心灵。
美丽发生在父母亲死亡来临以后。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这种感觉,一直是我在梦中都试图解答的题目。
生命应该用一个优美的圆来表示,起点和终点在最后关头完美相接,生命的图画才完整。你知道,一个人是无法设计自己的死亡的。即便可以,也只能在宗教故事中,在小说电影中体现。可是这一次,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虽然无可解释却无法拒绝。
所以说,完美的生命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死亡。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于是,春天又一次地变成了怀念。没有忧伤,只有无比的依恋。
小题1:作者抓住了哪几个细节来刻画父亲对生活的热爱?请分点概述。(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两个自然段里紧扣“春天”来写?(5分)
小题3:面对父母亲的离去,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优美的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痴呆父亲一直目光炯炯;②向看望自己的人高兴点头致意;③轮椅上的父亲看着跑过的孩子笑着向我示意;④寿宴上开心抿着红酒。(每点1分,共4分)
小题2:①父母亲是在初春时节离去的;(2分)②春天令人鼓舞而充满朝气,父母亲在此时离去显得完美,凸显“生命是个优美的圆”这一主题;(2分)③首尾照应,结构严谨。(1分)
小题3:①父母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在最后关头完美相接,应该用一个优美的圆来表示。②父母生时热爱生活,给人带来美感;离去时选择了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春天。③从父母的遗物中升华出一种静止的美。(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父亲对生活热爱的一些描写场景进行分析。如在文章第四段,“即便是后来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尽管失语,却一直目光炯炯,见到每个来看望他的人,都高兴地点头、拱手致意。”“推着轮椅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他面色红润,指着一个从身边跑过去的孩子,不断地笑着向我示意”“父亲手举一杯红酒,开心地笑,然后一点点地抿,”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此类题一般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从父母亲是在春天离去和春天对生命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结构上,要从开头两段和结尾都重复“春天”可知,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小题3: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从父母的一生和对生活的热爱等方面来分析。如父母的离去正好是在一个充满朝气的春天,很完美;热爱生活,带给人美感;文中“都奇迹般地生出一种静止的美”,还可以从父母的起始点的完美相接角度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B.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永昌。”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D.为了表达善意,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打开盛首级的木匣,见关公面如平日,曹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话未完,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惊倒。后来令厚葬关羽。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